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乾隆皇帝酷爱写诗,一辈子写了四万多首诗,虽然大多都是“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这样的打油诗,不过,乾隆要是生活在现代,兴许能“爆款”几首口水歌,赚个版权费应该没问题。

不过大家不知道的是,“乾小四”还酷爱画画,统共画过1400多幅画,也不知每天又要批奏章,又要翻牌子的“乾小四”哪来的那么多时间。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乾隆坐像

作为一位“文艺青年”,画画写诗也不是啥问题,但为啥要打个引号呢?那是因为以乾同学的艺术天赋,着实只能算是一个很尽力“文艺”的普通青年。

虽然“文艺”天赋不算顶级,但是作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乾隆的眼光还是很好的,他看上的名作都称得上是绝世佳品。

就像大家看视频发弹幕一样,乾隆这辈子做的最多的事儿就是写“弹幕”了。

那就让我们来看看被乾小四同学关(zao)爱(ta)过的字画们。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Ⅰ.《快雪时晴帖》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快雪时晴帖》

乾隆这辈子除了写诗,就是写字,虽然造诣都比不上宋徽宗,但架不住人家热爱。

大家应该都知道紫禁城里有个养心殿,平常总听见皇帝待在这,因为雍正以后,这里是作为皇帝冬天在紫禁城的寝宫。为什么是冬天的寝宫,因为春夏秋三季,清朝的皇帝要么跑圆明园度假,要么跑避暑山庄度假,只有冬天才回紫禁城住三个月,要么说人家是“房叔”,诺大个紫禁城一年才待这么几天。

而在养心殿的西暖阁,有一间屋子,叫做“三希堂”—意为“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这是乾隆的书房,乾隆在这里收藏了晋代以后一百三十多位名家的墨迹,其中就包括这件《快雪时晴帖》。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快雪时晴帖》全卷

这《快雪时晴帖》是一封书札,写的是:“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王羲之拜上:快雪过后天气放晴,佳妙。想必你可安好。事情没有结果,心里郁结,不详说。王羲之拜上,山阴张侯启。)

其实这就是王羲之写给山阴张侯的一封信,放今天就是发个微信的事儿,总共也就28个字。

但这28个字却是乾隆这辈子最钟爱的字帖,虽然这幅作品历代文人都作过跋、题过字,使原本只有A4纸大小的帖子生生变成了现在这个五米长的长卷,但最大的“黑手”非乾隆莫属,由于喜爱,乾隆先后在上面题字70多次。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王羲之的原作,只有这么点儿】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这些都是乾隆每次把玩时在上面题的诗】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写的最大的便是这“神乎技矣”四个大字】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最过分的应该就是这差点写到原文上的“神”字了,虽然被夸了,但王羲之估计并不会很开心】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Ⅱ.《中秋帖》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中秋帖》

《中秋帖》是“三希堂”第二宝贝的帖子,其作者是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折腾完父亲的折腾儿子的,不知这对父子泉下有知,会不会抱头痛哭,合计着把乾隆“带走”。

中秋帖的内容一共22个字,共三行:“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爲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中秋帖》全卷

多年以来,始终无人能理解其中的含义,各种版本的断句、解释曾出不穷,但始终没有意义,也是留下了一桩谜案。

这幅作品和《快雪时晴帖》一样,受到了乾隆的“特殊照顾”,不仅题了字,还画了画。而原作大小也只有A4纸大小,生生变成了4米长卷,估计王献之也是欲哭无泪。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这是原帖部分的占比】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乾隆“照顾”之后的证据】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最凶残的题字,虽然“至宝”这个评价大家都认可,但写这么大王献之估计会有小情绪】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Ⅲ.《伯远帖》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伯远帖》

“三希堂”第三贴—《伯远帖》的作者叫王珣,听见姓王,大家心里有没有一紧,没错,王珣也是王家人,是王羲之的侄子。也不知王家做错了什么,作品全都被乾隆“关(zao)爱(ta)”了,要怪只能怪王家太会出书法家了。

《伯远帖》的内容比较多,有47个字:“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自以羸患,志在优游,始获此出,意不克申。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伯远帖》全卷

彼时,王、谢两家把持朝政,王珣的祖父是王导,因而娶到了谢安之弟谢万的女儿为妻。尔后谢王两家交恶,谢安将王珣调离京城,王珣心中郁闷坚决不接受调令,于是写信给在临海任太守的堂兄王伯远,因而作《伯远帖》。

由于晋时书法名帖大都没有存留,就连王羲之、王献之的传世作品也基本都是后人临帖,只有王珣这部《伯远帖》是现存唯一一部晋朝书法真迹,因而极为宝贵。而就连这幅仅存的“独苗”,也没逃脱乾隆的毒手。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伯远帖》原帖】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乾隆所作跋与题字】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最醒目的题字“江左风华”,不过看在评价准确的份儿上就算了】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其实题字也就忍了,最过分的是乾隆竟把印盖到了字上面,着实有漂亮脸蛋长了痤疮的既视感】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Ⅳ.《富春山居图(子明卷)》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富春山居图(子明卷)》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大画家黄公望的名作,是一幅被誉为“画中之兰亭”、“山水画第一神品”的绝作,也是乾隆最爱不释手的画作之一,虽然乾隆最崇拜的画家是宋末元初大画家赵孟頫,但论最爱的单品非《富春山居图》莫属。

《富春山居图》是一幅巨大的长卷,总长达到了6米9,黄公望总共花了3年,才把这幅作品完成。清朝时,这幅画传到了一个叫吴问卿的人手里,此人对《富春山居图》爱到了痴狂的地步,可惜他不懂得“喜欢是占有而爱是放手”的道理,竟想把这幅画作为自己的陪葬,就在他把画刚丢进火炉时,幸好其侄子吴贞度赶到,把画抢救了出来,但是画已经被烧成了一大一小两段。

小段的那部分长50公分,称为《剩山图》;而大的那一段则是更加精品的画作,称为《无用师卷》,长度达到639公分。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富春山居图(剩山图)》

作为一部名作,仿冒品自然也是很多,最著名的仿品便是《富春山居图》(子明卷)。

“无用师卷”和“子明卷”同时为乾隆所得,不知是不是因为对自己的鉴赏能力极度自信,乾隆坚决的认定“子明卷”是真迹。而“无用师卷”被认为是赝品,只是题了字表示已阅,便被束之高阁。

应该要感谢乾隆的“看走眼”,由于对这幅画的喜爱,从乾隆十年到乾隆六十年,五十年间,乾隆一直随身携带着这幅画。无论是回盛京老家,还是下江南的苏、杭巡游,抑或是东临泰山,乾隆都会时时拿出来把玩。

但也因为“喜爱”过度,乾隆总共在画上题字55次,创造了个人在单幅画上题字的记录,当年要是有吉尼斯,“十全老人”的履历簿上又要多个项目了。而真迹,却因为被认定为“赝品”,反而幸免于难,让我们可以看到黄公望作品的真实样貌。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富春山居图(子明卷)》】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即使真迹“失宠”,“无用师卷”还是被乾隆在最醒目的地方题了字,但幸好只有一处】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乾隆在“子明卷”上所作题跋】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最让人“无语”的是,在把所有能写的地方都写满后,乾隆连“山上”都没有放过】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这是乾隆六十年,乾隆八十五岁时,最后一次在画上做的总结,“以后展玩亦不复题识矣”,想必乾隆一定是极为心满意足的】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Ⅴ.《鹊华秋色图》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鹊华秋色图》

赵孟頫是“乾小四”最喜爱的画家,一生收藏最多的,便是赵孟頫所画的作品。

赵孟頫生于宋末,是宋皇室后裔,元朝时却又几度为官,同时他本身的艺术修为又非常的高,无论是政治意味还是艺术意味,都让乾隆对他非常的喜爱。

《鹊华秋色图》描写的是几百年前济南一带的的风光景色。赵孟頫同元朝著名诗人周密是好友,周密祖籍济南,但出生在江浙,未去过山东,于是赵孟頫作画一幅赠与周密,并且向周密描述济南的风貌。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鹊华秋色图》全卷

此画有山、有水,将济南的山色描绘的淋漓尽致,也不知乾隆是不是因为看到了此画,才心生向往,南下江南时一定跑去济南,到大明湖畔邂逅一下。

只不过,满园美景在乾隆“御笔”“御印”的“加持”下,好像雾霾天一样,让人看了非常压抑,周密要是泉下有知,估计并不想收到这幅画。乾小四啊,端着这样一幅画,你还能想起你的夏雨荷么。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只占了篇幅一小部分的,画作部分】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满屏的雾霾,给人的感觉比现在的空气质量还要差】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如此大的题字,好像生怕人家不知道这幅画叫“鹊华秋色”似的】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Ⅵ.《二羊图》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二羊图》

作为一个“死忠粉”,赵孟頫的作品乾隆几乎一张不落,而这张特殊的《二羊图》更是不会被遗漏。

说它特殊是因为,赵孟頫是画马的大家,羊却几乎没有,在画中,赵孟頫本人题写道:“余尝画马,未尝画羊。因仲信求画,余故戏为写生,虽不能逼近古人,颇于气韵有得”。这幅“戏为写生”的《二羊图》,作为赵孟頫兴致所至的随笔之作,却能流传下来,极为珍贵。

这幅画充分利用了“湿笔”和“干笔”来创作。左边的绵羊用湿笔,毛笔饱含淡墨,晕开成浓淡不一的斑斑墨块。右边山羊则是运用干笔的佳例,笔毫蘸取浓墨,笔触扫过纸面时,浓墨不能被吸收,细碎的细线条便表现了出来。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二羊图》全卷

当然,这幅画的艺术性自不必说,大量的留白也使得观者可以将视线更好的集中在两只羊的身上。

只不过,乾隆又一次破坏了大家的想象,由于画作四周的题字和印章,使得看这幅画时,眼光反而被红彤彤的印章吸引了过去。两只被包裹在“印海”里的羊儿,就好像被关在了笼子里似的,仿佛“惊恐万分”。

据说乾小四一生总共有1000多枚印章,常用的就有500枚,幸好他没把所有的印章都在这画上盖个遍。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孤独的两只小羊】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密密麻麻的印章】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显眼的“寝讹神肖”四个大字,虽然题字破坏了美感,但是乾隆的文学素养着实不错,很好的描述了画作表现的感觉】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从心理学来说,乾隆是典型的占有型人格+表现型人格。对于喜爱的东西,他会不顾一切的去占有,并且留下自己的痕迹,而作为盛世皇帝,他天然拥有最便利的条件。同时,由于极强的表现欲,他会毫无保留的向别人展示自己的“长处”,即使是他自认为的、其实没有那么“长”的“长处”。

所以,乾小四同学也实在是“可爱”,如此用力的想要“文艺”,倒也真的让后人记住了他,不枉他刷了一辈子的屏。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杂谈|用力“文艺”的弹幕青年—乾隆

往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