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坐枯山水,独对天地之真吾|雪月花辑

枯山水是一种禅宗庭院,是在日本禅寺发展起来的庭院;之后,向寺院之外普及,现在已然是一种有代表性的东方造园。

在日本城市里,常能见到枯山水。从高大的建筑到传统民居,从宾馆大厅一角到日式风格餐厅、茶室门前,都可以观赏到。

在浙江乌镇建成的木心美术馆,也有枯山水。这也许是因为,现代建筑艺术以简为美的特点,与枯山水的设计要素相通,或许因为,枯山水特别能表达东方人的审美。

禅坐枯山水,独对天地之真吾|雪月花辑

木心美术馆外景的枯山水

枯山水一般由细沙碎石铺地,再加一些石组构成,偶尔也包括苔藓、草坪或者其他自然元素。它没有水景,其中的“水”往往由砂石构成,偶尔也用苔藓表示。

日本著名枯山水景致更加丰富,一般由几面矮墙以及木构的长廊,构成长方形或回廊式的框景。完美庭院的借景也分为借实景和借远景之分。所借实景一般是墙外的应季活泼的花草树木。春樱,夏绿,以及秋冬的枯黄,都为庭院涂抹出各种色彩;而借远景是所借仰望中的美,借云雨,借日月,构成瞬息变化无限的即逝感……

禅坐枯山水,独对天地之真吾|雪月花辑

东福寺枯山水

东福寺为日本五大寺院之一,1390年由岐阳方秀禅师所创,又称为不二庵,后来藩主细川忠利之子拜此院第七代住持湘雪守沅为师, 由细川家捐石造园,名“九山八海庭”。

枯山水受中国南宋山水画的影响极大,尤其是俗称“马一角”的马远和“夏半张”的夏圭。他们通常只画景物的局部,其余大片留白。这种大片留白的做法,极大地影响了日本人的审美意识。

禅坐枯山水,独对天地之真吾|雪月花辑

宋·马远《寒江独钓图》局部 绢本水墨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这种大片留白的效果,常用“剩山残水”来形容,最初指国家领土大都沦陷的残余部分,后来成为营造意境的技法。南宋辛弃疾的诗句“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就很有这种意境。

那么,日本枯山水是被什么“料理”出来的呢?就是南宋传入日本的禅宗。

十几年前,我在解释枯山水的形成时,运用了一个禅宗的理念。日本和尚道元去南宋取经,取回的真经中有这样的话:只管打坐,脱落身心。

通常说,枯山水是对造园要素的高度洗练,就像禅说的“脱落身心”;而枯山水,不正是道元禅师说的“本来面目”?

中国明代典籍《菜根谭》讲:“茑花茂而山浓谷艳,总是乾坤之幻境;水木落而石瘦崖枯,才见天地之真吾”,这个“天地之真吾”,说出了

枯山水造园的目的, 就是从自我解脱出来的自在状态。

“枯山水”一词,虽然最早出现在11世纪的日本造园名著《造庭记》中,但现在能够找到的对应实物,或者说,我们现在看到的枯山水,大概在16世纪之后。

不妨,就看看言枯山水而必称的龙安寺石庭。1975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访日,对它盛赞不已,BBC也做过专题介绍。

禅坐枯山水,独对天地之真吾|雪月花辑

龙安寺庭院

龙安寺建于1450年,是临济宗寺院。1467年爆发应仁之乱,主要战场在京都,并断断续续十一年之久,京都大部分建筑被毁,当然包括许多寺院。而且,应仁之乱也开启了一百余年的日本战国时代。

所以,谈京都建筑,不能不考虑应仁之乱,以及战国时代。换言之,重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是对原来建筑的完全复制吗?

龙安寺从应仁之乱开始,数次遭遇火灾,据说现在的方丈室是已经进入江户时代的1606年移建到现在的位置,而著名的石庭就紧邻方丈室。期间,石庭是否发生了变化呢?

说这些历史背景,主要是想考虑另一种可能:庭院在重建中,穷则思变地发展出更洗练、更简素的审美。

禅是清贫的智慧,它总能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创造出无限想象。

其实,脱落身心与资源有限非常匹配,都是减法的结果,关键看境界是否提升,怎么升华?

至于富裕起来之后能否清富,更需要境界。

禅坐枯山水,独对天地之真吾|雪月花辑

龙安寺石庭

就龙安寺石庭的构造,尤其是五组每组三块石头的意味,因为作者没有留下说明,便延伸出许多解读。

其中最普遍的是来自中国的典故“虎子渡”。它讲的是老虎带着虎子渡河的故事,意在说明虎毒不食子,劝君实行仁政的儒家思想。

还有一种解释说,五组石头象征中国三山五岳的五岳。

甚至有人拿它与南宋画僧牧溪的《六柿图》相类比,尽管画中不是五个苹果。这主要指它们意境想通。牧溪对日本影响也是极大,他的传世之作大多在日本。

禅坐枯山水,独对天地之真吾|雪月花辑

牧溪《六柿图》

当然,更有趣的是从“吕律石组”的角度解释。吕律是中国古代的音乐术语,律为阳,吕为阴。日本画巨匠东山魁夷的解说就有音乐感:

“凝视着此园,

每块山石的形态和配置都震撼着我,

就像抽象的音乐的旋律一样。……

从这种精心的配置里产生出了

紧凑、严肃、静谧和空寂的美。”

不过,因为日本古代造园有用中国典故取名的传统,就像日本天皇的年号,都取自中国典籍,但这是否会引起许多过度解读呢?

其实,观龙安寺石庭,与其带着各种故事,倒不如素眼看,直接面对,自己去感悟其中的禅意。沉浸在其中,也许一览众山小,或者感受宇宙的律动和空寂。

禅坐枯山水,独对天地之真吾|雪月花辑

龙安寺石庭

龙安寺石庭古朴精妙,雄浑典雅。它是最终精神的表达。

当你赤足走在木地板上,穿过木质立柱的长廊,眼前的一切渐次展开,白沙皓石,水光潋滟;当你低身接近沙石原木那一瞬间,从指尖蔓延出一种柔软,独有的氛围下,自内而外,庭院在与你密切交谈,触发心灵之感动

禅坐枯山水,独对天地之真吾|雪月花辑

在这巨大的安静面前,唯有心灵随波纹流淌,在日夜交替中,在风起云涌时。

凝视沙海,一首和歌浮现:

且疑晴空星,

又似水边萤,

当是歇宿处,

渔火点点时。

夏夜,偶尔萤火虫三三两两飞来,自由地用荧光绘制螺旋形状,月光成为舞台唯一的聚光灯。萤火虫翅膀凝结着温柔的力量,似繁星点点又似渔火斑斑。沙石映满月光,蕴藏着一切,在木廊这宁静的港湾中,心在回响。

铃木大拙回忆他早年的开悟故事,也许多次发生在石庭前,“我从禅堂走向我在寺里的宿舍时,只见月光和我自己皆澄澈透明”。

今年三月底去京都看枯山水,我是特地去了大德寺瑞峰院的独坐庭。游人极少,只有我们同行的三人,正好独坐。

禅坐枯山水,独对天地之真吾|雪月花辑

大德寺瑞峰院独坐庭

独坐庭的名字取自唐代百丈怀海禅师的话:开悟之人,独坐大雄峰。

此庭的意趣非常明确,就是表现禅修的艰苦历程。

在狭窄的庭院,造型石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地排列在由白沙组成的惊涛骇浪之中,白沙被耙成同心圆的形状,象征心无旁骛的进取,直奔大雄峰,成为一个与宇宙一体的人。

禅宗对日本的影响,除了祖师爷达摩和六祖慧能等人的思想,我最看重百丈禅师。因为正是他,送给了日本一套“制度建设”的办法,或者叫礼法。这就是《百丈清规》。

百丈禅师不但挑战了来自印度佛教的乞食传统,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理念,把砍柴、烧水、清扫、做饭、种地、造园等劳动都作为禅修;还建立了一套寺院清规,来提高僧侣的教养。

禅坐枯山水,独对天地之真吾|雪月花辑

日本茶道

我们现在看到的许多日本礼法,包括茶道、花道、香道等发源于寺院的艺道,也包括武家礼法,甚至日常礼仪,究其根源,《百丈清规》都是一个源头。

禅宗送给日本的不单是思想和文物,还教给日本礼法。而礼法,不正是日本社会的一个特点吗?

不知道从哪里飘来一片樱花瓣,落在白砂上。

今年的樱花开得特别早,三月底在京都就满开了。

花香随风穿过庭院,隐约听到盛夏的蝉鸣。

此刻,唯有当下。

甲和灯禅意生活平台独家特约专栏

禅坐枯山水,独对天地之真吾|雪月花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