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德國爲什麼不向日本提供武器?

不好取啥名


德國八十年代曾向中國提供過“豹2”主戰坦克,中國工程師一看就說,我們差德國製造技術三十年。

那時候我們以為T72坦克已經很牛了,軍人看了“豹2”坦克,不敢相信居然那麼先進,檔位還是自動壋,火控那麼先進,指那打那,百發百中。

中國三十年後才研發出“99”坦克,才超過“豹2”主戰坦克。

日本二戰中工業屬於中級階層,德國屬於頂級階層,日本想消化德國技術,至少需要十年,才能做出德國“豹”式坦克。

二戰德國與日本是軸心國,德國對日本毫無保留,全套技術圖紙都交給日本,先進武器都送給日本,日本二戰前也繳獲大量德械武器,可日本就是模仿不出來。

主要是日本窮,技術不夠,工業基礎薄弱,也就比中國強,沒有錢引進成套設備,沒有技術人員儲備,沒有水平仿造出來。

總有一些人以為二戰日本工業很強大,不知道日本趕上德國工業靠的是美國,美國二戰後,在日本實行民主,解散了地主,財閥,軍閥,鼓勵民間企業發展,向日本開放技術,開放市場,才有今天的日本,老日本平民都會尊稱美國人為“美國先生”。

一些人總以為日本二戰是個軍工強國,不輸德國軍工,總愛說“不是日本做不出,而是日本不想做”,其實是掩耳盜鈴,42機槍,44突擊步槍,88高炮,夜視儀,鐵拳火箭彈,導彈,飛彈,德國就是給日本造,日本也造不出,因為沒有先進機床,懂行的技術員,培訓過的員工。

好比你讓日本人做“滿漢全席”,他就不會做,連火候都掌握不了,怎麼做的出色,香,味俱全的“滿漢全席”。


光芒萬丈34957


看過《鐵道游擊隊》嗎?岡村特務隊裝備的嶄新二十響駁殼槍,就是從德國進口的。

看過《亮劍》嗎?山本特戰隊的P36衝鋒槍就是從德國進口的,只是電視劇裡道具找不見,用的美製M3。



做為軍事盟國,德國和日本其實一直有武器和裝備的交流,只是因為雙方相隔太遠,陸路海路都不順暢,戰爭開始後又遭到同盟國的封鎖,所以交易量不大而已。



戰爭末期的1944年,德日還進行了武器換原料的潛艇航行,納粹德國總共向日本提供了五艘U型潛艇,日本也進口了雷達、魚雷艇和潛水裝備,還曾引進過梅塞施密特戰機的戴姆勒奔馳DB601發動機,用於日式戰機的自研。

比如日軍空降兵的所有裝備全部購自德國,但是日本是個資源匱乏的島國,有些德國好的技術卻不合日本實際。並且日本人在武器研發過程中雖然也博採眾長,比如法國(坦克)和意大利(轟炸機)的武器裝備也購買研究過,但是日本人太有“二桿子”精神,就是非常頑固地堅持自己的思想,造成二戰時日軍的武器設計和製造水平比較落後,這不是德國提供一些東西就能改變的。


度度狼gg


這東西得說到日本人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的工業生產模式。

很明顯,德國人曾經嘗試性的將某些武器交給日本,但是日本人發現這些武器他們用不了,為什麼?戰爭不是一件武器能夠決定的,他需要的是成千上百件同樣的武器構成一個戰爭系統,然後通過這個系統去贏得戰爭,如果僅僅是仿製出來一件武器,這一點很簡單。照著打磨就行啦,照著這個東西模子直接造一個出來可以了。

德國人工業總產值當時位列世界第三,這是在他吞併法國以後,整個工業總產值的數據,因此生產武器的時候,它不需要考慮什麼,這個武器過於精密製造起來太耗費人工,這個問題把機器設定一下,然後照著模子一個一個打出來,流水線生產就可以了,雖然說德國人的工業生產能力不像美國人那麼誇張,但是吊打日本,這是沒有問題的,你看一下德國人龐大的裝甲部隊,再看看日本人的豆丁坦克,你實際上就已經很明白這個事情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國人,英國人都針對當時的德國和日本展開過戰略轟炸,但是二者之間的轟炸模式是有著天差地別的改變的。

美國人針對德國人的轟炸是針對他的工業重區,然後實行大規模大密度的炸彈覆蓋,這樣的話對於德國整體的工業生產是有影響的,但是用同樣的手段對付到日本頭上就顯得有點使不上勁兒,為什麼。日本人是將自己的零件分散到各個地區的小作坊,裡面有人工打造出來,除非是那種特殊的大型零件,否則其他東西都是小零件兒,小零件兒的交給一個工人帶到小的作坊裡面慢慢打造出來,然後再有統一的地方收集起來。

這就造成了日本人他的生產的。工廠並不是集中的一個大廠,反倒是一整片地區的小作坊,都是我的生產基地,你炸燬了我的工廠沒關係,我換一個地方繼續組裝,沒有任何問題,這也就是為什麼,美國空軍上將李梅,會選擇將轟炸機裡面所有的炸彈全部替換成燃燒彈,然後火燒日本東京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因為你只是把他工廠給炸們了,(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他們完全對他的工業生產能力沒有任何影響,你只有加他這一片地區全部燒光了,好,他們才會有所影響。

並且由於日本大部分的零件都是人手工打造的我們可以去看很多日本以前工廠老照片就會發現流水線生產下來並不是機器在那段打,而是由人兩個人一組就是放在一個段臺上,然後互相合作的段打出一個零價,這樣的生產效率比較低下,當然也是因為那個時候日本人實在是工業底子比較薄,跟西方列強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的,不能不用德國人的零件全是機械式打造出來的,不說其他的,一個衝壓鑄鐵德國人通過機器,鑄造時間短,而且效率比較高,但是日本人需要手工一點一點的打磨出來,從直觀上來講,你覺得哪個一方他的工業產值比較高。

在這一點上,日本人生產伊400型潛艇的時候就是一個最直觀的體現,這款潛艇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他的大名,世界上第一款水下航母,排水量達到幾千噸,這可以說是當時潛艇裡面的巨無霸,與此同時還可以攜帶三架轟炸機,對敵人艦隊實行出其不意的轟炸。

但是日本人在生產這款潛艇的時候,可以說是耗盡了腦汁,為什麼潛艇要達到出來需要一個完整的殼子,這個殼子需要大型的軋製鋼板。但是日本人的機器實在太小了,只能生產小塊兒的軋製鋼板,他只能夠將這些小塊兒的一塊兒快拼裝起來,再拼成一個大塊的,但是美國人不用,美國人生產要多大鋼板,跟我說,機器一開,要多大給多大,因此,在日本提出這一款潛艇的設計理念,也就是珍珠港剛剛結束以後,他一直耗費了整個太平洋戰爭期間只生產出來兩艘,這要擱美國那兒,30航空母艦都給你生產出來,更何況這個玩意,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尤其是在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人在戰爭期間只生產了一艘真正的重型航空母艦,由此可見,日本與西方列強之間巨大的生產力上的差距。

這也就是為什麼德國人把武器完整的交給日本以後,日本的第一選擇,不是說直接仿製,而是從中提取相應的技術,我拿來用,我不能夠完全仿製你的東西,你這東西要真得製造出來,我得吐血,我的部隊不可能完全裝備這個玩意兒,裝備不起呀,我的國家耗不起啊!

所以,三八式步槍,零式戰鬥機,豆丁坦克才是最適合日本的東西,至於要做其他的裝備,那相當於空中樓閣,日本人雖然傻,但是這種虧還是吃的比較少。


漩渦鳴人yy


主要是由於兩國之間的距離過遠,而且途中又會經過很多盟軍控制區,因此德國很難向日本批量出口武器,只能提供少量的武器樣品或者是技術,讓日本進行參考學習,然後自行生產出來。

而德國向日本出口的武器裝備和技術也是很多的。首先說陸軍方面,德國先後向日本提供了5輛3號坦克,不過這些是通過貨船運輸過去的。此後由於戰爭規模擴大,運輸困難,德軍提供的2輛4號坦克是通過零件形式通過潛艇運輸的,而後來日本甚至還購買過虎式坦克,花費了64萬德國馬克,但是由於當時已經是戰爭末期,德國自身也缺乏武器,再加上交通問題,日本最終沒有得到這輛虎式坦克。

此外,日本也從德國進口有MP28衝鋒槍,同時日本的94式37毫米反坦克炮也是參考的德國的37毫米反坦克炮。

而航空兵器上日本從德國進口了很多。首先是成品戰機,BF109E、FW190A5等戰機被運來給日軍戰機進行對比,而日本陸軍在參考後,研製出了Ki61“飛燕”戰鬥機,早期版直接使用了德制DB601發動機和MG151/20航炮。此外,日本還得到了ME163、ME262戰機的圖紙,仿製出了秋水、火龍等飛機。並且德國的MK103、MK108型30毫米機炮也被提供給日本,對日本的30毫米機炮研製提供了幫助。

在海軍方面就很少了,日本海軍實力遠強於德國,德國在二戰中向日本提供過5艘潛艇,不過實際戰果並不多。


僱傭兵


二戰期間德國向日本提供了部分先進的武器技術,但是日本因為工業底蘊很差,資源貧乏並沒有辦法把這些武器技術真正消化吃透。雖然運輸線漫長並且面對盟軍的封鎖,潛水艇的運載能力確實有限。

今天的日本是一個工業強國製造業,匠人精神聞名於世。可是在二戰當初日本只不過是一個剛剛工業化的國家,然後在當年並非是物美價廉質量可靠的象徵,而是廉價和品質差的代表。

非常簡單的一個例子,日本的工業生產當年並沒有標準化流水線作業。而是大量的通過小作坊式的家庭作坊為大企業提供零配件,在一線戰爭中,飛機活塞式發動機的氣缸環,需要經驗豐富的整備兵,用銼刀一點點把它裝配上去。德國的武器裝備從來都是以精密設計和製造聞名,這種基礎上的產品拿到日本來肯定是沒法有效的批量製造。

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德國的武器是德國人,根據自己作戰環境進行設計的,比如虎式坦克車身非常的重裝甲很厚,主炮口徑非常的大,因為他面臨著蘇聯強勁的t34和kv2坦克。這種設計拿到亞洲來,首先過厚的裝甲顯然是浪費資源也是資源貧乏的日本支撐不起的,其次過大過重的主炮毫無必要,亞洲國家不會有t34坦克這種東西……最後一點虎式坦克在蘇聯整天哀嘆泥濘的道路,到了亞洲的戰場上,基礎設施和橋樑比歐洲還不如,恐怕徹底要寸步難行。

想一想看德國的mg42機槍和MP38衝鋒槍組合,一分鐘能發射多少彈藥?單憑這一點就會讓小氣的日本軍閥心疼的肝顫。日本堅持使用三八大蓋,直到戰爭後期被美軍的半自動m1和輕機槍打的實在找不著北才想起來開發了古怪的百式衝鋒槍。

這種種原因最後雖然德國給日本了一些先進的武器技術比如飛機發動機和雷達,是前者日本也無力消化,後者別說日本無力消化德國自己的雷達技術也很不怎麼樣。

所以說武器性能不是紙面上的,如何更主要的看是否適合戰場環境,就從這一點來說,日本也招架不住德國的先進武器裝備。說起來這應該是日本的幸運,他們真的如果迷信德國把一切圖紙都拿來照搬照抄,可能他們用不著到45年9月份就會更早的完蛋。那些到可怕的武器足以讓日本的財政破產經濟崩潰。


千里巖


從1937年7月7日日本全面侵華開始,到1945年日本人投降,德國基本上沒有給過日本任何武器上的支援。原因可能為一下幾點。

一,日本開戰之後對中國的入侵,可以說是勢如破竹,僅用一年多的時間便佔領了中國一半的領土。當時日本士兵使用的武器主要是三八式步槍,這種步槍的技術比德國落後了至少20年。按理說做為同盟國,德國應該給武器裝備寒酸的日本提供更先進的武器才對。可是日本面對的是武器裝備比他們更落後的國民黨軍。由於當時的中國國力軍力都十分的弱小 ,面對日寇入侵一敗再敗。可能日本人自己也覺得依靠現有的武器裝備完全可以征服中國,不需要太先進的武器。

二,侵華戰爭打到1938年的時候,日本已經顯現疲態。由於佔領地區過大,日本在兵力部署上開始捉襟見肘,並開始戰略轉變,由原來的瘋狂進攻改為對有限目標的精準入侵。這其實暴露了日本作為島國的劣勢,資源貧乏,經濟實力難以支撐大規模戰爭。這個時候經濟實力數倍與日本的德國並沒有對給日本任何的援助。德國與1938年3月吞併了奧地利,並於同年9月份和英法美意四國共同實施了慕尼黑陰謀,將蘇臺德地區收了回來。說明德國當時已經處於全面入侵歐洲的關鍵戰備階段。而且慕尼黑陰謀的本質是英法美意等國都希望德國把戰火燒往蘇聯方向,這個時候德國肯定不願意讓蘇聯知道自己的戰略意圖,如果對日本進行明面上的援助,很可能會讓蘇聯警覺。為此德國還刻意於1939年同斯大林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三,1939年德國閃擊波蘭之後,德國迅速的佔領了西歐大部分國家,而此時的日本由於之前在諾門坎戰役上輸給了蘇聯,並和斯大林簽訂了兩國互不侵犯條約。德國當然就沒有支援它的必要了,除非它打贏了遠東蘇軍。到1941年6月份的時候,德國開始了它入侵蘇聯的戰略意圖。而此時的日本在中國戰場上始終處於有利地位,美國為了保證自己在亞太地區的利益,對日本進行的海上封鎖。加上英國還沒有被拿下,德國即使想從海路上給日本進行支援也根本很難實現。而日本在這個節骨眼偷襲了珍珠港,把美國拉進了戰場。這已經讓希特勒非常惱火了,還特麼有心情去支援它。

四,蘇德戰爭把德國徹底拖進了泥潭裡。德國把大部分兵力和物資都投入到了蘇德戰場,還同時要分散力量去守住廣大的佔領區,到斯大林格勒戰役爆發後期,德國在兵員物資後勤各方面越發吃力,哪兒還能顧得上日本這邊。

基於這幾個原因,一直到柏林被攻克,德國都沒有能夠對日本進行武器方面的支援。這是天時地利人和各方面都不滿足條件才導致了這樣的情況。


獨釣寒江


兩個原因。

一、日本沒有使用德國武器的意願。二戰時,日本無論從經濟、科技等各方面而言,都是要差德國一個等級的,軍事裝備也是樣。如果,將日軍與德軍放在一起同場競技,日軍只有被打得吃屎的份(有實例的,太平洋戰場上小日本就被與德軍一個級別的美軍揍得一點脾氣都沒有)。但是,日軍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的對手,並不是德軍、美軍,而是中國軍隊,一支根本不能算得上是對手的軍隊。在此情況下,日軍根本沒有花大力氣提升軍隊裝備的動力。其次,日本經濟在當時雖然在亞洲是老大,但與歐美等國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的。以1840年為例,德國當時的GDP是387億美元處於世界第二位,而日本只有192億美元處於世界第六,但這個第六隻有德國的一半不到。德國人就算想賣軍火給日本,日本恐怕也拿不出太多的錢。

二、德國人也沒有賣軍火給日本的意願。二戰前,德國為了稱霸歐洲,可謂是窮兵黷武,先進的武器自己還不夠用,怎會輕易賣給別人?比如1933年,德國偷偷的突破《凡爾賽條約》的限制,決定擴軍。當時德國國防部擬出了一份計劃,計劃用5年時間將目前10萬人的陸軍擴張到30萬。不料希特勒大筆一揮,將這個期限提前到了1934的上半年,即1年內完成!而到1939年底德國發動二次世界大戰時,德軍總兵力已經超600萬,進攻法國就用了330萬餘人。擴軍速度之猛、規模之大讓人口呆目瞪,所以德國其實也沒有多少軍火可資助日本的。

當然,同為軸心國,德日兩國還是有些軍事交流的。比如德國就向日本提供過少量坦克,後期還計劃給日本提供U型潛艇和一些技術援助,但多隻是普通軍事交流層面的合作,均不成氣候。


50後男人


這個問題我來做精確回答。

在二戰未大規模爆發前,德國海外貿易還是可以進行的。但是二戰一爆發,英國海軍基本上就封鎖了德國海運線,德國的戰爭物質基本就在陸地上歐洲自給自足。比如鐵礦石與鎢從瑞典進口,石油從羅馬尼亞進,還可以通過中立國土耳其購買點等等。


日本與德國相差10萬8千里,而且日本又是島國。在戰爭未爆發前,日本就通過海運進口德國的各種生產機械,比如日本大和號生產壓軸鋼機械都是德國進口的。二戰爆發後日德雖是同盟國,但是日德之間除了外交上關係,貿易上基本沒有太多往來。比如日本也曾經想購買德國的“虎式”坦克,甚至日方已付了三倍的價錢。但是由於戰局不順加上運輸困難德國乾脆又將裝船船的坦克送回戰場去,在二戰爆發後日本始終沒能得到德國頂尖新式武器!


圓子說事


一是地理隔絕。德國與日本相距過於遙遠,陸上、海上、空中通道都在盟軍手中,德日根本無力打通。例如德國進攻蘇聯之後,就無多少兵力可派往北非,更無兵與英國爭奪中東。日本在南進之後,也無力在對付蘇聯。陸上通道想打通基本就是夢想。

海上通道,英軍掌控著大西洋、地中海航道以及蘇伊士運河,日本海軍只能達到印度洋東岸,德國海軍更是差得要命,除了用潛艇破壞一下英國的海上交通線,再也沒有別的本事打開一條海上航道。更要命的是,德日兩國都沒有那麼大的海上運能,運輸船的數量捉襟見肘,護航艦艇同樣奇缺。

空中運輸方面,且不說要面臨英、蘇、美等盟軍的空中攔截,即便盟軍不攔截,德日也都沒有遠程運輸機。

二是需求不同而且產能不足。德國的強項在地面力量,坦克、火炮等都很先進,但德軍自己都不夠用,哪還能餘力供應日本。同時日本在亞洲戰場沒有太大的裝甲戰壓力,對坦克的需求沒有那麼迫切。在太平洋島嶼上坦克又施展不開,還不如火炮管用,而日軍的火炮並沒有落後太多。輕武器,日軍的雖然性能差,但適合自己的能力,至於像德國的MP40衝鋒槍這種潑灑彈藥的武器對於資源比德國更為匱乏的日軍來說消費不起。

日本在太平洋戰場與美國比拼的是海軍,日本最需要的是艦船,但是海軍恰恰又是德國最弱的力量。在航母、戰列艦、重巡洋艦等方面,日本海軍都比德國海軍強得多,而德國潛艇與日本潛艇相比也未見先進到哪裡去。(S)


聯合防務


最重要的是戰爭所在地區工業交通基礎決定的。德國就是提供給日軍mg42,可是亞洲地區落後的交通道路,也不可能供應上子彈數量,何況日本工業基礎那時候也不行。坦克也是一樣,虎式坦克假設出口給了日本,可是亞洲的路橋網也承載不了那麼重的坦克。什麼樣的國情對手,決定了使用什麼樣的武器,所以德國出口武器給日本,簡直就是不可能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