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考上研究生,95%取決於目前的習慣

1.每天早上問自己“學到了什麼

許多考研人都很關心長時間高效學習,我也知道許多人恨不得每天專注學習十幾個小時,然後,有學普心的同學會困惑:我天天背,為什麼成績不見提高?學心理統計的人會抱怨:我天天看統計,一做題就錯,為什麼效果不佳,心裡沒底。

實際上你換個角度就會發現問題所在了。比如從閱卷老師的角度看。他們根本不關心你學了多長時間,不關心你背了多久,背了多少東西。他們們唯一看的東西就是你答的對不對。而你答的對不對取決於你究記住了多少東西,究竟學會了什麼

所以,永遠記住這一點。你背了多少東西並不裡要,你練記住多少東西才重要要。你做了多少題目用了多少演算紙並不重要,你究竟學會了多少東西才重要。

所以在每個學習的時刻,不斷問自己究竟“學到了什麼?”如此你能避兔假學習。

前段時間,我收到位考研的同學留言,“已經準備了好幾個月,做了一大堆筆筆記,上個周未回顧了一下,發現真正掌握的東西很少,心理沒底,大腦一片茫然。

是的,最怕就是大堆筆記,是假學習,假勤奮,其主要功能是自我安慰,跟實力的提升沒有多少關係。

那怎麼克服假學習呢,每天早上翻開筆記本的空白頁問自己,“昨天究竟學到了什麼”。為了避免欺騙自己,我每想出一個東西,就在筆記本上寫。比如,昨天背了10個單詞,那就必須寫出來。昨天剛背會一篇文章,然後必須寫出來。昨天學了幾個公式推導,也必須寫出來。

真實的過程是,錯誤百出,漏洞百出,充滿焦慮。你會發現昨天你真正學到的東西少的可憐。然後,你會帶著悔恨,甚至是復仇的心態,開始了一天的學習。

所以,任何想要達成考研目標的人,都必須每天早上問自己這個問題“我昨天究竟學到了什麼。”如果你每天能夠這樣問自己,並堅持下去,你考上理想學校的概率在90%以上。否則,你失敗的概率也會在90%以上。

當然力比多學院每日一練,力比多學院睡前督學活動,也是這樣的目的,引導大家做知識點回顧及查漏補缺,堅持下來的同學,運氣都不會差,我們拭目以待

2.設定目標的習慣

許多人爬過那種不是山的山。比如,山上有修好的臺階,或者有修好的路,你沿著臺階道路往上走就可以了,甚至有岔道口的時候還會有地圖,告訴你當前的位置,以及上山的各種路徑。但是,考研沒有,所有的考試也沒有這種臺階、道路與路標。你給自己設定的個個小目標,就是臺階,就是路標,連起來就是道路。

比如,有些人給自己定的考研英語目標是80分,總分是400分等等。這是山頂,是目的地。你要告訴自己如何達到這樣的“山頂”,為此,你必須經常給自己設定目標。

比如英語必備單詞裡面,你有多少個是不熟練的,對照單詞表挑選出來之後,你必須每天拿下幾十個,然後還不準再忘了。這是很基本的要求。但是,許多人從來沒有達到過。他們做的事情是,每天做筆記,看視頻,做題,等等,都是瞎忙活。

就像爬山一樣。你在一處平臺上來來去去跑的很勤奮,上上下下很熱鬧,不過很遺憾,如果你的目標是登上山頂,那麼這些辛勞和汗水都是無用功,不但無用而且有害。因為,人的體力是有限的。衡量你距離山頂的東西,就是你的海拔高度上升了多少米。

投資教育,投資自我成長,用先驗經驗換取寶貴的備考時間,值得。

3.達成目標的習慣

許多人學習、做事特別別“認真”。他們不斷給自己制定各種計劃。什麼一輪二輪複習,那一刻複習幾遍,還給自己定個日程表之類的東西。當一個計劃失敗的時候,他們迫不及待的給自己制定新的計劃以證明自己是有追求的,而且不屈不撓在我看來,當一個人沒有形成達成目標的習慣之前,制定計劃日程表之類的東西純屬浪費時間,騙了自己還不自知。

每當你制定一個目標之後,一定要檢驗究竟有沒有達成。達成目標的成就感,會激勵你奮進。如裡沒有達成.則會讓你不斷自我懷疑。

如果小目標沒有達成,祝賀你,你提前體驗到了考研的失敗。重要的是,這個失敗是可以及時挽回的,甚至第二天都可以挽回。而當你等到真的考研失敗之後,即便你再厲害,挽回失敗的時間至少要熬過一年。

所以,從設定每個小時的目標開始,從達成每個小時的目標開始。讓你學習充滿失敗的燦烈,或者成功的喜悅。不然,就會是溫水裡的青蛙,糊里糊塗的被煮了。

具體個性化的備考建議,學習計劃,學習方案,任何一個心理學考研輔導機構都會給相應的學員設計,並督促學生堅定執行,如果你決定自學,請認真對待自己的備考每個環節,如果你選擇在力比多學院報班,系統學習,請好好利用提供的課程及資料,自律很重要,盲目自信很可怕。堅定執行很寶貴。

4.檢驗回測的習慣

告訴你一個能大大節省時間提高效率的辦法,那就是檢驗回測。許多人會在重大考試之後懊悔不已,原因是會做的題目做錯了。這樣的人多到什麼程度呢?多到99.9%的程度。也就是說,即便是頂尖高手都會在考試中出現這種會做的題目丟分的情況。許多人都歸之於粗心大意。

我很久之前就發現了這個問題。而且我發現歸因於“粗心大意”其實是一種敷衍。因為,誰都有“粗心大意”的時候。然後,我發現,這種錯誤並不像人們所說的那樣,是很少發生的低級錯誤。相反,這種荒唐的低級錯誤,是高概率的!

原因很簡單,因為當我們在做題的時候,大部分時間裡都是一心二用的,大腦裡想的是解題思路,筆下寫的是自己認為確定的東西。也就是說,經常性的,你在繼續往前思考,而筆下寫的是此前想過的東西,你正在想的和你筆下正在寫的東西不一致!所以,出錯是必然的。寫文章也是一樣的。任何用電腦寫過文章的人都知道,寫完一遍,沒有錯別字或者筆誤的情況幾乎不存在。事實是,你檢查了好幾遍,也依然會有筆誤存在。原因是同樣的。所以,在出版社裡,文字校對是非常重要的環節,是個專業工種。

簡單的做法是:

演算紙和答題紙一樣工整,且任何步驟,即便是再顯然的步驟都不要省路,因為,你自信滿滿的省略的步驟,往往正是你出錯的地方。因為你省略了,所以當你檢查的時候,無論如何都檢查不出來。

如果你這麼做了。在同等水平的情況下,你會比別人多得幾分,甚至十幾分。因為,99.9%的人在考試中都會犯這種低級錯誤,包括頂級高手。如果你研究過考試分數,你應該知道,幾分的優勢,意味著什麼。

你要問自己究竟懂了什麼,拿出頁空白頁,講給自己聽。每當你位自己記住了什麼,你要問自己究竟記住了什麼,然後默寫出來。你會發現許多漏洞,你也會及時補上這些漏洞。如果你沒有被諸多的“自以為是”欺騙,那麼你已經成功了一半。力比多學院每天群裡都會組織學習,一來自己輸出知識點做查漏補缺,翻書強化,二來不同的同學構建知識點不同,大家互相補充,互相交流,無形中改善了知識點的識記及理解。

5.用筆思考的習慣

你一定注意到了。在自習室,在圖書館,許多人坐在座位上,坐得很穩,並不經常走動;面前擺著書,看上去也挺專注,並沒有左顧右盼。你會發現他們能日復一日的如此認真的學習。你會姜慕他們。甚至會心生恐懼,因為,他們可能是你的對手告訴你一個好消息息。這樣的人,絕大多數會失敗的。而且,這樣的人非常多。

這樣的人,無論是學了一天,還是學了一個小時,大腦都是混沌的。他們甚至都不知道剛剛過去的一小時,剛剛過去的天裡,自己的大腦裡究竟想了些什麼。是的,的確很難弄清楚。因為人的大腦實在太複雜的,一分鐘的時間裡可能會有千百個亂七八糟的想法飄過。而且是真的飄過,不留痕跡的那種。

所以,我的朋友。動筆吧,用筆指揮你的大腦思考。如果說,自我欺騙、自欺欺人在所難兔,那麼用筆思考的習慣會讓你降低自我欺騙的頻率和程度。起碼,一小時過去了,你在書上、在卷子上、在筆記本上留下的痕跡會告訴自己,究竟幹了些什麼。

還有,當你明天走向考場,回望自己寫下的十幾個或者二十來個筆記本,你會信心滿滿。事實上,一路走來,你的信心已經與日俱增。

6.研究的習慣

最後,你還要養成研究的習慣,因為,畢竟你是要考研究生的。請相信,許多心理學考研的人都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幹什麼。否則,股神巴菲特的那句話就不會成為名言。巴菲特說,在一生的投資行為中,只需一個理念就夠了:你知道你做的是什麼,你長期地去堅持”。

在2018年伯克希爾哈撒韋股東大會上,88歲的巴菲特把這句話又重複了一遍。實際上,絕大多數人並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做什麼。比如研究生是做什麼的?

首先是研究人生的。那麼,你既然要考研究生,就要研究人生啊。至少要研究那些曾經考過研究生的人的成敗教訓。要知道,你已經犯的、正在犯的、即將犯的所有類型的錯誤,別人都已經犯過了。你為什麼一定要親自犯一遍呢?要知道,你冥思苦想的許多問題,其實別人已經有了方法和答案。為什麼不去對照印證呢?如果你仔細研究十來個典型的案例或者文章,你應該會恍然大悟。那就是“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了。力比多學院已經陸續分享了11講心理學考研經驗分享,近期講繼續邀請成功學員做經驗分享,不要錯過,管大也會第一時間更新,讓大家按需學習!

是的,研究的意思,首先就是“金石為開”。石開,為“研”。正如,哪個類型題即便再怎麼難,你反覆做十道題,做明白了做熟練了,也應該恍然大悟豁然貫通了。如果沒有,那就再加上十道…….

或者,哪個章節特別難懂,你反覆閱讀標註十遍,也應該瞭然於胸了。如果沒有,那就再來十遍……

7.貫通於心

最後的最後,你還要知道究竟什麼是“習慣”

慣”,左邊是豎心,右邊是“貫通”的貫,意思是,貫通於心,要走心。

任何好習慣的形成,都要走心的,甚至還要付出必要的代價。人生之中,哪一種寶貴東西的到來,不需要付出代價呢?哪一樣值得追求的東西,不需要代價的付出呢?

習”意味著痛苦。習是“羽毛”的羽的一半。小鳥學飛翔的時候,每一次都是勝敗分明的嘗試,在它第一次學會飛翔之前的每一次嘗試,都是折羽而歸。

是的,學習是殘酷的。習慣的形成,也是殘酷的。因為,人生本來就是殘酷的。

正如,當你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學理想的專業的時候,另外一些人必定會考不上。反之亦然。

當然,你知道這種殘酷競爭或者這種競爭的殘酷的合理性。因為,當你或者你的家人生病的時候,如果條件允許,你會找最好的醫生。當你進入一個機構,你希望你的上司負責人是最好的。即便當你要花時間讀一篇文章,你都希望你讀到的是最好的,不然就是浪費時間,而浪費時間已經無異於浪費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