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重磅

​選題策劃/酒遊團隊

全文:13400字左右

專題目錄

⊙ 河套是什麼?(序)

⊙黃河,中華民族挺起的脊樑

⊙“百轉千回”的黃河

⊙河套——黃河的“幾”字形彎曲

⊙農牧交織的大歷史

⊙ 塞外糧倉——來自黃河水的饋贈

⊙ 河套,中華民族氣節堅毅與挺立的“紀錄片”


國慶重磅/河套無疆


2018年9月,河套酒業開始正式啟用“王者無疆”這一廣告語,並牽手歌王韓磊共同演繹一段美酒與藝術的無疆意境。


1.序

河套是什麼?

河套是一瓶美酒,是酒遊記“黃河 美酒 萬里行”第三季的第一站。

酒遊記抵達河套的時間是去年12月16 日,當天的氣溫低至零下20度,酒遊記執行主編萬丹丹在寒風凜冽中,在河套平原的最北端——陰山之上的雞鹿塞,舉起了酒遊記的大旗。

這裡是黃河流域的最北端。

黃河出青銅峽後,沿著賀蘭山東側一路向北,穿過寧夏平原,烏蘭布和沙漠之後,直達陰山南麓。

河流是地球的血脈,山川是地球的骨架。因受陰山阻擋,黃河折行向東,形成了幾字彎的第一個頂點,並由此構成了“天蒼蒼,野茫茫”的河套平原。

在過去的11年間,筆者數十次來到河套平原,並與河套酒業同仁多次探討“河套是什麼”的話題。

河套是塞外明珠,是黃河文明與草原文明的交匯,是農耕民族與遊牧文明的融合,是戰爭與和平的抉擇……

這些都對,都不夠精彩。

當我們酒遊記“黃河美酒萬里行”的名義再一次來到河套酒業,並登臨陰山,站在雞鹿塞的石刻之下,南望母親河黃河的那一刻,我不禁追問:如果沒有陰山,黃河將會怎樣?

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答案,黃河將會一直向北。

陰山是母親河黃河的最北端,是華夏民族農耕文明的最北端。華夏文明,以農立國,陰山腳下的河套平原是華夏農耕文明影響力的最北端。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據守中原的農耕集團與深居草原的少數民族遊牧集團為河套平原的控制權進行了數千年的戰爭與和平,但是這都無法阻擋農耕文明最後在這片土地上的落地生根,並與遊牧文明共同起舞。

因為在他們的心目中,這裡是祖國的最北疆,是母親河黃河孕育的最廣袤土地,是中華民族,王者無疆。


國慶重磅/河套無疆


2.黃河,中華民族挺起的脊樑

眾所周知,水是生命之源,滋養著天地萬物,世界四大文明皆誕生於一條條源遠流長的河流:尼羅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恆河孕育了古印度文明,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孕育了古巴比倫文明,而黃河則孕育了華夏文明,成為中華文明的搖籃。

關於黃河的起源,先人認為:黃河源自崑崙,“河出崑崙”在古代典籍中多有出現,《山海經·海內西經》“海內崑崙之虛在西北,……河水出東北隅 ,以行其北 ,西南又入渤海”。雖然如今我們已經明確黃河發源於巴顏喀拉山脈北麓,但是古人所謂的“崑崙”乃泛指中國西北廣大地域的虛擬概念,巴顏喀拉山脈也此範圍之內,這樣一來華夏民族的起源地與黃河的源頭不謀而合,同時也讓“母親河”的名頭更加實至名歸。

黃河,自巴顏喀拉山脈而下,越過青海、甘肅兩省之間的崇山峻嶺,沿著賀蘭山脈一路北去,遇到陰山山脈的阻隔而折向東行,由此孕育了“天蒼蒼,野茫茫”的河套平原,繼而奔騰於晉陝之間的黃土高原,破龍門而出,橫穿華北平原,直達渤海之濱,讓華夏文明深深的烙上黃河的印記。

於是,華夏民族大氣磅礴的歷史在這裡開篇,無數的英雄故事、朝代更迭在這裡上演,黃河——母親用她堅強、果敢的風骨鑄就中華民族的屏障,用她淳樸、真摯的情感哺育中華民族的精神,鐫刻著中國歷史開天闢地的厚重,夾裹著中國文化發展的枝枝蔓蔓,成為華夏民族發展史中最為震撼的一部分。

翻開中國歷史長卷,你會發現:黃河母親似一條巨龍蜿蜒在祖國北方,用她陰柔的身軀撐起華夏民族的脊樑。我們的祖先在黃河岸邊種植農作物,種桑養蠶,觀天授時;我國曆史上的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在這裡建都;我國上下五千年的古國文明在這裡起航,並在這個頗為獨特的環境中創造出一種具有強烈、鮮明色彩的農耕文明。

其中,黃河母親用她“百轉千回”的身軀,滋養灌溉著幾個巨大的綠洲——銀川平原、前套平原和後套平原,從而順利的將中華民族的生存空間向著北方大大地推進了幾個維度,在塞外締造了可以媲美中原甚至江南的適宜耕作的農耕區,為華夏民族的歷史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因此說,黃河母親不僅是一條蜿蜒的巨龍,鑲嵌於中國疆域版圖的北方,更是撐起中華民族的脊樑。她嬌柔的身軀串起五千年文明進程的每一個拐點,她奔騰咆哮的河水滋養著五千年文明進程的每一個階段,是中華文明孕育的搖籃,是中華民族挺起的脊樑!


國慶重磅/河套無疆


3.“百轉千回”的美學價值

黃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具有與生俱來的母性光輝、母性之美。這份美是一種陰柔之美,既是對她哺育之恩的感謝,也是對她“百轉千回”的河曲、臂彎的讚美;這份美是大美,美到無法用言語精準的描述,美到已經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

於是,談到黃河的美,很多人會寄情於古詩詞之間。例如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之渙的“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頎的“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黃河之美為中國古典詩歌樹立了一個獨特的歌詠典範,且經久不衰。

然而,黃河的美卻不止於此。黃河的美是大美,是造物主鬼斧神工的匠心之作,需要回歸大自然的本與真,徜徉在“百轉千回”的臂彎、河曲間用心感悟。


國慶重磅/河套無疆


黃河水的“百轉千回”

眾所周知,黃河發源於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查哈西拉山的扎曲、北麓的卡日曲和星宿海西的約古宗列曲,呈“幾”字形。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自治區),最後流入渤海。

黃河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里,為世界第五長河、中國第二長河,中上游以山地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為主。黃河中段因流經黃土高原地區,攜帶大量泥沙,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同時,這條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也是最彎曲的河流。通過對比世界長度排名前六的大河的彎曲係數(彎曲係數是河流長度與源頭到入海口直線距離的比值,是判斷河流彎曲程度的指標):尼羅河彎曲係數1.9,亞馬遜河彎曲係數2.2,長江彎曲係數2.4,密西西比河彎曲係數2.3,葉尼塞河彎曲係數2.2,黃河彎曲係數2.6,發現黃河是世界前六大長河中最為彎曲的。

而這一個個彎曲的背後,都是造物主鬼斧神工的傑作,都有著自己神聖的使命。如黃河水從青銅峽流出以後,沿著賀蘭山東側一路往北形成巨大的“幾”字形彎曲,孕育了“三面阻黃河,土肥水美可耕桑”的河套平原,將農耕文明往北大大推進了好幾個維度;青藏高原上“百轉千回”的河曲,恰如一座座巨大的蓄水池,使得黃河在青藏高原上匯聚了大量的水資源,成為下游生活、農業用水的主要補給點。

若將黃河的彎曲上升到藝術層面,“百轉千回”的黃河水則是另一番景象。

極具美學欣賞價值的彎曲

黃河的上游,是一條清澈見底、水明如鏡的河流。數千年來,生活在這裡的大多是少數民族,其中主要是由羌族等古老民族演變而來的藏族同胞。他們根據黃河上游的地形、景觀,將上游諸河段取了更有特色的名稱,如卡日曲、約古宗列曲、扎曲、星宿海、瑪曲、析(賜)支、河曲、九曲、逢留大河等。然後按照藏語的意思,將“河”稱作為“曲”,於是“九曲黃河十八彎”成為一種概述的說法,用來形容黃河的曲折性。


國慶重磅/河套無疆


而黃河的美,也在於這份曲折,這份彎彎曲曲流淌的形態。其實,河流彎曲流淌,若是彎曲程度不大,如不超過180度,也就很尋常,構不成具有吸引力的自然景觀;若彎曲超過180度甚至接近360度,就形成了希臘字母Ω式的彎曲,這樣的彎曲就極具美學欣賞價值,容易吸引人們駐足欣賞,如黃河上游第一彎。

九曲黃河第一彎,發源於巴顏喀拉山的黃河,在若爾蓋縣唐克鄉索克藏寺院旁形成。黃河在此處橫切經為300米,白河橫切經為400米,在此段流程中黃河為四川與甘肅之界河,白河在黃河第一彎彎頂匯入,型如“S”,猶如仙女的飄帶自天邊緩緩飄來,劃過四川的邊界又飄飄然的回到青海。

若登高望去,可見白河逶迤直達天際,黃河蜿蜒折北而逝,水天相接,蒼蒼茫茫,頓時一種“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神韻油然而生,此情此景令人歎為觀止、流連忘返。

由此看來,黃河是美的,而且有大美,不僅因為她與生俱來的母性光輝,更因為她用婀娜的身姿撐起中華民族的脊樑,孕育了“百轉千回”的東方韻味之美。


4.河套——母親河的“幾”字形彎曲

河套,北緯40°的神奇之地,是上天的恩賜、造物主的鬼斧神工,是全球同緯度適宜耕作的絕美勝境。若翻開世界地圖,你會發現北緯40度沿線的地貌主要以草原、沙漠為主,氣候乾旱、降水偏少,唯獨中國的河套水草豐美、別具一格,“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是其真實的歷史寫照,“塞外江南”、“全國著名的商品糧基地”是其現實生活的剪影。

通常來講,河套平原是指內蒙古高原中部黃河沿岸的平原,主要是指陰山以南的黃河沖積平原,包括前套平原和後套平原。其中,前套平原主要是指內蒙古包頭、呼和浩特一帶的平原,南北朝時稱為“敕勒川”,五代時叫“豐州灘”,明朝以後稱為“土默川”;後套平原主要是指烏拉山以西至巴彥高勒的平原,核心位置即如今巴彥淖爾市所在地。

而廣義的河套平原,包括銀川平原(寧夏平原)和鄂爾多斯高原、黃土高原的部分地區,今分屬寧夏,內蒙古,陝西。黃河在這裡先沿賀蘭山向北,再由陰山阻擋後折向東,後沿著呂梁山向南,形成一個巨大的“幾”字形彎曲,故稱“河套”。


國慶重磅/河套無疆


由此可見,河套是一個範圍遼闊的地理概念,並且此區域因黃河的蜿蜒流淌而變成同緯度宜農宜牧的絕美聖地,因此要研究河套平原,需要從其廣義的範圍切入,才能更好的解讀這個歷史源遠、河渠成網、阡陌縱橫,堪稱塞外米糧川聖地的絕妙與精湛。

巨大的“幾”字形彎曲

黃河水自青銅峽流出以後,沿著賀蘭山東側山麓向北流經寧夏平原到達狼山山南,然後沿著陰山山麓一路東去,直到被大青山阻擋,向南90°切割鄂爾多斯高原,順著呂梁山一路南下進入關中盆地。黃河這樣由南向北,由北向東再向南的兩個90°直角彎將鄂爾多斯高原套入一個巨大的“套”中,從而形成了黃河最北端的“幾”字形河道。

其實,黃河在經過第一彎瑪曲後,本可以一路東區“奔流到海不復回”,卻要拐一個巨大的彎曲,切開重重大山北上,在乾旱半乾旱的隔壁、沙漠地區連續拐了兩個直角彎後,才掉頭南下,然後進入半溼潤地區直到東流入海。這其中的原因,地質專家、水利專家都有著一系列的解釋與說辭,但都不如神話傳說更美妙動人。

傳說,瑪曲是一個年輕的河神,他本應該東去與東方諸神會合,但是卻聽說北方地區赤日炎炎、河流乾涸、民不聊生,北方的生靈都對河神的到來翹首以待,於是他毅然決然先北上然後再折向東與諸神會合......這樣祖國的北方就出現了一個巨大的“幾”字形彎曲的河道,滋養了陰山腳下八百里的塞外平原。

雖然這個神話傳說的“目的性”很強,但是北方乾旱半乾旱的草原沙漠地區確實因黃河“幾”字形河道的灌溉而孕育了寧夏平原、河套平原,從而改寫了我國北方乾旱半乾旱地區的自然與歷史進程,將中華民族的生存空間向著北方大大地推進了好幾個維度。


國慶重磅/河套無疆


黃河百害,唯富一套

“河套”一詞最早始於明代,因歷代均以水草豐美著稱,故有民諺“黃河百害,唯富一套”傳頌。根據《明史紀事本末》記載:“河套周圍三面阻黃河,土肥饒,可耕桑。密邇陝西榆林堡(今陝西榆林),東至山西偏頭關(今山西偏關縣),西至寧夏鎮(今銀川),東西可兩千裡。南至邊牆,北至黃河,遠者八九百里,近者二三百里。”

自古以來,河套因黃河水的灌溉,成為同緯度乾旱半乾旱地區絕無僅有的水草豐美之地,宜耕宜牧、宜農宜商,既有農耕文明的勤於守成,又有草原文化的勇於開拓,成為草原文明與農耕文明的銜接融合之地,漢族與少數民族開疆拓土的必爭之地。河套平原為中華民族提供了豐富的文化資源及生活資源,民間諺語“黃河百害,唯富一套”便是其真實的寫照。

如今,黃河對河套的這份偏愛仍在繼續。從高空望去,黃河猶如一把利劍,將烏蘭布和沙漠與庫不齊沙漠劈開,阻止了這兩大沙漠的握手,然後將整個河套地區包裹在自己的臂彎之中,讓深居內陸、氣候乾旱的河套平原成為“塞外糧倉”,成為“全國著名的商品糧基地”,盛產的“河套酒”、“河套牌雪花粉”、“西北莜麵”遠銷全國海內外。

其實,這便是最真實的河套,有著陰山的庇佑、黃河偏愛,有著黃河水灌溉的萬頃良田,雖經歷風雨卻絕美依舊、神秘依舊,在母親黃河的臂彎中綻放屬於自己的絕妙與精湛!



5.農牧交織的大歷史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劉禹錫的這首《浪淘沙·九曲黃河萬里沙》將黃河夾裹著萬里黃沙、從遙遠的地方蜿蜒奔騰而來的氣勢刻畫的淋漓盡致,她咆哮、奔湧,跳動著永恆不息的旋律,呵護著華夏文明的萌芽長成參天大樹。

因此,我們讚頌黃河,不僅讚頌她面惡心善的性格、“黃河之水天上來”的氣度,還讚頌她不折不撓、造福一方的精神。而談到黃河的福澤,受益最多的當屬河套,因為造物主鬼斧神工的“幾”字形河道,更因為黃河那世世代代守護的絕美臂彎,讓河套成為宜耕宜牧、宜農宜商的神奇之地。

蒙漢雜居、民風淳樸,農耕文明與草原文明在這裡交相融合,既有連接歷史的茶馬路和京羊道,又有通往遠方的鐵路線與高速路,深受黃河裨益而締造出屬於自己的獨特而神秘的“河套文化”,並書寫了一部波瀾壯闊的河套大歷史。

河套,南接陝西,西隔黃河毗鄰寧夏,東隔黃河毗鄰山西,北與遼闊的蒙古高原接壤,可就地牧養戰馬以助軍資。《讀史方輿紀要序》:“河套南望關中,控天下之頭項,得河套者行天下,失河套者失天下,河套安,天下安,河套亂,天下亂。”

因此,河套成為漢族與少數民族的必爭之地,圍繞著河套地區的主權問題,中原王朝和少數民族政權拉開了持久的割據戰。每當中原王朝丟掉河套平原、寧夏平原之時,都是中原王朝最為羸弱的時候,也是河套平原、寧夏平原由農耕文明轉為遊牧文明的時候。因此河套的大歷史,與其說是一部政權爭奪的歷史,倒不如說是一部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交織史。


國慶重磅/河套無疆


第一階段,遊牧文明為主

商周時期,河套平原氣候溫和溼潤、水草豐美,擁有大片廣袤的草原,吸引了土方、鬼方和獫狁等草原部落在此繁衍生息;春秋戰國時期,狄、義渠、朐衍、戎、林胡、樓煩等族相繼出現,匈奴不斷崛起,開始頻繁的活動於陰山河套一帶,隨後不斷擴張,引發了趙武靈王及秦漢王朝與匈奴近500年的戰爭;秦朝,蒙恬率30萬大軍將匈奴逐出河套,遷徙3萬戶到河套戍邊,並設置雲中、九原二郡。秦朝的這一舉措,相當於在河套地區建立橋頭堡,一下將中原民族的生活空間拓展到了河套地區,同時也將中原的農耕文明帶到了河套,由此河套地區進入一個嶄新的歷史進程。

第二階段,遊牧與農耕文化交織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河套復為匈奴所有。西漢時期,漢武帝派衛青“出雲中以西至隴西,擊胡之樓煩、白羊王於河南,遂取河南地”,佔領“河間”,即河套地區。同年設置朔方、五原二郡,後引黃河水灌溉,農業迅速發展,經濟日益繁榮;東漢公元73年,明帝派遣竇固等四路出擊匈奴,徹底解決了匈奴問題,隨即河套迎來一個和平安定的發展時期,經濟再次出現新的發展高潮;魏晉南北朝時期,河套成為北方多個政權的爭奪重地,“敕勒川”的名字也在此時出現;唐朝時期,隨著中原政權的強大,河套被重新農墾,“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成為當時的真實寫照;兩宋時期,漢族政權羸弱,河套被西夏和遼朝分別佔有;明朝時期,“河套”一詞越來越多的出現於史書之中,但河套卻一直以畜牧業為主,直到清王朝的建立,這一局面才有所扭轉。

第三階段,農耕為主、畜牧為輔

清朝後期,自然災害頻發,盜匪橫行、官民對立,百姓迫於生計背井離鄉,於是形成了近代史上大規模的移民浪潮——“走西口”。隨著“走西口”而湧入的大批移民,成為河套地區農業開發的主力軍,他們將關內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帶到關外,在適宜耕種的地區進行農業種植活動,並且開墾水渠、發展自流灌溉,讓昔日遍佈紅柳和荊棘的河套平原成為西北重要的糧食產區,促進了“農耕為主、畜牧為輔”的農業生產格局的不斷形成。

第四階段,現代農業發展階段

新中國成立後,河套地區的農業得到進一步發展,1951年建成黃河三盛公水利樞紐工程,堪稱“萬里黃河第一閘”,也是亞洲最大的一首制平原引水灌區,灌溉面積達900萬畝,為河套地區的生態建設和農業發展帶來巨大效益;1975年完成180公里長的總排乾渠,並進行了大規模的水利建設,修建總乾渠500多公里,灌溉面積達66.67公頃,從而讓河套成為亞洲最大的自流灌溉區,農業生產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同時,不斷引入現代機械化的農業耕種方式,使得河套成為我國西北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成為“塞上穀倉”、“塞上江南”。


國慶重磅/河套無疆


如今的河套,漢族和少數民族親如一家,河套人在黨的領導下、在黃河臂彎的靜靜守候中、在現代農業發展的進程中,奮勇拼搏、開拓創新,書寫著河套歷史的新篇章,開拓著河套歷史的新輝煌!



6.塞外糧倉——來自黃河水的饋贈

河套,地處中溫帶,深居大陸內部,受東南暖溼季風影響較弱,西北乾冷季風影響較強,氣候寒冷乾燥、多風沙;自然植被以乾旱半乾旱的草原、荒漠為主。根據地方誌對河套地區氣候的記載:這裡的氣候可以概括為“冬冷、夏涼、少雨”,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降水較少,無霜期短;晝夜溫差大,四季分明,是典型的中溫帶大陸性氣候。

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年平均降水量僅為188毫米,加上地處西風帶,風速大、風期長,水分蒸發快,應該屬於寒冷乾燥之地,與溼潤半溼潤的農耕區反差太大,不可同日而語。然而,河套卻得到了黃河的偏愛,巨大的“幾”字形彎曲,使得這裡擁有了豐富而發達的水系,成為亞洲最大的自流灌溉區,西北重要糧食產區。

1.灌溉的宜耕環境

河套平原是中國設計灌溉面積最大的灌區,因地處乾旱半乾旱區,降水量少、蒸發量大,屬於沒有引水灌溉便沒有農業的地區。灌區年引黃河水量約50億立方米,佔黃河過境水量的七分之一,使得河套平原成為被黃河水灌溉出來的宜耕種植區。

首先是典型的溼地生態環境。河套地區因乾旱、半乾旱的氣候條件,空氣較為乾燥,但是土壤中的水分卻十分充足。南北線黃河之間交織著的上千條大小支流,構成了河套地區異常富足的地表水,再加上黃河改道所形成的大小支流、烏梁素海、納林湖以及遍佈各處的大小湖泊共同構成了河套平原典型的溼地生態環境。每到冬天,零下20度的嚴寒使得整個河套銀裝素裹,地表水停止流動,土壤中的含水量巨大;到春天冰雪融化之時,地表水便會順著排乾渠統一流到烏梁素海之中,有效避免了土壤的鹽鹼化,促進了農業耕作的良性循環。

其次是肥沃的灌淤土。河套地區的土壤構造主要有沖積物和灌水淤積兩種,前者是由黃河泥沙組成,後者是由黃河灌溉構成,泥土隨著水流淤積農田,土層加厚,再加上長期的引黃灌溉、農業耕作等生產活動,形成了河套獨特的土壤類型——灌淤土。這樣的土壤酸鹼適度,富含多種有益成分,成多粒狀結構,易溶解,質地中性,成為西北地區不可多得與複製的肥沃土壤。

最後是適宜耕作的氣候條件。河套地區屬於典型的中溫帶大陸性氣候,光照充足、熱量豐富;晝夜溫差大,四季分明,使得這裡的農作物生產週期長,光合作用比較充分,糧食顆粒飽滿、澱粉多、單寧多、營養豐富,成為全國重要的高粱、玉米、小麥、向日葵產地,我國西北著名的商品糧生產基地。

2.饋贈的塞外糧倉

因為黃河水的灌溉,河套平原成為適宜耕作的農業種植區,成為西北重要的糧食產區,盛產高粱、玉米、小麥等糧食作物,並且再此基礎上催生了一批優秀的現代化企業,如恆豐食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的“河套”牌雪花粉、河套酒業等。


國慶重磅/河套無疆


其中,“河套”牌雪花粉是依託河套小麥發展起來的現代企業。河套當地氣候特殊,晝夜溫差大、光照時間長、無霜期短,盛產的小麥不僅顆粒飽滿、色澤美觀、容重高,而且內在品質優良,為此贏得國內麵粉加工企業及糧食部門的青睞,優質小麥原糧遠銷國內各地,優質麵粉暢銷國內18個省市區和遠銷日本、蒙古、越南、俄羅斯等國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內蒙古恆豐集團生產的“河套”牌雪花粉,在國內麵粉行業具有無可比擬的競爭優勢。

而河套酒業則是依託河套當地的優質原糧,逐漸發展為內蒙古白酒第一品牌,並以“100%純糧釀造”的戰略打響了白酒品質的保衛戰。發展純糧釀造需要有充足、優質的糧食作為基礎和保障,在這一方面河套酒業有著自己獨特的競爭優勢。河套當地盛產的套紅高粱,淺紅色,無白點,顆粒堅實碩大,不易碎,單寧分佈均勻,無黴變,無汙染,極耐蒸煮、耐翻版,不易糊化,這些條件很好的滿足了白酒釀造過程中多次蒸煮、翻拌、發酵的需求,從而提升了河套酒的品質與口感。


國慶重磅/河套無疆


國慶重磅/河套無疆


此外,河套平原還盛產葵花籽、西瓜、甜瓜等農作物,因生產週期長、晝夜溫差大的緣故,瓜果甜度高,產品除當地食用外,大量銷往包頭、呼和浩特、京、津、東北及南方的一些省區;葵花籽顆粒飽滿,除在國內銷售外,還遠銷英國、美國、德國、埃及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海外市場不斷拓展。

因此說,河套平原金色的萬畝良田,皆來自於黃河母親的饋贈。因為黃河水的灌溉,河套平原擁有適應耕作的生態環境,進而成為西北著名的糧食產區、我國著名的商品糧盛產基地,並且久享“塞外糧倉”之美譽。

7.河套,中華民族氣節堅毅與挺立的“紀錄片”

中國,是個歷史形成的概念,源很遠,流很長;是個地理概念,社會複雜程度高,同時又有著較大範圍的控制權利。以“文化”和“權力”為“中”,以“域”為“國”,中國,便是一個國家進化發展中所呈現的高級形態。

有人有語有故事,才能在紛亂如麻的信息中,更為真實和生動的講述中國的文明,講述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歷史形態。而這所有的形態再現,細究細看,都圍繞一條清晰的“骨線”誕生延續。

黃河,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如一條奔騰的蛟龍在中華大地虎嘯而行。在數萬裡的征程中,在無盡蹉跎的歲月裡,孕育著中華民族的文明,影響著中國之魄,也堅毅了中華兒女的民族心。我們常說中國人是龍的傳人,而這裡的“龍”毋庸置疑應該追溯於黃河。

中國大大小小的河流難以計數,唯獨描寫黃河的文章都會重筆墨的讚歎與敬畏,不是因為她如何的壯美,而是因為她所凝聚的是中華兒女的黃河心,民族魂,是中華民族氣節堅毅與挺立的溯源。

2017年7月底,我與酒遊記團隊曾開啟了一場黃河名酒萬里行活動,踐行方式便是從黃河源頭行至黃河的入海口,拜訪探尋沿岸的黃河美酒。一路上,看到過祖國各地的壯麗山川,看到了動態黃河的奔騰而下,看到了靜態黃河的靜謐安寧,更多的是在行進的過程中看到了中國的精氣神兒,看到了屬於中華兒女的氣節。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的河套酒業,是這場活動第三季啟動的第一站。在地圖上勾勒會清楚的看到,河套酒業所處的河套平原是黃河“幾字型”的第一個頂點。黃河特殊的走勢註定會造就這裡的非凡意義,也錘鍊出一段有關人,有關語,有關美酒,有關歷史的故事。

如果翻閱河套平原的歲月,你會發現這處被稱為中國北疆的地方,更像是中國發展與形成的縮影。這裡涵蓋了意義最為廣泛的中華文明與文化,這裡彰顯了中國民族的堅貞氣節。這裡記錄的何謂“中國”的“中”,也記錄了何謂“中國”的“國”。這裡便是河套。

看河套,看一部中國精氣神的“紀錄片”。


國慶重磅/河套無疆


1.在衝突中守住的疆域氣節

《明史》對河套地區範圍的敘述是:“西有奢延水,西北有黑水,經衛(今陝西榆林)南,為三岔川流入焉。又北有大河(即黃河),自寧夏衛(今寧夏銀川)東北流經此,西經舊豐州西,折而東,經三受降城南,折而南。經舊東勝衛(今呼和浩特托克托縣),又東入山西平虜衛(今山西朔州平魯區)界,地可兩千裡。大河三面環之,所謂河套也。”

由此可見,明代河套是指:黃河經今寧夏北流至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磴口與臨河之間,流經包頭、托克托縣,再南折流往山西河曲,形似套狀,故稱河套,包括鄂爾多斯高原及後套平原、前套平原。明代以前,河套成為“河南地”,近現代,廣義河套包括東套(前套+後套)、西套。

關於河套,古有民諺“黃河百害,唯富河套”之說。黃河北上在大地上畫了一個大大的“幾”字,也依靠北上的黃河水灌溉養育了中國北方那幾個巨大的綠洲:銀川平原、前套和後套平原。也因為這大綠洲的存在,把中華民族的生存空間向著北方大大地推動了幾個維度。


國慶重磅/河套無疆


這裡,地理位置微妙,自然條件優沃,成為塞外的一塊風水寶地,註定成為歷朝歷代衝突的前沿。

從秦代開始,中原王朝在河套地區建立城池,那就相當於中原民族的空間拓展到河套地區,就像在那裡建立了橋頭堡一樣。如果河套地區支撐不住,那麼遊牧民族佔據這裡,就會進而向西威脅關中平原。換言之,如果中原王朝丟掉河套平原,那麼中原王朝的力量便是最為孱弱的時候。

河套曾是匈奴人的遊牧地,等到秦統一六國後,蒙恬率大軍將匈奴逐出河套。時隔不久,匈奴人便趁秦末亂世重返故地。西漢武帝時期,再次興兵反擊匈奴,河套重歸中原王朝。漢王朝在這裡採取了設置郡縣、修築城池、遷民屯墾和軍事屯田等一系列措施。最為重要的是,水利基礎設施的興建讓乾旱少雨的河套保障了農業生產的順利進行。


國慶重磅/河套無疆


歷史上,秦、漢、隋、唐等強盛時期的中原政權與匈奴、突厥的幾次重大戰爭多發生在陰山與河套一帶。陰山橫亙在蒙古高原中部,綿延1200多公里,是季風區與非季風區、遊牧與農耕文明的分界線。對於北方遊牧民族而言,它是一條生命線,而對於農耕民族來說,它是一條防衛線。《漢書》記載:“匈奴失陰山之後,過之未嘗不哭也。”而唐代王昌齡《出塞二首》詩中說到“但是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說的就是陰山的屏障作用。

陰山南麓地處黃河中上游的河套平原,鑲嵌在陰山與鄂爾多斯高原之間,古時,黃河及其支流縱橫期間,這裡水草豐美。而今,憑藉著黃河水的灌溉,這裡依舊富庶。並不意外,這裡一定是歷史上中原王朝和北方民族政權之間的必爭之地。

如今的河套已經成為“塞上糧倉”,但歷朝歷代對河套地區的爭奪,讓我們看到這塊富庶之地對於政權和統治的必要。這裡為中華民族開拓了一片巨大的空間,讓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對於疆域保護的意識,也讓我們感受到了中華兒女的疆域氣節!

2.

大河套,英雄的道場

千里河套,百年情仇。

河套地區獨特的風俗人情和多元文化,在歲月蹉跎中孕育了代代英雄與鐵骨錚錚,向人們開啟了一段段塵封已久的瑰麗、厚重、神秘的歷史往事,講述了這塊肥美之地上的民族情懷。大河套,英雄的道場。

何謂英雄?在大多數的理解中,所謂英雄者,敢為人之所不敢為,敢當人之所不敢當;所謂英雄者,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所謂英雄者,堅強剛毅,屢敗屢戰。如此之人,亦可稱為英雄。但真正的英雄絕非僅限於此,他們或許平凡,或許普通,但他們用真實的行動活出了英雄的自我。河套,有大情懷,也有小故事,但無一例外,講述了中國人的英雄文化。

英雄,河套地乃造物主的鬼斧神工,自秦漢以來的兵家必爭之地,因戰爭造就出無數英雄的傳說。


國慶重磅/河套無疆


蒙恬是秦始皇的一員大將,曾於公元前215年率兵30萬北擊胡人,征戰在烏拉特草原一帶,為秦國立下汗馬功勞而名聲大振。在蒙恬打敗匈奴,拒敵千里之後,他帶兵繼續堅守邊陲,根據“用險制塞”以城牆來制騎兵的戰術,調動幾十萬軍隊和百姓築長城,把戰國時秦、趙、燕三國北邊的防護城牆連接起來,並重新加以整修和加固。建起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長達五千多公里的萬里長城,用來保衛北方農業區域,免遭遊牧匈奴騎兵的侵襲。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征程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這首詩充分表達的是飛將軍李廣的高超武藝和能征善戰,以及令敵人聞風喪膽的英雄氣慨。

漢武帝時期,改變了西漢初期和匈奴和親的政策,靠“文景之治”積累的財富和兵力,對匈奴發動了大規模的反擊。元光五年(公元前 130年),匈奴又一次興兵南下,前鋒直指上谷(今河北省懷來縣)。漢武帝任命衛青為車騎將軍,帶領軍隊一萬,迎擊匈奴,斬敵幾百人。

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任驃騎將軍,多次征伐匈奴,控制了河西地區,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元狩四年,他又率兵五萬,出代郡,長驅兩千多里,穿越大漠,殲匈奴左賢王部七萬多人,使匈奴元氣大損,緩解了匈奴對西漢北邊的威脅。

……

時勢造英雄,戰爭造就的英雄事蹟讓河套這塊北疆之地熠熠生輝,那是時代下的大英雄,因為緬懷致敬,所以無論是蒙元文化還是民族文化,英雄文化在這裡延續,中國人的英雄氣節在這裡彰顯。

河套,是英雄的道場。這裡造就英雄,孕育出“崇尚英雄、倡導英雄”的樂觀主義精神,成為河套人最高的價值取向與人生追求。無論是歷史記載的大英雄,還是平凡無奇的你我他,在這片草原沃土之上,都是我們自己的英雄。

這個時代,每個人都是自己的英雄。平凡的英雄,做好自己,劃出不平凡的生命痕跡。

3.邊塞詩裡盡顯民族氣節

河套在數百年連綿不斷的戰火硝煙中,演繹了無數血與火的悲壯和慘痛交織的故事,因此創造並流傳著反應邊塞生活的詩文。每一首詩都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真實反映,透過詩歌,我們窺見那時的生活,也感受到了民族詩人的豪邁與奔放。

享有盛譽的唐代邊塞詩人岑參在《戲問花門酒家翁》中寫道:“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壺百甕化門口。道傍榆莢仍似錢,摘來沽酒君肯否?”;晚唐詩人李益《塞下曲》中所描繪的“蕃州部落能結束,朝暮馳獵黃河曲。燕歌未斷塞鴻飛,牧馬群嘶邊草綠,更是描繪了唐代河套地區的壯美景象。

但越是富美的地方,越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河套,成為當時代表利益與權力的疆場。古時河套的社會生活多處於戰爭之中,所以流傳的詩文中也多以戰爭為題材。

“戰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烏可食……水深激激,蒲葦冥冥……朝行出攻,暮不夜歸!”這是一首自漢朝流傳開來的悼念陣亡士卒的樂府民歌,是匈漢戰爭時期河套歷史面貌和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

到唐朝時,陰山南北河套地區成為大唐王朝與突厥征戰的疆場。在頻繁的戰爭中,伴隨著金戈鐵馬和戰鼓號角,除了參戰和駐守邊關的將軍戰士外,還有一些行吟詩人遊歷河套,面對陰山,面對草地和黃河,他們目睹了戰爭的殘酷與遺蹟,吟詠了許許多多久遠流長的詩篇,真實再現了那時的邊塞生活。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夜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這首《夜上受降城聞笛》的作者是唐朝大曆進士李益,他曾居邊塞十餘年,深刻的瞭解將士戰爭中的思鄉之情以及戰爭所帶來的疾苦。

唐代詩仙李白曾吟詠河套戰爭,“大漢無中策,匈奴犯渭橋。五原秋草綠,胡馬一何嬌。命將徵西極,橫行陰山側。燕支落漢家,婦女無華色。轉戰渡黃河,休兵樂事多。蕭條清萬里,瀚海寂無波。”

在描寫河套地區的邊塞詩中,陰山、黃河、雞鹿塞、高闕塞等都是代表河套的符號。他們除了描寫戰爭及面對河套歷史抒發情感的詩歌外,還有描寫和歌頌河套的自然風光,風土人情的邊塞詩文。

唐朝詩人溫庭筠的《敕勒歌》,“敕勒金頹壁,陰山無歲華。帳外風飄雪,營前月照沙。羌兒吹玉管,胡姬踏錦花。卻笑江南客,梅落不歸家。”寫到了陰山。唐朝詩人周樸一首《塞上曲》,以黃河為符號,寫盡了當年河套春天的荒寂景象,“一陣風來一陣沙,有行人處沒人家,黃河九曲冰先合,紫塞三春不見花。”隋朝詩人楊廣一首《無題》則寫到鹿塞,“鹿塞鴻旗駐,龍庭翠輦回。氈帳望風舉,穹廬向日開……”其鹿塞即雞鹿塞,漢代關塞,位於今烏拉特後旗與磴口縣交界處。


國慶重磅/河套無疆


河套這片土地,不僅讓文人墨客心神嚮往,更成為歷代帝王所賦詞的地方。唐代李世民的一首《飲馬長城窟行》,讓我們看到了河套的塞外風光;清康熙皇帝的《塞上行》《出塞》《河套西望》,更是毫不吝嗇的表達了對這篇土地的喜愛。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在河套的任何一處遼闊地域,吟唱一首描繪邊塞生活的詩篇,都會輕而易舉的回到曾經的戰火歲月,我們看到了古人的豪情萬丈,也看到了漢族人民面對戰爭生活時的堅韌與智慧。他們所代表的的正是中華民族堅貞不屈的氣節。

4.河套酒,黃河岸邊的黃河酒

中國的地大物博譜寫了中國白酒的風物誌,但如果在眾多的白酒品牌中擇一款最具英雄氣節和中國精神的白酒,那麼處於中國北疆之地內蒙古巴彥淖爾的河套美酒,當之無愧。河套酒,黃河岸邊的黃河酒。

但凡與黃河相關的一切事物,都似乎有著與身俱來的磅礴與氣魄。中華兒女如此,中國美酒亦如此。“河套酒”的出名,不僅僅是因為口碑相傳的好酒,還源於她處於一個特殊的地理板塊和文化板塊。

戰國至秦漢時期,匈奴政權與漢族政權之間圍繞河套平原控制權的金戈鐵馬,浴血廝殺的歲月驚心動魄。雙方你來我往,長期交戰,這種狀況一直維持到公元前141年,漢武帝時期。執政期間,漢武帝派出大將衛青、霍去病北伐匈奴。漢武帝的文韜武略終於將匈奴趕到了漠北地帶。

河套地區作為中原農耕民族和北方遊牧民族交錯地帶,自春秋。戰國以來,隨著民族大融合的展開,戰爭與和平在這裡交相輝映,並留下了多出歷史古蹟。自古戰爭出英雄,在這片兵家必爭之地,英雄的出現印證了曾經歷史的滄桑,也硬朗了一瓶英雄的好酒。


國慶重磅/河套無疆


美酒對於英雄而言,就像他們的金戟戰馬,勇氣與豪放,往往在一杯酒中淋漓盡顯;美酒於詩人,是靈感的來源,情感的寄託,他們的家國仇恨,愛恨情仇,在一飲而盡之後更為細膩和直接。在河套那片戰爭連連的地方,美酒配英雄,自然多了幾分英雄的氣魄。正恰恰在那片烽火之地,連連不斷的文人才子前赴後繼,在這裡暢飲美酒,抒發情懷。

歷史上,在內蒙古河套平原腹地,河套酒業從無到有,從分散到聚集,這是政治。也因此,河套美酒多了一份英雄的硬朗和詩人的情懷。今天,當我們舉一杯濃烈的河套美酒,在抑揚頓挫或者淺唱低吟的邊塞中,讓這段歷史慢慢翻過。

一滴酒穿越歷史,也足以見證品格。河套美酒從遠古走來,穿越了5000年的時空,在聆聽歷史和現實的腳步聲中,逐漸挺立。河套王是河套酒的代表品牌,王者無疆,這便是英雄的道場。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英雄夢!

河套酒業作為河套文化的傳承者,是蒙元文化和草原文化的化身,面對消費升級,面對新一代消費者,河套酒業從“奮鬥”理念、“奔騰人生”、“一起奔跑”等更為積極向上的文化理念考慮,和消費者的精神共鳴更加緊密,並賦予品牌更多的文化屬性,這是河套酒業的內在品格和精神,是河套美酒從歷史至今一直堅持的氣節與骨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