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是父母亲手喂给孩子的毒药

我发现身边很多父母有种不好的习惯,喜欢吹捧孩子。

这句话,是父母亲手喂给孩子的毒药

这句话,是父母亲手喂给孩子的毒药

昨天我就看到了这样一幕,邻居家四岁的小朋友自己吃了一小碗饭,她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简直像看到地球之光一样,全家人围着说‘你真棒’。我就有点纳闷了,这难道不是她的本分?不过我也被自己问到心坎儿里了,作为在打击、贬低教育环境里成长的一代,我们太明白肯定教育的重要,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自信、勇敢,不要受跟我们一样的苦。我当然很理解父母的心情。但是,我想说的是,随随便便赞美一个孩子,并不能让他们树立自信.相反使孩子失去自我判断能力,变得敏感、脆弱、自恋,只能听好话,不能接受批评。

吹捧教育的病毒。

一个朋友聊起她儿子,从小在赞美教育中成长,在家全家夸,在幼儿园还有专门让小朋友互相点赞的活动。另外,在幼儿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帮老师打扫卫生、回答问题、帮其他小朋友递东西等等,老师和其他小朋友会一起鼓掌并点赞,说“你真棒”,她慢慢发现不对劲,孩子做任何事情似乎都是为了得到赞美。

这句话,是父母亲手喂给孩子的毒药

读小学以后,情况变得更糟,因为不能经常听到“你真棒”,她变得不喜欢老师,有极强的挫败感和逆反心理。

这个孩子的问题,几乎是信奉“表扬出贵子”家庭或早或晚都会遇到的问题。

首先,过于泛滥的表扬,让孩子失去规则意识。

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的,容易因为获得赞美太容易,而丧失进步的动力。

就如海豚,海豚游泳,不会获得奖励,它顶球、套圈,才有小鱼干;

但我们太多父母,过于随意敷衍地献出了自己的赞美,就犹如让小海豚们觉得只要会游泳,就是世上最厉害的小孩。学习顶球和套圈?没有更多赞美,就懒得学了。

其次,过于草率的表扬,让父母与孩子都丧失了思考的能力。

我见过一边刷手机,一边对孩子说你真棒的家长。

我忍不住问他,你觉得孩子棒在哪里,他抬头茫然地看了我一眼,说他自己看书,没来烦我,就很棒啊。

而他的孩子,正在书店的童书角一页页撕书,玩得兴起,没空去烦爸爸。

这句话,是父母亲手喂给孩子的毒药

第三,没有区别和分析的赞美,容易造成孩子的讨好型人格。

如果赞美是一种教育,它的目的是让孩子成长、内观,拥有挑战未来的巨大能量和优良品格;

而那些随随便便,无时无刻不在赞美孩子的家长,只是为了暂时安抚孩子,让他们安静、听话、懂事。

孩子人小鬼大,很快就明白了做什么、怎样做,会让爸爸妈妈高兴。

为了收获更多的赞美,他们可能失去对自身喜好的判断,变成心机小孩,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脸上笑嘻嘻,心里,呵呵。。

这句话,是父母亲手喂给孩子的毒药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Angela Duckworth,在对数千个样本分析后得出结论:

决定孩子未来是否能够成功的,不是漂亮的外表、社交智力、很高的IQ,而是坚韧的品格、顽强的毅力,是抗压和抗挫折能力。

父母的随口表扬,让孩子失去的正是“坚韧”这种最宝贵的品格。

重要的不是做得好的时候被赞美,而是做得不好的时候被鼓励。

一个读者以前一直觉得父亲特别严肃。

小升初,她读了本市最好的学校,第一学期考了全班倒数第五名,对于她这种“别人家的孩子”,简直是世界末日。

父亲却笑着对她说:“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下次考倒数第10,我给你个惊喜。”

期末考试,她已经到了全班中等。初二的时候,她重新回到了前十名。

她现在在英国读书,每次遇到困难,都会想起父亲当年的淡定与幽默。

她说再动听的赞美,都比不上天塌了的时候,家长的淡定从容。

父亲让她明白了,人生是长跑,不必只争朝夕,战胜困难的过程,比名次和荣誉重要。

这句话,是父母亲手喂给孩子的毒药

正向的肯定,从来不是简单的“你真棒”,而是考验父母细心、耐心和智慧的大工程。在这里,给大家几点建议。

1.

说“你真棒”,不如告诉孩子,这次好在哪里。好好吃饭,认真写作业,按时睡觉,收拾自己的房间,都是孩子的份内事。

值得夸奖的不是他做了,而是他为这件事付出的努力,是他战胜自己的过程。

2.

当孩子克服困难完成一件事,除了说你真棒,请多问一句,你是怎么做到的。

让孩子进行自我分析,明白自己是如何进步的,下一次,遇到困难,他就不会随便放弃,这一点,对于培养孩子坚韧的品格非常重要。

3.

孩子成功的时候,给他拥抱,失败的时候,给他肯定。

失败的意义,不是让我们哭泣,而是爬起来,从另一条路通往成功。

这句话,是父母亲手喂给孩子的毒药

父母的态度决定了孩子能否跨越失败,把人生变成长跑。

随口的赞美,是孩子成长的毒药,甜而无用。

为人父母,要用心感受孩子成长路上的困境与挣扎,不是你好的时候,我肯定你表扬你,而是无论你怎么样,我都接纳你帮助你,这才是最好的赞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