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王掞臨死前爲什麼說自己「不輸不贏」?

小小嬴政


電視劇《雍正王朝》中的王掞,歷史上確有其人。官做的很大,但是官德不好,歷史評價不是很高。他確實做過太子的師傅,但他並不是太子的專職師傅。(太子有一群老師,而不是隻有一個師傅,李光地就做過太子師傅。)

王掞出身於高官世家,他的曾祖父王錫爵坐過大明萬曆朝的首輔,因為立國本一事,堅持擁立明光宗朱常洛而名聲大噪。明清易代,王氏家族依然顯赫。到了康熙後期,王掞也官至文淵閣閣大學士,正一品。

電視劇對王掞的形象,做了一定的美化。從一個政治投機分子,搖身一變,變成了一個心懷家國,頗有忠恕之道的老臣子。


在電視劇中,王掞的前期是失敗的。因為康熙四十七和康熙五十一年,太子兩次被廢黜。這對於身為太子專職老師的王掞來說,無疑是最大的打擊。

因為王掞的前半輩子沒幹別的事,就是在教育太子。現在太子被廢黜了,等於否定了王掞前半生的所有工作成果。他這張老臉,沒臉見人了。

其次,廢掉的太子,只有死路一條。王掞這種廢太子的老師,也就是太子餘孽,自然也要跟著吃瓜撈,不得善終。

更致命的是,太子之位虛懸,阿哥們為了爭奪儲君之位,必然要打的頭破血流。這對於清朝的社稷來講,不是一件好事。這一切根源,就是太子被廢導致的。而根源的根源,就是王掞沒有把太子教育好。

王掞死前說他平生做了一件失敗的事,指的就是這件事——教育出一個忤逆太子。康熙後期的九子奪嫡,王掞也要負間接責任。



太子徹底被廢之後,王掞幾次求死,惹得康熙盛怒,明發諭旨:若是王掞自殺,他的兒子也要負連帶責任。

王掞自殺不成,只能選擇自救。他自救的目標很明確,就是保舉雍正做太子。因為雍正繼位對他來說,對太子來說,對國家社稷來說,是最合適的人選。

首先,雍正曾經是太子黨的一員,他繼位不會虐待廢太子。換作老八和老十四就不一定了。

其次,自己在時機最恰當的時候推雍正,對他自己也是一種贖罪。畢竟太子無德無能是他教出來的,朝局混亂,他內心也很自責。

第三,為了自己的家族著想,畢竟自己還有一大家族的人。

王掞對雍正說:我是一個油枯燈盡的人,不為攀附你。其他的阿哥養尊處優、耽於玩樂的就佔去了一大半。這剩下的,有的做事、有的看景兒、有的拆臺,有的是心藏險詐一心要做楊廣。只有四爺您心裡頭裝著我大清的江山,念著我大清的臣民。我是個快死的人了,我這心裡就一個念頭,就是盼望著四爺您能夠繼承大統。

四爺,我問您一句話,您要照實告訴我,鄭春華是不是讓您保起來了?你要是不忍心殺她,我替你羞死她。

王掞是聰明人,他看的出來老爺子默認的繼位人就是雍正。常言道救急不救窮,雍正在最低落,最需要幫助的時候,王掞在後面推了他一把。儘管這把推力不能決定皇位的繼承權,但雍正不會忘了他的功勞。



王掞死前說他一步棋下贏了,指的就是往上推了雍正一把。雍正虛偽,他不想承擔殺鄭春華的惡名,這個惡名王掞替他擔了。

事後再用一杯酒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讓雍正放心,自己把這個天大的秘密帶進棺材裡,以死表明心跡。他是一個信奉忠恕之道的人,自己替雍正擦屁股了,死後雍正也必然會替他擦屁股。自己本就是要死之人,用一死換太子的晚年待遇、自己的聲譽、自己的家族、大清的社稷,這一換四,死了也不虧。



電視劇裡面,王掞自盡前的鏡頭中還有一個隱藏的彩蛋,就是畫面左邊的那副字。



把畫面倒轉過來,可以看清楚那副字中的部分文字:俊美、妻妾切、不可不讀、過量之酒。

這幾段字的完整話是:

奴僕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豔妝。

經書不可不讀,居身務期質樸。

勿貪意外之財,勿飲過量之酒。


電視劇中被鏡頭一掃而過的這幅字,並不是導演和道具工作人員隨便找來的。這幅字就是大名鼎鼎的《朱子家訓》,作者是清初期的朱用純。

朱用純的父親朱集璜在抗清作戰中自殺,朱用純便一輩子不參加清朝的科考,拒絕康熙的多次徵召,用行動表明自己的態度。他把自己一生的做人理念編成了《朱子家訓》,以“修身”、“齊家”為宗旨,集儒家做人處世方法之大成,思想植根深厚,含義博大精深。

王掞在民族氣節上跟朱用純不能比,但是在修身、齊家這方面,做的還是很到位的。在這個一掃而過的鏡頭中,能用到《朱子家訓》作為鏡頭背景。足可見《雍正王朝》電視劇在處理任何場景上的精益求精的精神,哪怕是一個一掃而過的鏡頭,導演並沒有給這幅字特寫,隨便找幅字也可以糊弄觀眾。也毫不含糊,儘量做到最好。

現在的很多歷史劇,哪怕是央視製作的鴻篇鉅製,也普遍缺乏這種精益求精的態度。這麼多年過去了,《雍正王朝》在歷史劇中還是能排到前三位。這是一個很值得深思的問題?究竟是以前的電視劇拍的太好了,還是現在的影視劇工作人員的文化水平退步了?


Mer86


電視劇中的王掞,處處呵護太子,為了保住太子的位置,不惜多次頂撞康熙。似乎這個老頭很執拗,其實是一種有謀略的智慧,並非蠻幹。

首先,王掞是太子的老師,太子也很尊重他。假若太子繼位,王師傅必定是贏家,不求權力如何,但不會少了一份帝師的尊榮。

其次,王老頭對康熙爺的心思也不斷揣摩,兩次廢立間,在思考自己在如何表態和自處。康熙邀請王掞同乘馬車,也是對他的一種肯定。

第三,太子二次被廢之後,王掞沒有心灰意冷的離開。而是繼續在思考朝局,所以才有了選擇胤禛的一場局,替他出面解決了鄭春華這個隱患。但這些未必是康熙帝不清楚的,皇帝的眼線也是無處不在。劇中王掞的服毒自殺,似乎是對胤禛的一種交代。一是完成了政治選擇,二是留給子孫一份福廕。

歷史上的王掞,官至文淵閣大學士。他的確是堅決的太子黨,一心為太子。康熙六十年,還要求重立胤礽,被康熙處罰發配,因年紀大由兒子替代。康熙六十一年又恢復原官。雍正元年致仕。雍正六年去世,卒年84歲。


幾葦渡


贏在胤禛,輸在胤礽,此所謂不輸不贏。但究其族中後人子嗣,則贏定了。

王掞在《雍正王朝》中的身份最單純,歷史上的王掞曾任多職,而電視劇中僅僅是

“太子的老師”,身份單純,其人生的意義自也十分直接——撫育太子成為合格的下一任皇帝

王掞苦心三十多年,一心一意撫育太子,本身其德行才能絕對是百裡挑一,但是太子的秉性,王掞自也十分清楚,這一點從“追繳戶部欠款”一事中,王掞主動拿出自己的所有存款(9000兩銀子,太子所欠50萬兩)給太子就能看出。

太子這個號是練歪了,但是三十年的心血,不能因此付諸東流,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王掞拼命也要替太子說話,既彰顯了自己的德行,也贏得了康熙的好感。

不否認王掞能看出康熙的心思,商湯的孫子太甲繼位,暴虐不堪,伊尹將其放逐桐城三年,改之,復還其位,史稱“伊尹放太甲”,鄔思道研究康熙心理,王掞也不會差,他這一招本就是置之死地而後生。

太子二次被廢代表王掞窮畢生之力下的一步棋輸了,在康熙臨終之時,王掞早已看出康熙心中默認的繼位人就是老四胤禛,這時,他就要為他的子孫後代謀一個福祉,正如佟國維將隆科多頂上去一樣,避免本族人自此沒落。

鄭春華的事如此隱秘,但是王掞這樣一個看似昏聵的老頭缺也全然知悉,可知王掞並沒有表面上的那麼“清流”,康熙的心思他早已洞若觀火,因此在最後關頭毛遂自薦,將鄭春華除去,替胤禛了斷唯一的障礙。

最後王掞做了兩件事:遣散家人+自盡

自盡是“自我滅口”,讓鄭春華一事徹底乾乾淨淨;遣散家人,則是為了保護他們,試想胤禛繼位之後,他們還不是平步青雲麼。

更重要的一點,為廢太子積一個德,這樣胤禛繼位,才不會對廢太子下手,讓廢太子有一個相對好的下場。


小屏窺人生


對於《雍正王朝》中的王掞來說,我們都很熟悉,因為他是太子胤礽的師傅,是那位看到太子挪借國庫,甘願拿出自己全部家產,來替太子胤礽還債的好人,可為啥王掞在臨死前,會說自己“不輸不贏”呢?酒翁今兒來聊上一聊,老規矩,若想搞清這來龍去脈,我們依舊將王掞放進那段故事中,前後連起來看。


王掞作為太子胤礽的師傅,在太子身上可謂費盡心思,窮其一生的力量,預備將太子培養成一個帝王應該具有的德行,可隨著太子的成長,王掞發現太子胤礽的所作所為越來越遠離自己的初衷。


王掞對太子的好,重點體現在太子虧欠國庫銀兩這件事上,話說當康熙安排胤禛和田文鏡徹查國庫虧空,限期歸還國庫銀兩,而康熙不會想到,自己的寶貝太子胤礽,竟然為了置辦莊園,私下通過手下官員,從國庫借了五十萬兩,當康熙一道命令各級官員限期歸還時,太子一下子就成了熱鍋上的螞蟻,就在此時,王掞利用給太子講學之際,在給太子的一本書內夾了幾張銀票,太子問老師這是為何?王掞覺得近日來太子悶悶不樂,再加上太子平時大手大腳,肯定在為挪借銀兩一事著急,於是王掞就將自己的全部家當都送給了太子。這下,可將太子給感動到落淚,並說等自己登基,必定好好孝敬師傅,並等師傅作古之後,必將牌位放進忠良祠,王掞當時說只希望太子能做一個好皇帝。

按道理,有此良師,太子應該會學習如何做一個好太子,但很可惜,沒過多久,太子因揹著康熙幹了齷齪事,還是被廢了,當王掞聽聞太子被廢后,一開始死活不信,多次苦苦勸諫康熙,一定要三思,並因此而多次頂撞康熙。隨著太子的廢除,復立,再廢除之後,王掞終於知道太子再無東山再起的機會了。但王掞會就此而善罷嗎?


不會,在此之前,王掞給人的印象,是一位好老師,是一位好大臣,是一位為國家社稷而著想的大臣。可隨著太子的徹底垮臺,接下來的王掞,給人的印象則變了。而在酒翁看來,也許接下來的王掞給人的印象,才是真正的王掞。


當太子胤礽被康熙連廢兩次時,作為師傅的王掞,好像終於領悟了一個道理:我不能在太子這一棵樹上吊死。而年邁的王掞不能吊死的原因,並不是為了自己的前途,畢竟自己已經一把年紀了,也沒多長時間奔頭了。但自己還有兒子們,原本以為可以憑藉自己時太子師傅,未來太子登基,自己就是帝師,憑著這層關係,自己的兒子們肯定不會混的多差。可如今,胤礽被廢,太子師傅早已成為過去式,成為一個尷尬的稱呼。更不可能給自己的兒子們帶來什麼恩惠。所以,至此,王掞得重新找靠山,為自己的家族找靠山。


這一次,他選擇了胤禛,因為從胤礽被廢,康熙對阿哥們的態度來看,胤禛奪嫡的可能性比較大。而胤禛肯定不會先來搭理王掞,畢竟王掞只是胤礽的師傅,與胤禛沒多大關聯,所以,只能王掞自己出擊,面對冷麵王胤禛,如何出擊?何時出擊?是關鍵。


不得不說,王掞確實還是有自己的本事,從結果來看,王掞的此次出擊恰到好處。在胤礽第一次被廢,復立之後,王掞知曉與胤礽一起幹齷齪事的鄭春華,被胤祥藏在了胤禛的四爺府。原本鄭春華是胤礽讓胤祥給下手處死的,因為再次復立的胤礽,擔心鄭春華被八爺胤禩們利用,所以,胤礽決定下毒手,除掉這個曾經迷倒自己的鄭春華,但胤礽自己動手肯定不合適,於是他安排胤祥去處理。但胤祥對胤礽的這一手很是厭惡,胤祥並沒有選擇殺掉鄭春華,在與胤禛商量後,將鄭春華藏在了四爺府。但不知道為什麼,此事被王掞知道了。

突然有一天,王掞登門拜訪胤禛,直接開門見山的說道:鄭春華目前不易留在四爺府,因為胤禩已經知道鄭春華沒死,切就藏在四爺府。倘若此事被胤禩抓個當場,這對胤禛來說,將會造成非常大的麻煩,而王掞又知道胤禛是一個講信用的人,曾經答應鄭春華,保她不死,現如今,突然要胤禛去除掉鄭春華來自保,胤禛下不了手。但目前鄭春華已經成為了一顆定時炸彈,為了胤禛的未來,不得不除。


面對這種情況,王掞主動請纓,由他來幫助胤禛去除掉鄭春華。在得到胤禛的默許後,王掞去找到鄭春華,並對鄭春華一通羞辱之後,鄭春華自盡而亡。至此,王掞為胤禛除掉了一個非常大的麻煩。

當王掞羞辱鄭春華之後,自己卻選擇了自殺,其原因就是因為他對自己的行為感到不恥,有辱自己的身份。但王掞在自殺前對胤禛說出了這輩子下了兩步棋,一步下輸,一步下贏了,所以,不贏不輸。


到此,酒翁大概聊了下王掞為什麼覺得自己不輸不贏的原因,但王掞真的不輸不贏嗎?


在酒翁看來,不太贊成王掞對自己的評價。王掞所論的“輸”,是指自己對胤礽方面,作為胤礽的師傅,卻沒有將作為太子的胤礽輔佐登上皇位,反而胤礽被康熙所廢,所以,王掞覺得自己在太子身上輸了。所論的“贏”,是指自己對胤禛,當知道胤礽無望之後,王掞改向胤禛示好,並主動為胤禛除去鄭春華這顆定時炸彈,以此奪得胤禛的信任。而王掞選擇自殺,則是為了胤禛能夠將對王掞的好,轉移到王掞的晚輩們身上,得此照顧王掞的家族。

這一招,與佟國維為了佟氏一族的榮耀,讓隆科多投在康熙皇上門下,真可謂是異曲同工之效。但酒翁之所以不贊成王掞說自己不輸不贏,則是因為王掞只考慮到了自己的家族利益,卻沒有考慮到王掞自己的名聲。


王掞,能夠當上太子的師傅,肯定是不僅僅學問做的好,各方面肯定都很不錯,可如此優秀的一位大學士,卻為了自己及家族的前途,去用語言羞辱一個女子。在此酒翁要問王掞了:鄭春華是有錯,那此錯是否真的大到要死呢?倘若鄭春華所犯的錯誤真的必須去死,那為啥康熙只是罰她去浣衣局?而不是直接處死?

再者,倘若鄭春華真的該死,那這事又與你王掞有何干系?需要你去羞辱嗎?


王掞與鄭春華,原本八竿子打不著的兩人,卻陰錯陽差的聯繫到了一起,其原因,就是因為王掞為了自己家族的利益,主動出手。至此,

王掞與佟國維/隆科多有何區別?


所以,若論家族的前程,王掞贏了,畢竟胤禛在登基之後,對王掞的後人卻有照顧。可若論自身的修為及聲望,王掞則輸了,且輸的比輔佐胤礽輸的還慘烈,說實話,胤礽被廢,關係不在胤礽,這點康熙都知道,這也是為啥胤礽被廢,王掞沒受多大牽連的原因。所以,王掞覺得自己在胤礽這塊輸了,那也是王掞自己覺得。但後來王掞為了自己的利益去羞辱鄭春華,真可謂丟了讀書人的臉,這一點,才是真正的輸了。


謝謝大家,我是酒翁,希望我的回答你們會喜歡!


寒舍閱獨



雍正王朝世界之中,太子師傅王掞可以說是個悲劇,一生心血傾注在太子身上,可能最初有著政治投機的想法,到最後就是徒勞的想將這個不爭氣的阿斗扶起來,將來成為一個好皇帝就好了,對於太子擁有著親情般的感情。

結果太子還是兩立兩廢徹底出局。康熙駕崩之際,王掞敏銳的感覺到原是太子一黨的老四應該會是皇位繼承人。所以幫老四解決了一個麻煩以後,王掞自盡而死,臨死時說自己這輩子下了兩步棋,一輸一贏所以是不輸不贏的。其實是輸了一輩子,最後只是挽回了一局,更多是安慰自己罷了。

下面宋安之來說說這位太子之師的心酸往事。

歷史上王掞只是太子的幾位師傅中一位,並不是最重要的。

在雍正王朝的人設中,王掞卻是太子唯一的師傅,相當之重要。

王掞在多年培養太子的生涯中,或許最初有著政治投機的想法,但到了後來卻是將一生的心血與政治抱負傾注在太子身上,有著密切的師生情更有著親情,希望太子將來成為一個好皇帝。

在國庫追繳時就可以看出王掞對於太子的期望,太子因為欠款是悶悶不樂,王掞發現以後,將自己僅有的幾千兩銀子通過送書的名義給了太子,把太子感動的都哭了,說當上皇帝以後要好好孝敬王掞,王掞卻說只要太子能成為一個好皇帝就心滿意足了。

在太子被廢以後,王掞心灰意冷之下幾次想死,都因為康熙派人看的緊而沒有成功。於是開始努力的挽回。最早是為了太子當朝頂撞康熙,最後是競選大將軍王時力薦被廢的太子出任。


最後感覺到康熙的意志堅定以後,王掞又物色了原是太子一黨的老四,覺得老四在幾位皇子中是最憂國憂民的一個,肯定會成為一個好皇帝。

因此王掞將老四當時忽略的一個要害給彌補上了。

老四的要害是什麼呢,就是曾與太子偷情的貴妃鄭春華。

太子與庶母鄭春華的偷情被發現是一廢太子時的主要原因,後來太子復立以後為了殺人滅口,找老十三去滅口。老十三為了免得被太子要挾同時可憐鄭春華,就暗中保下了鄭春華。二廢太子時,老十三被康熙圈禁,鄭春華被老十三囑咐給老四照顧,因此鄭春華一直在老四府上。

而鄭春華的存在,剛開始是有心奪嫡的幾位皇子對付太子的一張好牌。太子被廢以後,她在老四府上,就是一顆不定時炸彈,成為八爺黨對付老四的一張好牌了。

王掞發現這個情況以後,馬上告訴了老四,說覺得他才是真正憂國憂民的好皇子。(來自宋安之獨家原創)要他除掉鄭春華免得被八爺黨利用,老四認為鄭春華是老十三囑咐給他照顧的,所以猶猶豫豫的。最後王掞說出利害,主動要求幫老四除掉鄭春華以後,老四才默許王掞去羞死鄭春華。

王掞見到鄭春華以後,利用讀書人的嘴皮功夫說教了一番以後,自然是使鄭春華羞愧的自殺了。

王掞完成這件事以後,覺得自己這次選擇對了,而且算是為老四這個將來的好皇帝順利登基出了大力。因此再無牽掛,開始繼續之前的自殺行為,自殺之前對老四說自己這輩子下了兩步棋,一步下輸了一步下贏了,所以是不輸不贏了。


但是王掞真的不輸不贏了嗎?

宋安之覺得未必。

如果是太子登基,王掞會自殺嗎?不會。

如果以選擇出將來好皇帝這方面來看,王掞雖然前面選擇錯了太子,後面卻選擇對了老四,的確不輸不贏。

可是如果以人生這盤棋來說,王掞卻是輸的一塌糊塗。苦心栽培一輩子的太子爛泥扶不上牆,自己為此奔波數次也是徒勞無功。最後也就是覺得原是太子一黨的老四乾的不錯,自己幫了一把忙,幹了一件見不得光的事情,勉強挽回了一局罷了,最後還要自盡而死,豈不是輸的一塌糊塗。

王掞的自盡,有著苦心栽培的太子卻永遠沒有希望的原因。有著有負於朝廷之恩的原因。有著為了老四辦了見不得光的事情些許原因。有著覺得自己一代大儒一生心血傾注失敗,晚年還幹了逼死人這種事的原因。總之他是淒涼的自盡而死落幕。

而他寄予最後希望的老四卻是二次廢太子背後的最大推手,他這樣真的不輸不贏了嗎,更多隻是自我安慰罷了吧。

第83期雍正王朝分析到此為止!下期再見!

謝謝觀看,覺得分析的還可以就點個關注唄~


宋安之


《雍正王朝》中廢太子胤礽的老師王掞臨死前為什麼說自己“不輸不贏”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弄清王掞是怎樣一個人,然後是他在康熙一朝是怎樣地存在? 康熙在胤礽很小的時候就冊封他為太子,作為太子的老師,人品、學識自然無話可說的。只是作為太子的胤礽,在這樣一位優秀的老師的教導下依然是頑石一塊。俗話說的好,“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完全辜負了康熙以及作為老師的王掞的期望。康熙末年,戶部清欠。作為太子的胤礽竟然欠了國庫50萬兩銀子。急地如同熱鍋上的螞蟻。這時作為老師的王掞拿出了自己的全部身家:9000兩銀子給胤礽還債。當胤礽允諾未來種種好處時,王掞只是要求胤礽將來當個好皇帝。


意境之高,不禁令人
嘆息。在胤礽的太子身份第一次被廢后,王掞以全家30口的性命擔保,請求康熙恢復胤礽的太子身份,有人會說王掞吃透了康熙的意圖,康熙不會把他怎麼樣。可是畢竟“天意難測”,要是那樣來個萬一呢?在九子奪嫡的早期,四阿哥胤禛、十三阿哥胤祥都是太子黨的成員,自然也跟王掞有了交集,同時作為康熙的一個老臣,王掞對這些個阿哥有一定的瞭解,特別是胤禛的辦事能力與為人得到了王朝的首肯。
作為太子胤礽的老師,他沒得

選擇,這是君命,而舉薦胤禛才是本心,為百姓要個好皇帝。

在胤礽第二次被廢后,王掞找到了胤禛,勸其奪嫡,並且用自己的生命為代價,羞死鄭春華。為胤禛的上位掃清了障礙。為大清物色了一個好皇帝。事實也證明雍正也確實是一個勤政愛民的好皇帝。我以為:王掞在臨死前說的不輸就是:舉薦胤禛不輸,不贏當然是指:作為胤礽的老師失敗了。一家之言,謝謝指正。


陳284297381錢塘潮


所謂不輸不贏,其實是一輸一贏,輸在太子胤礽身上,贏在四爺胤禛身上。



王掞作為太子胤礽的老師,悉心教導,盡心輔佐,可謂是傾全部心血。作為父親的康熙看在眼裡,記在心間,對老師王掞也十分禮遇,親自邀請他同坐龍輦。無奈所教非人,太子胤礽不成器,監國不利不說,還賣官鬻爵,與庶母鄭春華有染,真可謂是不忠不孝,禽獸無異。康熙經過反覆思量,終忍痛廢掉太子,王掞多年的苦心也就此化作泡影。儘管他多次冒死苦諫,希望太子復位,但康熙已不再理會。



不過,在輔佐太子胤礽失敗後,反倒讓王掞丟掉偏見,冷靜下來,客觀地審視諸皇子。經過幾年的旁觀,他發現只有四阿哥胤禛繼位,才能夠挽救危局,刷新吏治,復興國家。於是在奪嫡的關鍵時刻,王掞主動找到四爺胤禛,告訴他必須爭取帝位,否則祖宗的江山社稷就要斷送在八爺他們手中。他還親自出馬,勸說鄭春華自盡。此外,他故意上奏康熙,希望能立四阿哥為太子,讓康熙把他革職,起到迷惑八爺黨的作用。最後,王掞在四爺面前自盡,以生命的代價勸說胤禛,胤禛終於感動,下定決心要奪位。



王掞這一輸一贏,在他說來是不輸不贏,但實際上卻是贏大於輸。他明知太子不成器,卻強輔之,更多出於私心,希望自己能成就一代帝師之名;而倒向胤禛,更多是出於公心,是為江山社稷、天下蒼生計,二者雲泥之別。

可以說,在關鍵時刻,王掞亡羊補牢,匡補前錯,一輸一贏間,不變的是他作為一個大清臣子的忠誠。


達摩說


王掞老夫子絕對是一股清流,真正的君子。

無論是在《雍正王朝》中,還是在真正的歷史上,老先生真正做到了“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文人胸懷!

他是太子胤礽的老師,為了胤礽能夠繼承大統,老先生可以說是嘔心瀝血。


但他也清楚,胤礽的政敵老八黨,到處挖坑,到處埋雷,就是為了把胤礽拉下馬,好騰出位子自己坐。

而朝臣們也是各自站隊,根本不顧國家和百姓,沉浸在黨爭之中。

老先生正是看清楚這一點,才會在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的時候,咆哮朝堂,以死納諫,就是為了保護胤礽的太子之位。

然而胤礽終究不爭氣,辜負了老先生的厚望,導致第二次被廢。

在老先生對康熙試探之後,知道了胤礽再也沒有可能了,這就是王掞認為的“輸”。


但作為人精,他細細觀摩著朝堂的舉動,揣摩出了康熙的意圖,轉身去找四阿哥雍親王胤禛,鼓動胤禛參與皇位爭奪。

為了解決胤禛的後顧之憂,防止老八黨利用藏身在雍親王府的鄭春華做文章,老先生主動請纓去懟死那個可憐的女人,關鍵時刻的出手幫胤禛解決了一個心腹大患。

王掞為了老四能夠登上皇位,又在朝堂上極力撇開了胤禛和太子之間的關係,為胤禛的登基掃除了一切障礙。

老先生的努力沒有白費,四阿哥胤禛最終坐上了龍椅,這就是王掞認為的“贏”。

作為胤礽的老師,沒有看著胤礽登上皇位,而壓寶的胤禛成功登上了皇位,綜合起來就是老先生口中的“不輸不贏”。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視覺!堅持原創,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


江東汪郎


王掞劇中對四爺說自己一生下了兩步棋,一步輸了,一步贏了,一輸一贏,他算是不輸不贏。為什麼“不輸不贏”,那麼就要先從王掞下的兩步棋說起。

第一步棋,全心教導和全力輔佐太子,但太子不成器,兩起兩落,最後還是被廢,王掞一輩子的心血化作一場煙雲。這一步棋,王掞下輸了。

第二步棋,康熙臨終前上書舉薦四爺和義殺鄭春華。上書舉薦四爺雖然被康熙罷官免職,但王掞算是弄清了四爺就是繼位人;義殺鄭春華則是為四爺掃清了繼位的最後障礙,鄭春華一死再也沒有什麼可以阻撓四爺繼位了。這一步棋,王掞下贏了。

下面就可以說“不輸不贏”了。

“不輸”指的是他用畢生心血輔保太子而最後太子被廢,四爺既然原先也是太子的人,王掞肯定也是認可四爺的。太子倒臺後,王掞未嘗不能暗地裡輔佐四爺奪嫡呀。所以,雖太子廢了,但四爺能繼位也算沒出王掞的心願,這是“不輸”。

“不贏”指的是他雖保對了四爺,但也殺了鄭春華;遣散了家人,自己也要自殺,不能親眼看四爺繼位。最後落得個家破人亡,這不是他的初衷。這是“不贏”。


琅琊清靜散人


《雍正王朝》中的王掞,是劇中少有的忠貞之士,一心為國為民,毫無私心雜念。在臨死之前,王掞想到的也是社稷黎民,回顧自己一生的所作所為,認為自己輸了一步,又贏了一步,因此算作不輸不贏。

王掞輸的一步,是沒把太子培養成一位合格的皇位接班人。

劇中的王掞,是最鐵桿的“太子黨”,他對太子盡心盡責,直言敢諫。為了維護太子,他不惜冒犯康熙。

王掞這麼做,當然不是為了個人的利益,也不僅僅因為他與太子的師生情誼,而是為國為民。因為在中國古代,太子被視為國家的根本,只要太子在位,其他皇子就不會覬覦皇位,國家就會穩定。任何有節操的官員,都會維護太子,這是我國封建王朝的“政治正確”。一個官員如果衷心維護太子的權威,必會青史留名;而皇帝如果輕易廢太子,或者長期不立太子,也會在歷史上留下壞名聲,比如漢武帝。

明朝萬曆皇帝,因為立太子的事跟大臣們吵了幾十年,最後不得不就範,他一生氣不上朝了。

《雍正王朝》中,張廷玉看到肖國興舉報太子的供狀,竟敢自作主張把它燒了,康熙也無話可說。

王掞維護太子,也正是基於這一“政治正確”。可惜事實證明了,太子胤礽真的不是做皇帝的料。他私通庶母,賣官鬻爵,買賣人命,甚至還妄圖發動政變。胤礽壞事做盡,被康熙兩次廢黜,辜負了師傅王掞的一片苦心。

而王掞作為太子的師傅,有教導太子的職責。太子走到這一步,說明王掞的教育是失敗的,因此王掞輸了一步。


王掞贏的一步,是在人生的最後關頭輔佐了胤禛。

《雍正王朝》的主題,就是雍正皇帝刷新吏治,拯救了腐敗的清朝,如果沒有雍正,清朝可能會重蹈元朝的覆轍,成為一個短命的異族王朝。

劇中的雍正作為主角,具備了很多優良品質,他剛毅果敢,鐵面無私,心懷天下,是做皇帝的合適人選。

王掞看到了胤禛一心為國為民,與昏庸的太子形成了鮮明對比。因此王掞決定輔佐胤禛當上皇帝。他給康熙上摺子推舉胤禛做太子,又替胤禛逼死張春華消除隱患,最後才安心地離去。

不管胤禛最後能否登基,王掞已經了盡最大的努力。王掞相信這一次自己沒有看走眼,作出了正確的選擇。因此他說自己贏了一步,最終是不輸不贏,這是王掞對自己的蓋棺定論。


《雍正王朝》中的王掞,雖然為人迂腐,不善謀略,但是他始終為國為民,一片赤誠,和張廷玉是一類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