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卻的紀念:蕪湖改革發展嬗變中11種人

二十三四歲那年(1987、1988年),我第一次來蕪湖,在中山路的長江旅社蜷縮了一宿。那是我第一次到蕪湖。

不料那以後不久,我競成了蕪湖的居民,工作、讀書、喝酒,結識了不少男男女女蕪湖人、蕪湖的朋友。相處久了,也感覺到做蕪湖人的生活生活或平實,或富殷,平時少有波瀾,滋味真不錯。有11種蕪湖人,你不妨對號入座:(本文作於過去好些某個時間的日子裡)

不能忘卻的紀念:蕪湖改革發展嬗變中11種人

2006年的接受電視臺採訪情景 下同

不能忘卻的紀念:蕪湖改革發展嬗變中11種人

不能忘卻的紀念:蕪湖改革發展嬗變中11種人

不能忘卻的紀念:蕪湖改革發展嬗變中11種人

第一種蕪湖人,是外來“移民”,至少有在兩個城市安家的經歷,對兩個以上城市均有較深的理解,其中有些聰明些可以得到真諦:城市是一種現代生活方式,需要銀行和辦公大樓、飯店、俱樂部、電影院、博物館、餐館、咖啡館、豪華公寓、會議中心、市政廣場以及跑馬場、教堂,也需要山、水,一句話需要最佳的適宜人居的環境。

第二種蕪湖人,是出去讀書後回來歸根的,有不少還是廈大、南開這樣的名校,見過外面的精彩,更多是歸來後的無奈,任是什麼 激情也沒有了,蕪湖城市在他們心裡不過是一位熟人或是一位陌生人。

不能忘卻的紀念:蕪湖改革發展嬗變中11種人

不能忘卻的紀念:蕪湖改革發展嬗變中11種人

第三種蕪湖人是小文人,有的喜歡論文,有的喜歡散記,但沒有想過經天緯天,想過著書,但沒有想過立說,且學歷普遍不高,即是皓首窮經,也就是小作家、小學者。也有的是藏書家,我這樣的朋友不少,但他們是以藏書為服藥,世間有收不完的書,他們也就有服不完的藥。

第四種蕪湖人,數目之大讓人驚目瞠舌,職業不論工農官商,人不分老少壯,以搓麻將為生、為樂、為榮。也有的,或是老年人,專攻熱門,與街頭小報精神保持一致,常聚在鏡湖公園“高談闊論”。或是中年人,對生活中最浮淺的東西關注,喜歡往人堆裡扎,街上發生一點事立馬聚攏一大群,指手劃腳,著急一番。

當然蕪湖人中也有龍有虎,他們多是原國有企業裡的老工人、老技師,有一技之長,甚至可以說是身懷絕技,對日常瑣碎生活細節有深刻的體驗。但他們中間罕有外出冒險創業的,可以說是“大隱隱於市”。

第五種蕪湖人是美人胚子,長腿細腰,明眸皓齒,柳眉杏眼,婀娜多姿,賺淨男人眼球,可冷不丁冒出個“媽****”,讓你嚇一跳。也有三十出頭的少婦,下崗回了家,再也沒有上班的熱情,心安理得地過起了“相夫教子”的悠閒日子。

第六種蕪湖人是學生,重點中學的中學生都信“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所以都說學習苦,又不謀反,心甘情願地埋頭讀書,越讀越多,終於考上了重點大學,卻不會洗衣疊被,買票乘車。不信,你去翻一下《蕪湖作家散文選》43—45頁,看看蕪湖“名記”筆下對女兒的描述,與作家同休共慼一回。

普通中學學生追“星”若渴者眾多,寧可不讀書,也要看超級女生,無論魯迅或是愛因斯坦,在他們沒有人生厚繭的手上都會變成真正浮淺的東西。其中優秀者興趣多變,時而武俠時而獲諾貝爾獎的小說,時而究天文,時而查地理。一不小心,考上了“二本”。

第七種蕪湖人是小公務員,原來地位低下,靠文史哲支撐自信心,待數年過去,發現昔日同學朋友早已發跡,始猛醒,發誓盡下半生精力追求個“副縣級”。

不能忘卻的紀念:蕪湖改革發展嬗變中11種人

不能忘卻的紀念:蕪湖改革發展嬗變中11種人

坐機關的日子難捱,又捨不得丟棄,除了讀報、喝茶,現在“與時俱進”了,辦公室裡迷上了網絡遊戲、電腦炒股,聽說有人創業發了家,要麼自我安慰,說是“大隱隱於朝(庭)”,要麼嘆口氣,拿著工資單和同僚比的數字去了。

第八種蕪湖人是“二吊蛋”,出身低微,為生活所迫,往來江湖黑白兩道,但無有大成者(即竊銀行、倉庫,或成鉅富)。多是小成者,出沒於街頭巷尾,小偷小摸,以前是偷自行車,現在是偷手機,不足掛齒。

不能忘卻的紀念:蕪湖改革發展嬗變中11種人

不能忘卻的紀念:蕪湖改革發展嬗變中11種人

第九鍾蕪湖人是“泡泡子”,追趕時髦,幹什麼事一陣風,對新生事物的理解和傳播極快,擅長利用誇誇其談提高知名度,方法是有準備地向別人推銷一批新名詞,介紹一批新事物,宣講一些自己的新成就,其中認真一些的,新名詞不會講錯,新事物不至於張冠李戴,新成就真象有回事。

第十鍾人是“玩蛇”者,不安分,愛面子,爭強好勝,一旦創業成功了就小富即滿。

我的一個朋友,是地道的蕪湖人,今年五十多歲,他三十多歲時我們相識,那以後他在我記憶中就沒有消停過,賣過服裝、摩托車,跑過深圳、海南。大約四十歲的時候開始經營現在的行當,十年下來居然成功了,有了私家車,有了私宅,有六、七位數存款,有了人們羨慕的目光,他也就滿足了。

第十一種人是外地人來蕪湖創業的人,以浙商居多。我有一個好朋友,是1971年出生的“小浙商”,在二院門口開了一個諾大的眼鏡店。其實他前十年還是默默無聞,先是站在渡春路賣國庫卷,現在開了一家眼鏡店,光門面租金就2萬元,大體相當一個正縣級領導幹部2年多一點的工資收入,想起來,真讓人震撼!!!這樣的人和事,知名度高的,沒有知名度的,在我的身邊實在是太多了。

這是我2006年在蕪湖市解放思想大討論中寫的一個小文,在今天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找出來,算是對我、對我生活的這個城市的一個紀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