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中兴六大名臣,撑起了风雨飘摇中的中华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为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还有种说法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综合两种说法共有六位名臣。


1.曾国藩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晚清中兴六大名臣,撑起了风雨飘摇中的中华


2.左宗棠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湖南湘阴人,号湘上农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等重要历史事件。自幼聪颖,14岁考童子试中第一名,曾写下"身无半文,心忧天下;手释万卷,神交古人"的对联以铭心志。 1832年(道光十二年)中举。1851年(咸丰元年)太平天国起义后,先后入湖南巡抚张亮基、骆秉章幕,为抗拒太平军多所筹划。为抓住展示才能的时机,他经常为一件小事而与人大吵大闹;在当上巡抚,官及三品时,脾气却越来越小。"穷困潦倒之时,不被人欺;飞黄腾达之日,不被人嫉。"这句著名的话就是他说的。1856年,因接济曾国藩部军饷以夺取被太平军所占武昌之功,命以兵部郎中用。1860年,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后,随同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曾国藩襄办军务。曾在湖南招募5000人,组成楚军,赴江西、安徽与太平军作战。1861年太平军攻克杭州后,由曾国藩疏荐任浙江巡抚,督办军务。1862年(同治元年 ) ,组成中法混合军 ,称常捷军 ,并扩充中英混合军,先后攻陷金华、绍兴等地,升闽浙总督。1864 年 3月攻陷杭州,控制浙江全境 。论功 ,封一等恪靖伯 。旋奉命率军入江西、福建追击太平军李世贤、汪海洋部,至 1866 年2月攻灭于广东嘉应州(今梅州)。镇压太平天国后,倡议减兵并饷,回民军,镇压了陕甘回民起义。破陕甘之乱军后,力主远征新疆。为表示自己讨平新疆叛乱的决心,左公于军中携棺而行。历时数年终平定新疆全境,无左公则无新疆。

晚清中兴六大名臣,撑起了风雨飘摇中的中华


3.李鸿章

李鸿章(1823-1901),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洋务运动时创造了中国"四十六个第一"。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晚清中兴六大名臣,撑起了风雨飘摇中的中华


4.张之洞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汉族,清代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毛泽东对其在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评价甚高,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武汉大学)、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湖北农务学堂(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武昌幼稚园(中国首个幼儿园)、湖北工艺学堂(武汉科技大学)等。

晚清中兴六大名臣,撑起了风雨飘摇中的中华


5.胡林翼

胡林翼(1812-1861年),字贶生,号润之,晚清中兴名臣之一,湘军重要首领,湖南益阳县泉交河人。

1836年(道光十六年)进士,授编修。1840年先后充会试同考官、江南乡试副考官。1846年以知府分发贵州。历任安顺、镇远、黎平知府及贵东道。在任强化团练、保甲,镇压黄平、台拱、清江、天柱等地苗民起义和湖南李沅发起义,后总结战争经验编成了《胡氏兵法》。1854年(咸丰四年)春,出黔抗击太平军;7月,升四川按察使,仍驻防岳州;9月调湖北按察使,赴援九江。1855年3月,升湖北布政使,率大军回援武昌;4月,武昌失守,奉诏署湖北巡抚,负责南岸军事,与曾国藩策划围攻武汉。次年12月,破武昌城,实授湖北巡抚。此后,援赣、谋皖、图江南,全力支持曾国藩。1857年派兵援庐州。1858年攻陷九江。次年谋划攻取安庆。1860年移营莫山。次年进驻太湖,调兵遣将,出谋划策,并大力筹饷,以厘金、盐课为主,兼行各种捐输。注意整饬吏治,引荐人才,调节各方关系。曾多次推荐左宗棠、李鸿章、阎敬铭等,为时人所称道。因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有功,与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被史学家并称为"中兴四名臣"。

1861年春,太平天国西征军入湖北,武昌势危,他急回援。9月5日,所遣之军会同曾国荃湘军攻陷安庆。同月30日,因病呕血死于安徽军中。谥文忠,追加太子少保,兵部侍郎。所著《读史兵略》46卷,奏议、书牍10卷等,辑有《胡文忠公遗集》。曾绘制《大清一统舆图》,为我国早期较完整的全国地图。胡林翼为人文武双全,且能诗能文,为官清廉,且重视教育,生前倾其所有,在益阳石笋瑶华山,修建了箴言书院"以公邑人",培育人才,造福桑梓。后人蒋介石特别崇拜胡林翼的军事才能,把曾国藩、胡林翼的治军用兵之道编成《曾胡兵法》,作为黄埔军校学生的必读教材,并签名题词赠给学生。青年时代的毛泽东,阅读了《胡文忠公全集》,也十分钦佩胡林翼的文韬武略和做人为官之道,遂把他当成学习的楷模,把自己的字也改为"润芝"或"润之"。胡林翼虽早殁,但生平推功让能、调和诸将之力甚强。咸丰六年,胡林翼升为湖北巡抚,极力笼络时任湖广总督的满洲权贵官文,其母收官文之妾为义女,又处处让利给官文,故胡林翼所言,官文无不言听计从,为平定太平天国奠定良好基础,史载"林翼威望日起,官文自知不及,思假以为重,林翼益推诚相结纳,于是吏治、财政、军事悉听林翼主持,官文画诺而已。不数年,足食足兵,东南大局,隐然以湖北为之枢。"。曾国藩说:"林翼坚持之力,调和诸将之功,综核之才,皆臣所不逮,而尤服其进德之猛。"赐谥号文忠。


6.彭玉麟

彭玉麟(1816-1890)清末湘军将领,湖南衡阳人。字号,雪岑、雪琴。

早年曾参与镇压新宁李沅发起义。1853年(咸丰三年)从曾国藩创办湘军水师,并购洋炮。次年于湘潭之战击败太平军,任知县。后随军攻陷岳州,在武汉、田家镇连败太平军水师。1855年2月在江西湖口为石达开所败。于是整顿水师,配合陆军于1856年败太平军于樟树镇、临江等地,升广东惠潮嘉道。1857年,同杨载福等攻湖口,继夺九江、安庆,升安徽巡抚,力辞,1861年擢为水师提督,复授兵部右侍郎。1862年(同治元年)率水师策应曾国荃陆师沿江东下,堵截天京护城河口。次年与杨载福等破江浦、九洑洲、浦口,断绝天京粮道。攻陷天京,加太子少保。1868年会同曾国藩奏定长江水师营制。次年春回籍。1872年奉命巡阅沿江水师,疏陈整理事宜,并荐李成谋为长江水师提督,又奉命嗣后每年巡阅一次。1881年(光绪七年)署两江总督,再疏力辞,仍留督江防、海防。1883年晋兵部尚书,受命赴广东办理防务,整修虎门要塞,加强沿海完备,遣部将防守钦州、灵山。多次上疏主战,战后疏请严备战守,以防后患。1888年巡阅长江水师,至安庆。后以疾病开缺回籍。以平民之身逝于衡阳江东岸寓所。赠太子太保,谥刚直。并为他建了专祠。著有《彭刚直公奏稿》、《彭刚直公诗集》。

晚清中兴六大名臣,撑起了风雨飘摇中的中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