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讀學校,專治「熊孩子」,學生聽到就害怕,進去就乖了

工讀學校,專治“熊孩子”,學生聽到就害怕,進去就乖了

工讀學校是專門招收行為偏常和心理偏差的嚴重違反學校紀律或有輕微違法行為,普通學校難教,家庭難管的中學生,進行有針對性教育和挽救的一種特殊的教育形式,它是普通教育中實施特殊教育的一種形式,是義務教育的輔助性學校。在實施九年義務教育,貫徹落實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保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發展,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進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等方面發揮著不可代替的作用。其招收18週歲以下的未成年人。按照《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四條、第三十五條的規定,對於有嚴重不良行為:(一)糾集他人結夥滋事,擾亂治安;(二)攜帶管制刀具,屢教不改;(三)多次攔截毆打他人或者強行索要他人財物;四)傳播淫穢的讀物或者音像製品等;(五)進行淫亂或者色情、賣淫活動;(六)多次偷竊;(七)參與賭博,屢教不改;(八)吸食、注射毒品;(九)其他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以上行為尚不夠刑事處罰的。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或者原所在學校提出申請,經教育行政部門批准,進入工讀學校就讀。

工讀學校,專治“熊孩子”,學生聽到就害怕,進去就乖了

嚴密的教育矯治模式

1、前期工作準備

(1)信息採集。 首先是學生的信息採集, 以入學申請表為參照,學生類型的區分主要包括情緒障礙、學習障礙、行為障礙、交往障礙四大類,依照不同的學生類型,進行大致劃分。以班級為單位,對人員構成比例進行詳細劃分,各班班主任老師按照人員構成比例及特點制定切合班級實際的心理輔導工作計劃及教育矯治工作計劃。其次,是家長信息採集,新生入學前,學校召開新生家長會,統計新生家長的聯繫方式、職業、文化程度、家庭結構、親子關係等基本信息,瞭解家庭教育情況,明確家庭成員關係,掌握家庭生活情況基本資料,並對學校教育轉化情況進行介紹,初步建立家校關係。

(2)教師信息交流。學校組織召開班主任及幹部培訓,回顧上一年工作情況,總結成功經驗,分析工作得失,並結合各班新學年工作計劃進行集體審議,佈置學校學年工作計劃,責任到人,分頭落實,紮實推進新學年工作科學發展。

2、新生期教育思路

(1)整體行為規範的推進

1、儀容儀表。新生入校初期,穿奇裝異服、染髮、蓄頭髮、留長指甲、戴項鍊等,以“非主流”的裝扮展示著自己鮮明個性,與主流社會中學生形象要求相去甚遠。學校從改變學生儀容儀表入手,統一著裝,規整頭髮、指甲,禁止佩戴飾物等,明確主流社會對中學生的外在形象要求,重塑學生外在形象。

2、文明禮貌。在重塑學生外在形象的同時,學校加快對文明禮貌習慣的養成教育,要求學生入學階段開展《工讀學生文明禮儀規範》學習活動,落實《規範》的識記背默與實踐考核評價。結合學生日常生活,學校不斷提醒並要求學生按照《規範》嚴格執行,以建立學生令行禁止的行為觀點為核心,以文明用語、文明待人為基本要求,輔導學生學習對外交往的正確方法,逐步養成學生文明交往的行為習慣。

3、健康生活。 學生入校前,生活缺乏規律,自理能力差,學校組織專職生活指導教師對學生進行日常生活能力培訓。從個人內務整理,到個人衣物清洗,從就餐規範,到就寢要求,事無鉅細,點對點、手把手進行培訓,穩步提高學生生活自理能力,嚴格按照科學規律辦事,為學生身體發育創設良好的客觀環境。

4、軍訓活動。 學校通過創設嚴格的軍訓環境,高密度、高強度、多維度的開展以學生意志品質鍛鍊,耐挫能力培養及紀律服從意識為主題的專題教育活動。針對學生拖沓懶散的生活作風給予及時糾正,在排除外界不良干擾因素的前提下,加強教師對學生正確行為習慣的綜合養成教育活動,為學生適應新環境,開始新生活做好準備。

(2)班級教育思路的確定

1、集體、個體教育“兩手抓”。班集體建設過程中,以迴歸主流社會為目的教育滲透一直是學校的重點工作。學校高度重視學生的集體主義教育,通過集體主義教育活動的開展,引導學生建立起正確的人際交往方式,學會正確的心理調適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進而增強學生社會適應性。在集體層面上大力推動通行行為規範準則,將突出(落後)個體的不良行為納入到集體中去教育感化,利用集體約束力去感染個體,建立點面結合的教育“兩手抓”體系。

2、強化“正面典型”示範作用。在學生群體中努力發掘學生亮點,營造適合學生個體發展的良好氛圍,加大對學生亮點工程的建設力度。學生在原有環境中多次的挫折遭遇,被否定、被懷疑的生活經歷讓學生失去自信、產生自卑情緒,嚴重影響學生髮展。學校通過創設新的評價體系,促進學生正確評價自我,重新認識自我。班級通過對正面典型個體的亮點挖掘,促進群體認可,營造積極氛圍,強化學生集體意識養成,努力擴大正面輻射效應。

3、突出個體輔導工作。心理輔導工作以增強突出個體適應性為主要目標。我們認為,突出個體的行為問題多源於自我心理調適功能的不健全,學生原處教育環境不足,致使學生正常社會化過程被中斷,無法建立起順暢的人際交往關係,無法與社會規範同步。學校建立健全個體輔導規章制度,按照傾聽、分析、探討、行動、反饋的流程規範輔導活動開展,以降低學生負面情緒為突破口,引導學生打開心扉,開始傾訴,為發現學生問題,進行深入輔導提供參考。結合學生心理問題實際,加大心理課時量,給學生了解自我、認識自我拓寬渠道,配合學生心理發展檔案建設,為有效矯治學生偏差行為提供參考。同時學校加強教師心理課程培訓工作,做好心理知識普及工作,打造一支有過硬心理輔導能力的專兼職輔導隊伍。

(3)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

1、分析學生心理需要構成。學生心理需求的不滿足是學生出現偏差行為的重要誘因。在原有學習生活環境中,學生被旁落、被忽視、被定義、被標籤化,放大了學生的不足,個別學生心智發展的滯後也一併作用,綜合表現為學生不適應主流社會生活。

2、對教育方式的需求。隨著時代的發展,長期說教式、填鴨式教育方式已日漸失效。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學生了解信息的渠道多樣,速度快捷,加之社會不良思潮的影響,使否定一切、懷疑一切、打破常規的價值觀在青少年群體中快速蔓延,對當下中小學德育教育提出了嚴峻考驗。學校要求教師努力提升教育轉化能力,轉變教育方式,以專業、開放、包容的態度去貼近學生,鼓勵教師將課餘生活與教學活動結合起來,及時調整知識結構,更新教育轉化理念,增強教師的親和力,掌握符合當前時代需求的教育輔導方法。

3、對家庭教育的需求。

學校通過長期的教育轉化工作發現,“問題學生”的背後普遍存在著“問題家庭”,教育轉化工作的順利實施,需要重視“問題家庭”的客觀事實,家庭教育方式的不當成為制約學生正常社會化的絆腳石。學校以“家長學校”建設為依託,搭建家校聯繫平臺,緊密家校關係,通過學校開放日、家庭教育方式座談會、專家講學等形式多渠道,多層次、高密度的進行家庭教育方法專題培訓,力求糾正家庭教育中的錯誤方法,促進家長轉變教育思路,為學生持續發展打好基礎。

4、對自我發展的需求。長期以來,“問題學生”對自我發展的需求被忽視,多次的挫折經歷使學生形成了自我放棄的“慣性”,使學生無法正確認識自我。學校針對學生自我認識模糊的問題,開展“認識自我”主題班會,以心理課程為平臺組織學生參與“認識自我”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逐步發現自我、認識自我、思考自我。讓學生從理論知識到社會實踐有效延伸,為學生全面正確瞭解自己提供必要理論及經驗儲備。

(4)教師角色的填充

以構建和諧師生關係為目的的教師角色填充工作是學校教育轉化工作的亮點。學校依託全封閉式管理平臺,淨化學生學習生活環境,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藉助學生社會交往的客觀需求,主動拉近與的學生距離,以日常生活為話題,加強對話和交流。通過對話和交流,老師以良師、家人、益友等不同角色有效填充學生的人際交往圈,從精神上引導學生“親其師,信其道”。

3、校外工作的開展

校外工作主要以放假工作為核心,通過有效組織假期生活,檢驗學生校內社會行為的學習成效。結合學生校外表現,抓住契機、靈活掌控,有效開展假期教育。

(1)週末放假教育

1、放假資格評定。以學校規章制度為標準,以計分畫表的形式,讓學生展開自評和他評活動,確定放假名單。這種制度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達到自我教育的作用,為學生提供了檢驗人際交往能力的參照,養成了學生客觀認識與約束自我行為的規範意識。

2、教師工作內容。一是佈置適量的家庭作業。給學生一定的自由時間,鼓勵學生適當放鬆。保持學生對放假的興趣和要求,強化放假的激勵意義。二是電話跟蹤。學校通過電話訪談掌握學生在家動態,用電話聯繫代替家訪。加強對特殊個體不定時電話跟蹤或家訪。學校及時和家長交流,瞭解家長對學生放假期間的評價,作為學生下次放假的參考依據。

3、收假工作安排。舉行假期情況總結會。對假期表現好的同學及時肯定,對假期出現問題的同學給與適當批評和提醒。開展小範圍的談心活動,瞭解假期違規行為的基本情況,針對問題共同探討,防止下次假期出現同樣問題。假期歸來組織以腦力活動為主的活動,讓學生靜下心來,為下週學習生活做好準備。

(2)節日放假教育

1、放假資格評定。採取抓大放小的原則,對出現輕微違規的學生,通過簽訂“君子協定”的模式,主動給予假期。鼓勵學生進行心理約束,考驗學生誠信、守信程度,營造班內民主、法制、誠實守信的積極氛圍。

2、假期活動開展。傳統節日和紀念日是對學生進行革命教育、美德教育的有利時機。節假日放假與社會實踐活動緊密結合,統籌安排。如,節日調查報告的撰寫,要求學生利用假期,瞭解節日背景,學習節日習俗及其文化底蘊,體驗文化差異,探討民俗民情等。回校後,組織學生將調查報告和身邊小故事及有意義的活動內容加以整理,在全班進行分享。實踐活動的開展有效促使學生開展思考,有效調動家庭成員積極性,改善成員關係,讓學生用新的視角去看待自己的行為,讓學生學會贏得家長的讚許,老師的認同和更多同學的效仿。

3、放假評價。 加大對學生的假期行為摸查力度。通過觀察學生的細微變化,及時發現學生負面情緒,主動了解情況,排除不穩定因素。學校大力推動師生懇談活動,以討論、分析、解決為基本流程幫助學生認識問題,及時有效的排解學生心中的疑慮。

(3)寒暑假教育

1、放假準備。

面對寒暑假,學生的自控能力可能下降,自由閒暇時間陡然增多,學生可能再次走向違法犯罪。放假前,集中開展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用學生身邊的真實故事開展教育。組織學生參觀少教所、禁毒館給學生打好預防針,明確假期安全的重要性。結合社會治安的整體形勢,明確違法犯罪的慘痛代價,讓學生充分意識到命運前途的重要性,最大程度降低學生違法犯罪行為的產生。

2、假期監控。家訪工作與學生回校日工作是開展假期監控的有效辦法。家訪工作拉近與學生的心理距離,瞭解家長假期教育狀況,取得家長認同與支持。通過家訪讓學生感受到來自學校的關心,有效拉近師生距離的同時及時掌握學生假期行為表現。與家長深入交換家庭教育意見,引導家長轉變教育方式,學會教育輔導技巧,提高家庭教育的質量。回校日工作是對學生表現進行階段性評價的手段,通過回校日常規檢查,掌握學生假期思想動向與行為表現,根據情況,及時調整家訪工作的計劃和力度。

3、收假工作。以防止學生流失為核心,開展走訪、摸查工作。學生經歷長假後,開學前不願返校,離家不歸的思想苗頭比較普遍。學校組織教師開展大範圍走訪、摸查工作,強調學校良好的人文環境,讓學生體驗受尊重、被重視、平等享有資源的優待。給學生送實惠,針對特殊個體,如家境困難家庭,採取經濟上的支援,讓他們感受到溫暖,體會到學校的真情。同時開展心理諮詢,有效地瞭解學生假期心理發展狀況,對他們心中的疑惑和存在的問題進行有效排解。

4、發展、反饋期教育經驗

(1)家庭心理預期設置

學生畢業後會有一段適應期,適應期應設置合理的家庭心理預測。適應期內,學生的思想、行為會有波動,家長與學生的關係容易緊張。學校組織教師進行一定的心理干預,教師調整角色,從朋友、長輩的角度開展心理預期的設定輔導工作,讓家長、學生兩方的心理預期合理化。設定切合學生實際的發展預期,結合學生自身意願,明確學生的學習目標和發展方向,明確家長自身的職責,明確家庭內部溝通的方式方法,在有切合實際的目標前提下,明確發展細節,避免出現親子關係緊張,確保家庭的教育功能不斷強化。

(2)對學生本人的輔導

對學生本人的輔導側重於職業輔導。由於學習能力的欠缺,學生大多進入職業中學繼續學習。經過3-5年的職業教育,他們可以成為具備一定職業技能的社會勞動者。學校開展一定的鋪墊培訓工作,使學生適應將要到來的新環境。諸如:社會交往、人際關係、價值觀選擇。學生在重新融入社會的過程中會有掙扎,遇到的問題較多,學校應幫助他們不斷明確自身的發展目標,客觀分析問題,並解決問題,確保學生不斷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3)回訪機制的確立

學生畢業後,大多會繼續讀書,學校(組織)之間的聯繫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要成為幫助學生適應新學校的“柺杖”。同時把學生的相關信息和新任老師進行交流,與新任老師建立交流機制,提出教育建議,及時處理學生問題,給學生創造一個穩定的發展環境,避免學生出現被旁落的現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