爲什麼說95%的公考生,都是「劣質」勤奮者?

什麼是“劣質勤奮者”?

教了8年申論,帶過無數學生。有一類考生,總讓我感慨良多。我把他們稱作:劣質勤奮者。這類學生往往表現勤奮,深得老師喜愛,但成績卻很差,差到令人詫異。

他們的具體表現為:

上課記筆記特別認真,生怕錯過任何知識點;

不論課上還是課下,總有問不完的問題;

不管老師提到哪個參考資料,就必須得到。

常用語為:

“老師你這個ppt給我拷一下唄”

“這次課我能錄下來嗎?回頭需要反覆學”

看,多麼“勤奮”的考生啊。他們認真聽講、不懂就問、不放過任何學習的機會。但為啥成績依然很差呢?不是說“天道酬勤”嗎?

表面上勤奮?

沒錯,他們看上去是很勤奮。但很可惜,這都是“劣質”的勤奮。

•他們上課只顧抄筆記,卻沒時間思考老師的話,錯過了思維升級的機會。

•他們以為把知識記在本上,知識就是自己的了,但那個筆記本從沒被翻開過第二遍。

•他們確實問了很多問題,但大多數都毫無營養。問老師“這一題怎麼做”,和自己看參考答案沒什麼區別。

他們整天忙忙碌碌,表現地很勤奮,卻忽視了真正的目標:提高應試水平。

想公考應試水平,有“學”這個動作還遠遠不夠,你要時刻問自己:我學到了什麼?我學到的東西對達成目標有幫助嗎?

想學行測?花一下午時間,狂刷一套真題卷是沒用的。先畫思維導圖,能說出每個板塊考點有什麼,選項如何設坑,再進行刷題才是有用的。

想練申論?每天6點起來背1小時時評範文是沒用的。回過頭來,瞭解申論是客觀題的本質,熟悉對應文體,再剖析範文、時評才是有用的。

想學時政常識?只在考前死記硬背一堆彙總資料是沒用的。每天積累一些跟公考相關的時政、常識,持之以恆才是有用的。

這些道理,無比淺顯,但為什麼大量人都選擇無視呢?

多數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願意做任何事情

人是趨利避害的動物。當兩件事同時擺在面前,一件事簡單,一件事困難,大多數人會選擇先做簡單的。

讀小學的時候,老師佈置作業,數學老師佈置了幾道計算題,語文老師讓把課文抄一遍。我總會先把課文抄完,然後出去看看動畫片一圈,吃完晚飯,到快該睡覺、不得不做時,我才會坐到書桌前,把數學題解完。即使做數學花的時間遠比抄課文少,我還是會先去抄課文,不想做數學。因為做數學要動腦袋,而思考是很困難的。與之相比,做一件機械的、不需要思考的事,反而成了大多數人的選擇,即使這件事很耗時。

但是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你只是在用時間的量,給自己製造勤奮的假象而已。你每天安慰自己:我很努力,我對自己的狀態很滿意。實際上,你每天真實的收穫,微乎其微。等檢驗結果的時刻到來,這種勤奮的假象,一戳就破。

深入思考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能走多遠。

就是不會深入思考咋辦?思考黑箱。

那我們就只能放棄了嗎?

當然不是。思考太大的問題,腦子不夠用,但我們可以把問題簡化啊。這就要引入一個重要的概念了:黑箱。

黑箱,指一個只知道輸入輸出關係,而不知道內部結構的系統或設備。這是一個IT行業的專業術語,主要應用在軟件測試領域。

這個概念最大的貢獻,就是把複雜的問題大大簡化:不管電路多麼複雜,只需要把輸入口輸出口之間的所有東西,看成一個整體,然後通過結果,評價好壞。

剛才我們說,公考筆試考點多且散學習方法的思考,實在是太複雜了。但是市面上已經有現成的方法了,為什麼不把別人思考好的有用結果,當成一個黑箱,拿過來直接用呢?為什麼你還要辛辛苦苦,去探索一條別人已經發現的路呢?

我見過太多的人,在備考初期,去網上找各種亂七八糟的免費資料,表面上沒花錢,實際上是浪費了更寶貴的時間,因為那些資料不繫統,不全面,根本稱不上一個黑箱。我反而覺得,那些基礎不好,願意付費學習的人,其實是佔便宜的。因為他們用金錢篩選出了最靠譜的“黑箱”,不需要思考其中複雜的原理,只需要照著做,然後收穫結果就行了。當你掌握了黑箱的思考方式,你就不需要考慮黑箱裡的複雜結構,只需要思考選擇哪個黑箱。

為什麼說95%的公考生,都是“劣質”勤奮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