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復路市場的組成部分之一——太平街北一胡同

光復路市場的組成部分之一——太平街北一衚衕

太平街北一衚衕路牌和門牌

太平街北一衚衕位於長春市南關區,而光復路現在屬於寬城區。

太平街和太平街衚衕在《長春縣誌》中均有記載,屬於長春商埠地建設初期形成的街巷。太平街起止點為陝西路(原名興運路,重光路)至永長路(今亞泰大街)長496米。

太平街的衚衕在1987年的志書記載中,有3條,分別是太平街北一衚衕,起止點是愛國衚衕至永長東一衚衕,長206米,寬5米。太平街北二胡同,起止點與長度與北一衚衕相同。還有太平街南胡同,起止點是愛國衚衕至市空壓機廠,長120米。(據《長春市南關區地名志》)

光復路市場的組成部分之一——太平街北一衚衕

太平街北一衚衕光復路口

光復路市場的組成部分之一——太平街北一衚衕

太平街北一衚衕內

光復路市場的組成部分之一——太平街北一衚衕

太平街北一衚衕內

這三條衚衕到了現在,僅有北一衚衕存在。今天的北一衚衕應該是光復路區域拆舊建新之後形成的,由原來的北一衚衕北二胡同混合形成的新的北一衚衕,起止點為光復路至原永長路東一衚衕處,衚衕長390米。這條衚衕是著名的長春改革開放之後興起的商業街--光復路市場的一部分。

光復路市場是位列全國四大批發市場之一的大型批發市場。光復路市場從改革開放初期慢慢成長起來,到80年代初初具規模,直到90年代中期達到鼎盛,位列全國四大批發市場之一,光復路市場見證了長春這座城市的發展。在這裡老百姓生活中需要的各種用品,花不了多少錢就都能置備齊了。在長春人心裡,光復路市場的東西不一定物美,但一定價廉,鍋碗瓢盆、五金調料、菸酒糖茶、針頭線腦、豬牛羊雞鴨魚肉、時鮮水果蔬菜……光復路的貨品包羅萬象。從1995年之後,特別是在2000年以來,其交通、安全、噪音、衛生等眾多老大難問題日益凸顯,且矛盾越發激化。光復路內的鞋類市場、傢俱市場、建材市場等先後搬離此地,但光復路市場依舊熱鬧。太平街北一衚衕形成了日化批發,勞保用品批發,節慶用品批發等幾類專業批發聚集地。附近的太平街是文化用品體育用品佛教用品批發地。

光復路市場的組成部分之一——太平街北一衚衕

1987年的太平街附近

光復路市場的組成部分之一——太平街北一衚衕

2018年的太平街附近

經過舊城改造之後,太平街北一衚衕兩側商鋪門面整齊劃一,巷路整潔,衚衕兩側推貨拉貨的各種人力車來來往往,買貨的送貨的人流不斷,很是熱鬧。

這條衚衕兩端,各有一處歷史遺蹟。

衚衕西頭附近有道臺府舊址,衚衕東頭是偽滿皇宮博物院所在地。

光復路市場的組成部分之一——太平街北一衚衕

道臺衙門舊貌

光復路市場的組成部分之一——太平街北一衚衕

道臺衙門現狀

光復路市場的組成部分之一——太平街北一衚衕

偽滿洲國國務院時的道臺衙門

1907年(清光緒32年)廢除將軍改設行省,省下設道,作為省以下、府以上的機關。1908年設吉林西路兵備道,道臺衙門設立於城內的東四道街路北,1909年(清宣統元年),改為吉林西南路分巡兵備道衙署,道臺作為吉林巡撫派出的官員,分巡吉林省西南一帶的行政事務,兼管長春關稅、開埠及對外交涉事宜。為了防止日本長春滿鐵附屬地繼續向南侵佔商埠地所轄的土地,第二任道臺顏世清把衙署移建於長春商埠地轄區的北沿。長春道臺衙門原佔地面積約25000平方米,動用白銀9萬多兩建成,相當於商埠地建設經費的三分之一,是長春開闢商埠以後最大的建設成就。整個建築群為青灰色磚瓦水泥結構,西洋風格,其主要建築為門樓、大堂、二堂和衙署長官的起居室。衙署建築佈局依據街道地形,坐西朝東,東側臨街開正門。正門佔地700餘平方米,左右各有五間配房。穿過12米高的門樓,迎面便是大堂。大堂是長官辦公之所,為衙署的首要建築,高7米,佔地400餘平方米。大堂後側有木質連廊通向二堂,二堂略矮於大堂,面積同於大堂。二堂後門也有木廊與後面房舍相連。正門門樓、大堂、二堂設於同一軸線之上。長官起居室位於大堂和二堂的北側,佔地900餘平方米,南側有木廊與大堂和二堂相通。大堂、二堂和長官的起居室採用圍廊式設計,是中國近代圍廊式建築的最北實例 。1913年(民國2年),更名為吉林西南路觀察使署,1914年改為吉長道尹公署,1922年吉林督軍孫烈臣將吉林督軍行署遷到這裡,1924年遷回吉林市,此後該衙門仍歸吉長道尹公署使用。1927年,在此設立外交部駐長春交涉員辦事處。1929年撤銷吉長道,改設長春市政籌備處,外交部駐長春交涉員辦事處仍在這裡辦公。 1932年(大同元年)3月9日,溥儀在道臺衙門大堂舉行“滿洲國”執政就任儀式,並在起居室前合影留念。此後該建築群由偽滿洲國國務院、參議府、外交部、恩賞局、法制局等機構使用。1935年(康德2年),偽滿洲國首都憲兵團進駐。此後部分房舍還用作私立王道書院的校舍。1937年新京特別市公署決定,將該處闢為“滿洲國”建國紀念館。1945年東北光復後,國民黨統治長春期間,這裡成為國民革命軍新一軍炮團駐地。 1948年長春解放後,從1950年開始,先後由東北電信機械修配廠、郵電器材廠、郵電部長春電話設備廠元件分廠使用,此間院內西北角的假山、第三個大堂拆除,南部的四合院、“工”型房被拆改。1985年,舊址被定為長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在此開辦海源裝飾材料批發市場。1999年,舊址升格為吉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亞泰大街拓寬,拆除部分建築。2001年,長春電話設備廠元件分廠及海源裝飾材料批發市場遷出。2002年,經修復,成為長春市城市建設展覽館。2013年3月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這裡是長春方誌館。(以上主要據房友良新浪博客)

光復路市場的組成部分之一——太平街北一衚衕

偽滿洲國皇宮舊貌

偽滿皇宮大院的前身是吉黑榷運局,換句話說,日本關東軍安排溥儀宮廷就是利用了1908年修建的吉黑榷運局鹽倉官舍做起了“滿洲國執政府”。說起這座鹽倉,還是日俄戰爭之後日俄兩國在中國東北開始爭奪鹽稅利益。1907年,清政府對鹽政進行整頓,在東北實行鹽務專賣榷稅制度,1908年,清政府在吉林、黑龍江兩省設立官運局,並附設轉運、分銷、緝私、分倉各局處。1908年5月,長春知府唐人寅購買了長春商埠地東門外興運路北端高地上崔劉兩姓的一塊八垧土地,並在當年建起鹽倉官舍和倉房。1915年,吉黑鹽務稽核處遷到此處辦公。因年久失修,房屋破損,1926年稽核處報請翻修,1928年3月重建。

1932年3月8日,清朝遜帝溥儀在日本侵略者的挾持下來到長春,3月9日在吉長道尹衙門就任偽滿洲國“執政”,4月3日,溥儀從道臺衙門搬到原吉黑榷運局及鹽倉所在地,鹽倉成為偽滿洲國“宮內府”。1934年3月1日,溥儀第三次登基,成為偽滿洲國“皇帝”,這裡被稱作“帝宮”以區別日本東京的皇居,俗稱“皇宮”。偽滿皇宮佔地13.7萬平方米,被多重的宮門、長長的宮牆和陰森的碉堡所圍困。它是一個建築群,在建築風格上,既有中國傳統式的,又有歐洲哥特式的,更有中日合璧式的,可謂中西並舉,不倫不類。這些風格迥異的建築分佈於偽滿皇宮東西兩院。西院以中和門為界分為內廷和外廷,內廷的主要建築有溥儀及其後妃的寢宮緝熙樓,以及四周的中西膳房、茶房、侍醫室等群房。緝熙樓原來是吉黑鹽務稽核處的辦公樓,東廂房原為吉黑鹽務稽核處稽核員的辦公用房,西廂房原為吉黑鹽務稽核處房屋,南廊房原為吉黑鹽務稽核處的門房和稽核員辦公室;外廷的主要建築有溥儀處理政務的辦公樓勤民樓,勤民樓原為吉黑榷運局辦公樓。以及懷遠樓、嘉樂殿、宮內府、西花園等。東院原是吉黑榷運局的鹽倉,1938年建成同德殿,以此為中心,先後建起了東御花園、防空地下室、游泳池、建國神廟、書畫樓等附屬建築。長春民間有一種說法,叫做“鹽倉裡的皇帝----閒(鹹)龍一條”,說的就是“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關東軍建起“滿洲國”,設立長春為“首都”,利用清末鹽倉做為偽滿洲國執政溥儀的居所,直到日本投降。1945年8月12日,溥儀從偽滿皇宮倉皇逃往通化大栗子只留下部分近衛軍和禁衛軍把守這座空蕩蕩的宮殿。隨後這些士兵將偽宮財物洗劫一空後也都紛紛逃散。國民黨接收長春後,在這裡建起松北聯中。長春解放後,這裡先後由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技工學校、吉林省文化幹校、吉林省政法幹校、吉林省農業展覽館、公安總隊幹訓班使用。1954年吉林省博物館從吉林市遷入長春市入駐這裡。1962年吉林省委辦公廳批准成立偽滿皇宮陳列館,後因“文化大革命”而停止。1982年偽滿皇宮陳列館恢復建制。(以上據宋偉宏《百年滄桑話長春》)大院內有長春市蔬菜果品供應站、吉林省博物館、吉林省自然博物館、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長春市七十中學、長春市南關區物資供應站、長春市回民小學校以及居民佔用或使用。2000年偽滿皇宮陳列館改名為偽滿皇宮博物院並逐步恢復偽滿皇宮原貌。2013年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溥儀研究》總第21期)

圖文 ∣ 和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