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職業學院大學生探尋涼州賢孝

武威職業學院大學生團隊在暑假期間,開展了“尋找國家非遺文化,傳承千年涼州古韻,說唱保護祁連山生態”的實踐活動。

2018-09-10

中國青年網 通訊員 付康

武威職業學院“美麗中國”實踐團隊,在暑假期間開展了“追尋千年涼州聲韻”的活動,拜訪涼州賢孝藝人,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

大清早我們坐上去四壩鎮的車趕往四壩鎮,大約九點多來到武威市涼州區四壩鎮。

賢孝篇

涼州賢孝又稱"涼州勸善書", 它是以三絃伴奏的古老的敘事性民間說唱藝術。涼州賢孝、河州賢孝、西寧賢孝一般指賢孝。傳說"涼州賢孝"源自西夏(1038-1227),它是党項羌人用於加強思想教育、宣揚儒家文化、教化子民的一種服務工具。賢孝脫胎於古涼州的佛教俗講,與西涼樂、敦煌變文及河西寶卷有著很深的淵源關係,傳承方式主要靠藝人口傳心授。其內容主要以說唱英雄賢士、忠臣良將、孝子賢女等故事為主,教化人們"處世為賢,居家盡孝",故稱"賢孝"。"賢孝"唱本有"國書"與"家書"之分。2006年5月20日,"賢孝"被收錄在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馮蘭芳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賢孝(涼州賢孝)代表性傳承人。"賢孝"早在秦始皇修築長城時已有演唱。當時許多男人被抓去築城,瞽目人(盲藝人)也未能倖免。他們每天給工間休息的民工們唱"賢孝",使民工們忘記了極度的疲乏,加快了築長城的速度。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千年文明古國的歷史積澱,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對中華民族精神的構建有著潛移默化的薰陶作用 。唱賢孝的伴奏樂器初有五絃琴、二胡及其他打擊樂器。後根據實用需要,仿五絃琴創制了三絃,從此三絃成為賢孝的主要伴奏樂器,西夏之前,原本沒有這種樂器,隨著賢孝的產生,三絃也就誕生了。這是涼州人民的一大發明。

採訪篇

走進董老師家中,隊員們與省級“涼州賢孝”傳承人董永虎老師交流。董老師給我們講了賢孝的作用,涼州賢孝是一個以勸解人學好人,做好事,孝敬父母的文化,蘊含了涼州的文化。據董老師介紹,賢孝以前是以盲人為主要傳承的,但董永虎老師是打破了這個多年的傳統,但是現在的年輕人沒有人傳承,這就面臨著失傳的可能性,董永虎老師這樣說,賢孝是教化人們,走正道,走好道,話雖糙,但是實用,也說到了現在藝人的生活,以前的盲人是以賣藝為生的,但到董老師這裡便改變了許多。通過實地考察,瞭解了涼州賢孝作為武威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情形與發展狀況,也通過一系列宣傳讓更多的武威市民瞭解了屬於自己的本土文化。

調研篇

走出董老師家中。他們走在四壩街道發放傳單,他們與當地的農民伯伯交流。農民朋友關於保護環境,關於賢孝的發展提出了寶貴意見。當天氣溫已經達到36度°,走在大街上實屬很熱,臉感覺到灼熱般的燙。

我們要真正的傳揚傳統民俗文化,傳揚涼州賢孝的精神,傳承涼州千年古韻。身為當代大學生,應當為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事業做出點滴貢獻,保護並傳承國家非遺文化,我們義不容辭。讓我們行動起來,讓涼州賢孝成為武威這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古都傳承千年文化的壘石。

武威職業學院大學生探尋涼州賢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