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读学校,专治“熊孩子”,学生听到就害怕,进去就乖了

工读学校,专治“熊孩子”,学生听到就害怕,进去就乖了

工读学校是专门招收行为偏常和心理偏差的严重违反学校纪律或有轻微违法行为,普通学校难教,家庭难管的中学生,进行有针对性教育和挽救的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它是普通教育中实施特殊教育的一种形式,是义务教育的辅助性学校。在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进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方面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其招收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按照《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五条的规定,对于有严重不良行为:(一)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二)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三)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四)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五)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六)多次偷窃;(七)参与赌博,屡教不改;(八)吸食、注射毒品;(九)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以上行为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或者原所在学校提出申请,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进入工读学校就读。

工读学校,专治“熊孩子”,学生听到就害怕,进去就乖了

严密的教育矫治模式

1、前期工作准备

(1)信息采集。 首先是学生的信息采集, 以入学申请表为参照,学生类型的区分主要包括情绪障碍、学习障碍、行为障碍、交往障碍四大类,依照不同的学生类型,进行大致划分。以班级为单位,对人员构成比例进行详细划分,各班班主任老师按照人员构成比例及特点制定切合班级实际的心理辅导工作计划及教育矫治工作计划。其次,是家长信息采集,新生入学前,学校召开新生家长会,统计新生家长的联系方式、职业、文化程度、家庭结构、亲子关系等基本信息,了解家庭教育情况,明确家庭成员关系,掌握家庭生活情况基本资料,并对学校教育转化情况进行介绍,初步建立家校关系。

(2)教师信息交流。学校组织召开班主任及干部培训,回顾上一年工作情况,总结成功经验,分析工作得失,并结合各班新学年工作计划进行集体审议,布置学校学年工作计划,责任到人,分头落实,扎实推进新学年工作科学发展。

2、新生期教育思路

(1)整体行为规范的推进

1、仪容仪表。新生入校初期,穿奇装异服、染发、蓄头发、留长指甲、戴项链等,以“非主流”的装扮展示着自己鲜明个性,与主流社会中学生形象要求相去甚远。学校从改变学生仪容仪表入手,统一着装,规整头发、指甲,禁止佩戴饰物等,明确主流社会对中学生的外在形象要求,重塑学生外在形象。

2、文明礼貌。在重塑学生外在形象的同时,学校加快对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教育,要求学生入学阶段开展《工读学生文明礼仪规范》学习活动,落实《规范》的识记背默与实践考核评价。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学校不断提醒并要求学生按照《规范》严格执行,以建立学生令行禁止的行为观点为核心,以文明用语、文明待人为基本要求,辅导学生学习对外交往的正确方法,逐步养成学生文明交往的行为习惯。

3、健康生活。 学生入校前,生活缺乏规律,自理能力差,学校组织专职生活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日常生活能力培训。从个人内务整理,到个人衣物清洗,从就餐规范,到就寝要求,事无巨细,点对点、手把手进行培训,稳步提高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严格按照科学规律办事,为学生身体发育创设良好的客观环境。

4、军训活动。 学校通过创设严格的军训环境,高密度、高强度、多维度的开展以学生意志品质锻炼,耐挫能力培养及纪律服从意识为主题的专题教育活动。针对学生拖沓懒散的生活作风给予及时纠正,在排除外界不良干扰因素的前提下,加强教师对学生正确行为习惯的综合养成教育活动,为学生适应新环境,开始新生活做好准备。

(2)班级教育思路的确定

1、集体、个体教育“两手抓”。班集体建设过程中,以回归主流社会为目的教育渗透一直是学校的重点工作。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通过集体主义教育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人际交往方式,学会正确的心理调适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进而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在集体层面上大力推动通行行为规范准则,将突出(落后)个体的不良行为纳入到集体中去教育感化,利用集体约束力去感染个体,建立点面结合的教育“两手抓”体系。

2、强化“正面典型”示范作用。在学生群体中努力发掘学生亮点,营造适合学生个体发展的良好氛围,加大对学生亮点工程的建设力度。学生在原有环境中多次的挫折遭遇,被否定、被怀疑的生活经历让学生失去自信、产生自卑情绪,严重影响学生发展。学校通过创设新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正确评价自我,重新认识自我。班级通过对正面典型个体的亮点挖掘,促进群体认可,营造积极氛围,强化学生集体意识养成,努力扩大正面辐射效应。

3、突出个体辅导工作。心理辅导工作以增强突出个体适应性为主要目标。我们认为,突出个体的行为问题多源于自我心理调适功能的不健全,学生原处教育环境不足,致使学生正常社会化过程被中断,无法建立起顺畅的人际交往关系,无法与社会规范同步。学校建立健全个体辅导规章制度,按照倾听、分析、探讨、行动、反馈的流程规范辅导活动开展,以降低学生负面情绪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打开心扉,开始倾诉,为发现学生问题,进行深入辅导提供参考。结合学生心理问题实际,加大心理课时量,给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拓宽渠道,配合学生心理发展档案建设,为有效矫治学生偏差行为提供参考。同时学校加强教师心理课程培训工作,做好心理知识普及工作,打造一支有过硬心理辅导能力的专兼职辅导队伍。

(3)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

1、分析学生心理需要构成。学生心理需求的不满足是学生出现偏差行为的重要诱因。在原有学习生活环境中,学生被旁落、被忽视、被定义、被标签化,放大了学生的不足,个别学生心智发展的滞后也一并作用,综合表现为学生不适应主流社会生活。

2、对教育方式的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长期说教式、填鸭式教育方式已日渐失效。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了解信息的渠道多样,速度快捷,加之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使否定一切、怀疑一切、打破常规的价值观在青少年群体中快速蔓延,对当下中小学德育教育提出了严峻考验。学校要求教师努力提升教育转化能力,转变教育方式,以专业、开放、包容的态度去贴近学生,鼓励教师将课余生活与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及时调整知识结构,更新教育转化理念,增强教师的亲和力,掌握符合当前时代需求的教育辅导方法。

3、对家庭教育的需求。

学校通过长期的教育转化工作发现,“问题学生”的背后普遍存在着“问题家庭”,教育转化工作的顺利实施,需要重视“问题家庭”的客观事实,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成为制约学生正常社会化的绊脚石。学校以“家长学校”建设为依托,搭建家校联系平台,紧密家校关系,通过学校开放日、家庭教育方式座谈会、专家讲学等形式多渠道,多层次、高密度的进行家庭教育方法专题培训,力求纠正家庭教育中的错误方法,促进家长转变教育思路,为学生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4、对自我发展的需求。长期以来,“问题学生”对自我发展的需求被忽视,多次的挫折经历使学生形成了自我放弃的“惯性”,使学生无法正确认识自我。学校针对学生自我认识模糊的问题,开展“认识自我”主题班会,以心理课程为平台组织学生参与“认识自我”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思考自我。让学生从理论知识到社会实践有效延伸,为学生全面正确了解自己提供必要理论及经验储备。

(4)教师角色的填充

以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为目的的教师角色填充工作是学校教育转化工作的亮点。学校依托全封闭式管理平台,净化学生学习生活环境,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借助学生社会交往的客观需求,主动拉近与的学生距离,以日常生活为话题,加强对话和交流。通过对话和交流,老师以良师、家人、益友等不同角色有效填充学生的人际交往圈,从精神上引导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3、校外工作的开展

校外工作主要以放假工作为核心,通过有效组织假期生活,检验学生校内社会行为的学习成效。结合学生校外表现,抓住契机、灵活掌控,有效开展假期教育。

(1)周末放假教育

1、放假资格评定。以学校规章制度为标准,以计分画表的形式,让学生展开自评和他评活动,确定放假名单。这种制度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达到自我教育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了检验人际交往能力的参照,养成了学生客观认识与约束自我行为的规范意识。

2、教师工作内容。一是布置适量的家庭作业。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时间,鼓励学生适当放松。保持学生对放假的兴趣和要求,强化放假的激励意义。二是电话跟踪。学校通过电话访谈掌握学生在家动态,用电话联系代替家访。加强对特殊个体不定时电话跟踪或家访。学校及时和家长交流,了解家长对学生放假期间的评价,作为学生下次放假的参考依据。

3、收假工作安排。举行假期情况总结会。对假期表现好的同学及时肯定,对假期出现问题的同学给与适当批评和提醒。开展小范围的谈心活动,了解假期违规行为的基本情况,针对问题共同探讨,防止下次假期出现同样问题。假期归来组织以脑力活动为主的活动,让学生静下心来,为下周学习生活做好准备。

(2)节日放假教育

1、放假资格评定。采取抓大放小的原则,对出现轻微违规的学生,通过签订“君子协定”的模式,主动给予假期。鼓励学生进行心理约束,考验学生诚信、守信程度,营造班内民主、法制、诚实守信的积极氛围。

2、假期活动开展。传统节日和纪念日是对学生进行革命教育、美德教育的有利时机。节假日放假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统筹安排。如,节日调查报告的撰写,要求学生利用假期,了解节日背景,学习节日习俗及其文化底蕴,体验文化差异,探讨民俗民情等。回校后,组织学生将调查报告和身边小故事及有意义的活动内容加以整理,在全班进行分享。实践活动的开展有效促使学生开展思考,有效调动家庭成员积极性,改善成员关系,让学生用新的视角去看待自己的行为,让学生学会赢得家长的赞许,老师的认同和更多同学的效仿。

3、放假评价。 加大对学生的假期行为摸查力度。通过观察学生的细微变化,及时发现学生负面情绪,主动了解情况,排除不稳定因素。学校大力推动师生恳谈活动,以讨论、分析、解决为基本流程帮助学生认识问题,及时有效的排解学生心中的疑虑。

(3)寒暑假教育

1、放假准备。

面对寒暑假,学生的自控能力可能下降,自由闲暇时间陡然增多,学生可能再次走向违法犯罪。放假前,集中开展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用学生身边的真实故事开展教育。组织学生参观少教所、禁毒馆给学生打好预防针,明确假期安全的重要性。结合社会治安的整体形势,明确违法犯罪的惨痛代价,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命运前途的重要性,最大程度降低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

2、假期监控。家访工作与学生回校日工作是开展假期监控的有效办法。家访工作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了解家长假期教育状况,取得家长认同与支持。通过家访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学校的关心,有效拉近师生距离的同时及时掌握学生假期行为表现。与家长深入交换家庭教育意见,引导家长转变教育方式,学会教育辅导技巧,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回校日工作是对学生表现进行阶段性评价的手段,通过回校日常规检查,掌握学生假期思想动向与行为表现,根据情况,及时调整家访工作的计划和力度。

3、收假工作。以防止学生流失为核心,开展走访、摸查工作。学生经历长假后,开学前不愿返校,离家不归的思想苗头比较普遍。学校组织教师开展大范围走访、摸查工作,强调学校良好的人文环境,让学生体验受尊重、被重视、平等享有资源的优待。给学生送实惠,针对特殊个体,如家境困难家庭,采取经济上的支援,让他们感受到温暖,体会到学校的真情。同时开展心理咨询,有效地了解学生假期心理发展状况,对他们心中的疑惑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排解。

4、发展、反馈期教育经验

(1)家庭心理预期设置

学生毕业后会有一段适应期,适应期应设置合理的家庭心理预测。适应期内,学生的思想、行为会有波动,家长与学生的关系容易紧张。学校组织教师进行一定的心理干预,教师调整角色,从朋友、长辈的角度开展心理预期的设定辅导工作,让家长、学生两方的心理预期合理化。设定切合学生实际的发展预期,结合学生自身意愿,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发展方向,明确家长自身的职责,明确家庭内部沟通的方式方法,在有切合实际的目标前提下,明确发展细节,避免出现亲子关系紧张,确保家庭的教育功能不断强化。

(2)对学生本人的辅导

对学生本人的辅导侧重于职业辅导。由于学习能力的欠缺,学生大多进入职业中学继续学习。经过3-5年的职业教育,他们可以成为具备一定职业技能的社会劳动者。学校开展一定的铺垫培训工作,使学生适应将要到来的新环境。诸如:社会交往、人际关系、价值观选择。学生在重新融入社会的过程中会有挣扎,遇到的问题较多,学校应帮助他们不断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客观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确保学生不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3)回访机制的确立

学生毕业后,大多会继续读书,学校(组织)之间的联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成为帮助学生适应新学校的“拐杖”。同时把学生的相关信息和新任老师进行交流,与新任老师建立交流机制,提出教育建议,及时处理学生问题,给学生创造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避免学生出现被旁落的现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