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铜科普」极地科考破冰船下水、广深港高铁列车Wi-Fi全覆盖、“海龙11000”创造深潜纪录

「小铜科普」极地科考破冰船下水、广深港高铁列车Wi-Fi全覆盖、“海龙11000”创造深潜纪录

1我国自主建造极地科考破冰船下水

「小铜科普」极地科考破冰船下水、广深港高铁列车Wi-Fi全覆盖、“海龙11000”创造深潜纪录

“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在上海长兴岛竣工

9月10日,我国首艘自主建造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将在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水。

下水,被认为是船舶建造中的重要节点。

“好比房子封顶,下水意味着船只完成建造任务,开始进入装修阶段。”自然资源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海洋学研究室主任、新建破冰船项目科考系统负责人何剑锋9月9日在接受科技日报专访时表示,该船将于2019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受限于破冰能力,国际上绝大多数基于考察船的极地科学考察工作,主要集中在夏季。但即使在夏季,他们仍被阻挡在南极大陆外围数十公里的陆缘冰区域,或北极点附近的北冰洋中心区。包括我国于1994年首航南极的“雪龙”号。

相比“雪龙”号,“雪龙2”号最大特点是结构强度满足PC3要求,双向破冰,并且均具有以2—3节船速、连续破1.5米冰加0.2米积雪的能力,为国际极地主流的中型破冰船型,且为全球第一艘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

“这意味着我国极地考察区域和季节得到了极大拓展和延长。”何剑锋说,“雪龙2”号交付后,将与“雪龙”号组成极地科考破冰船队,编队赴南北极进行科考和后勤补给,提高我国在极地海冰区开展考察活动的能力。

何剑锋告诉记者,根据极地考察的实际需求,实验室的主要设备都配备了传感器,目标是实现智能化的数据采集、设备使用、样品管理等。

他举例说,各实验室均可显示走航观测和现场作业数据信息,科学家通过访问覆盖全船的无线网络,可实现在任何地点获取相关信息和数据、实时跟踪科考和样品分析进程、及时优化调查方案、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提高科考效率。

——《科技日报》

2广深港高铁动感号列车Wi-Fi全覆盖

「小铜科普」极地科考破冰船下水、广深港高铁列车Wi-Fi全覆盖、“海龙11000”创造深潜纪录

每个座位配有脚踏板、独立阅读灯、耳机接口等,座椅可180度旋转

9月10日上午8点,广深港高铁将正式开始售票,9月23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正式运营。昨天,中国铁路总公司通过其官方微信公众号曝光了即将闪亮登场的“动感号”高铁列车的外观和内饰。

“动感号”车身以银色为底色,白色及红色波浪纹为装饰,列车头尾两侧的橙色弧形花纹十分醒目,设计富有创意。“动感号”(VIBRANT EXPRESS)寓意香港是动感之都,香港人和社会经济充满活力。“动感号”列车共有8节车厢,可提供579个座位。其中,第一节和第八节车厢为一等座车厢,共有68个座位;第二节至第七节为二等座车厢,七号车厢设有2个轮椅座位,所有车厢实现Wi-Fi全覆盖。

一等座车厢座椅和地板印有玫瑰花纹,色调配置浪漫温馨,每个座位配有脚踏板、独立阅读灯、耳机接口等,座椅可180度旋转。二等座车厢每排设有5个座位,座椅设计时尚、色彩明快,地板有波浪纹设计。同时车内设有无障碍洗手间、自动饮水机、母婴护理台等设施,考虑到内地和香港旅客使用的电器插头不一致,每个座位都配备了两种型号的插座,设计上十分贴心,每节车厢均设有大型行李摆放架。

广深港高铁首批香港司机中将有三名“90后”高铁女司机。她们经过一年的大量培训、学习专业知识以及两地铁路交通规章,再经过反应能力、心理素质等测试等才得以坐进高铁驾驶室。

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开通运营后,可通达北京、上海、石家庄、郑州、武汉、长沙、杭州、南昌、福州、厦门、汕头、贵阳、桂林、昆明等城市,到达内地40多个车站,将大大拉近香港与内地城市间的时空距离。其中,从香港西九龙站出发,至深圳福田站的列车最短运行时间14分钟,至广州南站的列车最短运行时间47分钟,至上海虹桥站的列车运行时间为8小时17分钟,至北京西站的列车运行时间为8小时56分钟。

——《北京青年报》

35630米!“海龙11000”创造深潜纪录

「小铜科普」极地科考破冰船下水、广深港高铁列车Wi-Fi全覆盖、“海龙11000”创造深潜纪录

从自然资源部获悉,由我国自主研发的深海装备“海龙11000”无人缆控潜水器(ROV),近日在西北太平洋海山区完成6000米级大深度试验潜次,最大下潜深度5630米,创造了我国ROV深潜纪录。

在深潜中,“海龙11000”利用机械手近底释放了标识物,开展了4个小时的近底高清观测,完成5次共320米的船舶—ROV联动移位,水下工作时间长达13个小时。本次试验验证了装备系统的功能、耐压与水密性、系统稳定性。

“海龙11000”具备良好的深海观测探测能力,可以支持在大洋科考船上常用的万米铠装光电缆上的应用,具有良好的母船适应性。

——科学网

4揭秘龟类祖先:我不是进化史上的“怪胎”

「小铜科普」极地科考破冰船下水、广深港高铁列车Wi-Fi全覆盖、“海龙11000”创造深潜纪录

中国始喙龟生态复原图。陈瑜/绘图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李淳领衔的国际合作团队,在我国贵州发现了最早出现“喙”的原始龟类化石——中国始喙龟,这为人们了解龟类演化弥补了“缺失的一环”。

该成果已于前不久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该杂志特邀审稿人评论称: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发现。这种三叠纪的原始龟类填补了龟类演化中的重要空白,说明这种动物的早期历史比人们此前了解的要复杂得多。

2008年,李淳带领的科研团队在贵州省关岭地区发现了半甲齿龟的化石。

那是一只长着牙齿、只有腹甲的龟。这不仅是当时世界上最古老的龟类化石,也是唯一体现了龟甲形成过程中某种过渡状态的标本。研究人员第一次基于化石证据,论证了龟类的祖先拥有牙齿,并且腹甲先于背甲形成。在此基础上,国际学术界对早期龟类有了全新认识。

在罗氏祖龟成果发表的同时,李淳在筹建中的三亚海洋古生物博物馆藏品里注意到一件疑似原始龟类的化石。他随即带着课题组成员,花了一年多时间进行化石修复和野外调查,最终确认这是来自关岭、产于半甲齿龟化石层位之下7.5米处的一种更加古老的龟类。

这种名为中国始喙龟的大型史前龟长相十分奇特,集多种原始特征、进步特征和过渡特征于一身。它体长超过两米,肋骨加宽,背、腹甲均未形成。同时,虽然比满嘴长牙的半甲齿龟更加原始,却既发育出了角质喙,同时也保留了牙齿,呈现出“牙齿退化,角质喙产生”的过渡状态。

“中国始喙龟介于罗氏祖龟和半甲齿龟之间,在龟类早期演化中承上启下,为龟类系统发育补上了‘缺失的一环’。”李淳说。

在他看来,在古生物学中,基于化石所观察到的生物演化过程大致可分为“渐变”与“突变”两种情形。前者即缓慢而微小的变化经过长时间积累导致物种分化,是达尔文理论的主要观点;后者是短期内物种发生大的、快速的分异。一直以来,龟类演化的化石记录被认为是“突变”演化的重要证据。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