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臉,知名度不輸蒙娜麗莎

這張臉,知名度不輸蒙娜麗莎

這張臉,知名度不輸蒙娜麗莎

對西方藝術史稍有了解的朋友,對上面這張臉恐怕都不會陌生,他就是挪威“表現主義”畫家,蒙克的代表作《吶喊》。儘管我們連畫中主人公的性別和年齡都看不清,但它所帶來的強烈衝擊,卻讓人過目難忘。

如今這幅畫在藝術史上的影響力,幾乎可以和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相提並論。而畫中的這個痛苦形象,也成為了大眾文化的經典符號,被現代人視為表達苦悶精神的象徵。

這張臉,知名度不輸蒙娜麗莎

說到表現主義,它是十九世紀末出現的一場運動,主要強調用誇張、變形等藝術手法,表現主觀感受和內在激情。表現主義的色彩鮮明、筆觸大膽、線條狂放,充滿了動盪不安的強烈刺激,體現了個性的宣洩和情感的張揚。

與古典畫風所不同的是,表現主義既沒有情節設定,也缺乏身份描述。有的只是純粹的情感宣洩,表達的是現代工業社會帶來的疏離、孤獨、迷惘和焦慮。

具體到這幅《吶喊》,我們先來看畫面中的藍色流線。中間的構成像是一條河,而一座木橋橫架在河上。乍一看是這樣的感覺,但好像又不太對。因為在更遠的空間裡,浮著兩艘船。那裡可能是湖,也可能是海灣,還可能是峽灣(因為蒙克在挪威出生和長大)。

這張臉,知名度不輸蒙娜麗莎

《吶喊》前身之《日落下的黯然:絕望》1892年

此時如果我們再從近處來看,即使你不懂透視,也會發現人物所在的位置比橋要高出得多。所以我們眼前看到的也許並不是一座橋,而更像是位於高崗上帶欄杆的散步道。事實上,奧斯陸效外就有一座被稱為“吶喊的舞臺之地”的山崗。而蒙克自身又有恐高症,眼前展開的這幅全景立體畫,一定引起了他的不安。

關於這幅作品,蒙克這樣敘述道:我和朋友一起去散步,突然間,天空變得血一樣的紅,這恐怖的景象令我停下了腳步。我聽到一聲響徹大自然的巨大的吶喊聲,無休無止。自然界的色彩,頓時打碎了自然界的線條,隨那聲波一起震顫。這些生命的顫動,不僅把我的眼睛激發,也把我的耳朵調動,我著實聽到了一聲尖叫。之後,我便畫出了油畫《吶喊》。

這張臉,知名度不輸蒙娜麗莎

《吶喊》(蛋彩)1893年

畫中的主人公拼命地捂住耳朵,也許是不想聽到這吶喊聲。但是一般情況下,如果要拒絕外界,應該會把眼睛和嘴巴都閉上才對。可畫中的人物雙眼睜得滾圓,鼻孔也全都撐開,嘴巴還張得大大的,以至於兩頰都癟了進去。

或許這是因為他與大自然的吶喊,產生了強烈的共鳴,自己也不斷地發出聽不見的尖叫;又或許,響徹大自然的那個聲音本身,就是主人公自己不知不覺間發出的恐怖的吶喊聲。

這張臉,知名度不輸蒙娜麗莎

《吶喊》(粉彩)1895年

紅色的天空、大海、大地,都隨著這吶喊聲扭曲再扭曲。起伏再起伏,流淌,飛白,蜿蜿蜒蜒,直逼我們的肉體和精神。現代人特有的“存在的不安”像潮水一般湧向鑑賞者。

蒙克的表現是那麼的恰當巧妙,又令人難以忍受,不願正視。也許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會做一些“吶喊人偶”之類的東西,一笑置之。

蒙克一生共創作了四個版本的《吶喊》,最早和最晚創作的一幅中間相隔了 17 年。在四幅《吶喊》中,最出名的要屬 1893 年創作的蛋彩畫版本,如今收藏在挪威奧斯陸國家美術館的油畫版本。

這張臉,知名度不輸蒙娜麗莎

而關於這幅畫,除了其本身所包含內容,有很多指的圈點的地方,它的命運也可謂跌宕起伏。

故事發生在 1994 年 2 月。就在挪威利勒哈默爾冬季奧運會開幕式當天,在奧斯陸的美術館裡,突然響起了警報。此時,兩個“雅賊”正配合默契地開展行動:一個扶著梯子,另一個爬上梯子,敲碎窗戶,鑽進陳列室,並從牆上摘下《吶喊》。

然後,他們就像用飛機的逃生梯一樣,把這幅價值 720 萬美元(當時)的名畫順著梯子滑了下去。之後,兩人驅車逃走,前後只用了幾分鐘時間。他們還留下了一張令人討厭的字條:“感謝鬆懈的警衛。”

這張臉,知名度不輸蒙娜麗莎

《吶喊》(蠟筆)1893年

不過短短三個月後,罪犯落網了,作品也失而復得。可是事情到這兒還未結束。因為鑑別找到的畫作的真偽也非常重要。畢竟,曾經被盜的《蒙娜麗莎》,直到今天還不斷有人認為是贗品。

好在相比許多名畫的鑑定,蒙克這幅畫的鑑定非常簡單,因為蒙克對待自己的作品非常草率。他在創作時,曾經吹熄畫布旁邊的蠟燭,飛濺的蠟液在畫面的右下角形成了滴痕。雖然簽名可以仿製,但要做出一模一樣的蠟液飛沫卻是不可能的。

無獨有偶,蒙克 1910 年創作的這版《吶喊》,在十年後也遭遇了同樣的命運。2004 年 8 月,北歐的夏天氣溫怡人。上午的美術館剛剛開門,到場觀眾還不多。突然,兩個蒙著滑雪面罩的男人闖了進來。這次他們沒有帶梯子,而是拿著槍。

這張臉,知名度不輸蒙娜麗莎

《吶喊》(蛋彩)1910年

如同電影裡搶劫銀行的場景一般,他們把槍口對準警衛,命令人們趴在地上,然後快速地把《吶喊》和《麥當娜》從牆上取下,坐上同伴已經發動好等著的運貨車,揚長而去。持槍搶畫這樣的事前所未聞,美術館方面非常震驚。

警察竭盡了全力,卻沒有像上次那樣順利地找到罪犯。偷盜的方式很粗暴,在上車之前曾兩次把畫掉在地上。他們還在美術館附近,把壞了的畫框和玻璃碎片一起拋出了車外。這夥人對名畫的尊重為零,這令美術館感到非常擔憂。

奧斯陸市拿出賞金,呼籲市民提供信息。翌年 5 月,三人被捕並被判有罪。但是重要的作品卻依舊下落不明。

這張臉,知名度不輸蒙娜麗莎

1961年《時代週刊》封面

被盜整整兩年之後,終於兩幅作品都在奧斯陸市裡被發現(那之前在哪裡至今仍是個謎)。正如人們所擔心的,畫作嚴重受損,一度被認為無法修復。不過令人欣慰的是,在專家的努力下——雖然不可能和原來一模一樣——可以展出了。

這兩起案件都是國際性的大新聞,想必有很多人記憶猶新。而蒙克的《吶喊》,也成為偷竊次數最多的名畫。

長期以來,愛德華·蒙克總是擔心自己會發瘋。他曾說:“疾病、瘋狂和死亡是圍繞我搖籃的黑天使。”後來在他 45 歲時,通過在醫院的治療下,終於克服了焦慮症。

然而,在病好之後,藝術的女神卻已經不在他身邊。從此以後直到 80 歲去世,他都在徒勞地追求曾經的靈感。(中野京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