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之篆刻藝術的起源與發展

篆刻字體是在金屬、象牙、犀角、玉、石等材質上雕刻篆體的藝術字體,因以製作印章為主,又稱印章藝術字體。篆刻字體的美通過印文的美來體現,是集篆法、章法和刀法三要素之美為一體的。

篆刻之篆刻藝術的起源與發展

中國篆刻藝術作為我國重要的歷史文化產物之一,從殷商時代的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悠久歷史。篆刻字體的興起是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大動盪的戰國時期,印章多以青銅器為主,作為官員的身份憑信和官員行使職權的象徵,當時也將國君授予臣下權利的這種憑證在軍事上稱為“虎符”,也就是“印”。其刻鑄的文字稱“籀書”,也就是金文大篆。

篆刻之篆刻藝術的起源與發展

篆刻字體的鼎盛時期是在秦漢,秦統一六國後,為加強中央集權,統一文字成為其重大舉措之一,統一的文字稱“篆書”,也就是小篆。國家政權的統一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也促進了官私印章的發展。 印章的文字,形制也有重大的轉變。印文書體圓潤流暢,規整緊湊,佈局嚴謹,構圖形式多樣,有較強的裝飾效果。

篆刻之篆刻藝術的起源與發展

在秦朝這一時期篆刻字體藝術達到了較高的藝術水準。印章根據印面文字的凸凹可分為陰文印(白文印)和陽文印(朱文印)。到了漢代及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印章,白文印漸漸去掉了邊框,書法風格嚴謹渾厚,到了東漢,印章鑄造精美。後來的明清代的篆刻字體基本也繼承了漢印的傳統。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印章沿襲了漢印的形式和鈕制,其書文和小篆大體相同,書法風格較之漢代顯得輕鬆靈動,舒放自如。此時,出現了多字印,在私印中出現了一種叫“懸針篆”的字體,字形和小篆相似,只不過豎畫拉長下垂,末端尖細,宛如懸掛的針一般。

篆刻之篆刻藝術的起源與發展

南北朝時期,因絹紙寬度大,官印也放大了,印文多是鑿的,較草率。唐宋時期,印章趨於從實用印章向篆刻藝術欣賞過渡。隋唐統治者主張用朱文大印,官私印章面積增大至漢印的三倍。印文由早期陰文改為陽文,印文書體採用小篆外,隸書入印。

篆刻之篆刻藝術的起源與發展

隨著唐宋書畫藝術的發展,許多名家把印章用於書畫,文人用印其形制、文字和基本風格都和官印大不相同,文字風格迴歸漢印風格,具有很強的藝術性,文人雅士們對印章的欣賞、興趣日益濃厚。

篆刻之篆刻藝術的起源與發展

我國真正的篆刻字體藝術從明代興起,呈現一片繁榮復興的氣象。畫家王冕發現石質細膩,軟硬適度便於篆刻的新材料花乳石,用其治印。後出現了眾多派別,名家輩出,篆刻家文彭大力推廣改革新印材,興起眾人篆刻印章的新高潮,迎來了篆刻字體藝術的春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