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复路市场的组成部分之一——太平街北一胡同

光复路市场的组成部分之一——太平街北一胡同

太平街北一胡同路牌和门牌

太平街北一胡同位于长春市南关区,而光复路现在属于宽城区。

太平街和太平街胡同在《长春县志》中均有记载,属于长春商埠地建设初期形成的街巷。太平街起止点为陕西路(原名兴运路,重光路)至永长路(今亚泰大街)长496米。

太平街的胡同在1987年的志书记载中,有3条,分别是太平街北一胡同,起止点是爱国胡同至永长东一胡同,长206米,宽5米。太平街北二胡同,起止点与长度与北一胡同相同。还有太平街南胡同,起止点是爱国胡同至市空压机厂,长120米。(据《长春市南关区地名志》)

光复路市场的组成部分之一——太平街北一胡同

太平街北一胡同光复路口

光复路市场的组成部分之一——太平街北一胡同

太平街北一胡同内

光复路市场的组成部分之一——太平街北一胡同

太平街北一胡同内

这三条胡同到了现在,仅有北一胡同存在。今天的北一胡同应该是光复路区域拆旧建新之后形成的,由原来的北一胡同北二胡同混合形成的新的北一胡同,起止点为光复路至原永长路东一胡同处,胡同长390米。这条胡同是著名的长春改革开放之后兴起的商业街--光复路市场的一部分。

光复路市场是位列全国四大批发市场之一的大型批发市场。光复路市场从改革开放初期慢慢成长起来,到80年代初初具规模,直到90年代中期达到鼎盛,位列全国四大批发市场之一,光复路市场见证了长春这座城市的发展。在这里老百姓生活中需要的各种用品,花不了多少钱就都能置备齐了。在长春人心里,光复路市场的东西不一定物美,但一定价廉,锅碗瓢盆、五金调料、烟酒糖茶、针头线脑、猪牛羊鸡鸭鱼肉、时鲜水果蔬菜……光复路的货品包罗万象。从1995年之后,特别是在2000年以来,其交通、安全、噪音、卫生等众多老大难问题日益凸显,且矛盾越发激化。光复路内的鞋类市场、家具市场、建材市场等先后搬离此地,但光复路市场依旧热闹。太平街北一胡同形成了日化批发,劳保用品批发,节庆用品批发等几类专业批发聚集地。附近的太平街是文化用品体育用品佛教用品批发地。

光复路市场的组成部分之一——太平街北一胡同

1987年的太平街附近

光复路市场的组成部分之一——太平街北一胡同

2018年的太平街附近

经过旧城改造之后,太平街北一胡同两侧商铺门面整齐划一,巷路整洁,胡同两侧推货拉货的各种人力车来来往往,买货的送货的人流不断,很是热闹。

这条胡同两端,各有一处历史遗迹。

胡同西头附近有道台府旧址,胡同东头是伪满皇宫博物院所在地。

光复路市场的组成部分之一——太平街北一胡同

道台衙门旧貌

光复路市场的组成部分之一——太平街北一胡同

道台衙门现状

光复路市场的组成部分之一——太平街北一胡同

伪满洲国国务院时的道台衙门

1907年(清光绪32年)废除将军改设行省,省下设道,作为省以下、府以上的机关。1908年设吉林西路兵备道,道台衙门设立于城内的东四道街路北,1909年(清宣统元年),改为吉林西南路分巡兵备道衙署,道台作为吉林巡抚派出的官员,分巡吉林省西南一带的行政事务,兼管长春关税、开埠及对外交涉事宜。为了防止日本长春满铁附属地继续向南侵占商埠地所辖的土地,第二任道台颜世清把衙署移建于长春商埠地辖区的北沿。长春道台衙门原占地面积约25000平方米,动用白银9万多两建成,相当于商埠地建设经费的三分之一,是长春开辟商埠以后最大的建设成就。整个建筑群为青灰色砖瓦水泥结构,西洋风格,其主要建筑为门楼、大堂、二堂和衙署长官的起居室。衙署建筑布局依据街道地形,坐西朝东,东侧临街开正门。正门占地700余平方米,左右各有五间配房。穿过12米高的门楼,迎面便是大堂。大堂是长官办公之所,为衙署的首要建筑,高7米,占地400余平方米。大堂后侧有木质连廊通向二堂,二堂略矮于大堂,面积同于大堂。二堂后门也有木廊与后面房舍相连。正门门楼、大堂、二堂设于同一轴线之上。长官起居室位于大堂和二堂的北侧,占地900余平方米,南侧有木廊与大堂和二堂相通。大堂、二堂和长官的起居室采用围廊式设计,是中国近代围廊式建筑的最北实例 。1913年(民国2年),更名为吉林西南路观察使署,1914年改为吉长道尹公署,1922年吉林督军孙烈臣将吉林督军行署迁到这里,1924年迁回吉林市,此后该衙门仍归吉长道尹公署使用。1927年,在此设立外交部驻长春交涉员办事处。1929年撤销吉长道,改设长春市政筹备处,外交部驻长春交涉员办事处仍在这里办公。 1932年(大同元年)3月9日,溥仪在道台衙门大堂举行“满洲国”执政就任仪式,并在起居室前合影留念。此后该建筑群由伪满洲国国务院、参议府、外交部、恩赏局、法制局等机构使用。1935年(康德2年),伪满洲国首都宪兵团进驻。此后部分房舍还用作私立王道书院的校舍。1937年新京特别市公署决定,将该处辟为“满洲国”建国纪念馆。1945年东北光复后,国民党统治长春期间,这里成为国民革命军新一军炮团驻地。 1948年长春解放后,从1950年开始,先后由东北电信机械修配厂、邮电器材厂、邮电部长春电话设备厂元件分厂使用,此间院内西北角的假山、第三个大堂拆除,南部的四合院、“工”型房被拆改。1985年,旧址被定为长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在此开办海源装饰材料批发市场。1999年,旧址升格为吉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亚泰大街拓宽,拆除部分建筑。2001年,长春电话设备厂元件分厂及海源装饰材料批发市场迁出。2002年,经修复,成为长春市城市建设展览馆。2013年3月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这里是长春方志馆。(以上主要据房友良新浪博客)

光复路市场的组成部分之一——太平街北一胡同

伪满洲国皇宫旧貌

伪满皇宫大院的前身是吉黑榷运局,换句话说,日本关东军安排溥仪宫廷就是利用了1908年修建的吉黑榷运局盐仓官舍做起了“满洲国执政府”。说起这座盐仓,还是日俄战争之后日俄两国在中国东北开始争夺盐税利益。1907年,清政府对盐政进行整顿,在东北实行盐务专卖榷税制度,1908年,清政府在吉林、黑龙江两省设立官运局,并附设转运、分销、缉私、分仓各局处。1908年5月,长春知府唐人寅购买了长春商埠地东门外兴运路北端高地上崔刘两姓的一块八垧土地,并在当年建起盐仓官舍和仓房。1915年,吉黑盐务稽核处迁到此处办公。因年久失修,房屋破损,1926年稽核处报请翻修,1928年3月重建。

1932年3月8日,清朝逊帝溥仪在日本侵略者的挟持下来到长春,3月9日在吉长道尹衙门就任伪满洲国“执政”,4月3日,溥仪从道台衙门搬到原吉黑榷运局及盐仓所在地,盐仓成为伪满洲国“宫内府”。1934年3月1日,溥仪第三次登基,成为伪满洲国“皇帝”,这里被称作“帝宫”以区别日本东京的皇居,俗称“皇宫”。伪满皇宫占地13.7万平方米,被多重的宫门、长长的宫墙和阴森的碉堡所围困。它是一个建筑群,在建筑风格上,既有中国传统式的,又有欧洲哥特式的,更有中日合璧式的,可谓中西并举,不伦不类。这些风格迥异的建筑分布于伪满皇宫东西两院。西院以中和门为界分为内廷和外廷,内廷的主要建筑有溥仪及其后妃的寝宫缉熙楼,以及四周的中西膳房、茶房、侍医室等群房。缉熙楼原来是吉黑盐务稽核处的办公楼,东厢房原为吉黑盐务稽核处稽核员的办公用房,西厢房原为吉黑盐务稽核处房屋,南廊房原为吉黑盐务稽核处的门房和稽核员办公室;外廷的主要建筑有溥仪处理政务的办公楼勤民楼,勤民楼原为吉黑榷运局办公楼。以及怀远楼、嘉乐殿、宫内府、西花园等。东院原是吉黑榷运局的盐仓,1938年建成同德殿,以此为中心,先后建起了东御花园、防空地下室、游泳池、建国神庙、书画楼等附属建筑。长春民间有一种说法,叫做“盐仓里的皇帝----闲(咸)龙一条”,说的就是“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关东军建起“满洲国”,设立长春为“首都”,利用清末盐仓做为伪满洲国执政溥仪的居所,直到日本投降。1945年8月12日,溥仪从伪满皇宫仓皇逃往通化大栗子只留下部分近卫军和禁卫军把守这座空荡荡的宫殿。随后这些士兵将伪宫财物洗劫一空后也都纷纷逃散。国民党接收长春后,在这里建起松北联中。长春解放后,这里先后由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技工学校、吉林省文化干校、吉林省政法干校、吉林省农业展览馆、公安总队干训班使用。1954年吉林省博物馆从吉林市迁入长春市入驻这里。1962年吉林省委办公厅批准成立伪满皇宫陈列馆,后因“文化大革命”而停止。1982年伪满皇宫陈列馆恢复建制。(以上据宋伟宏《百年沧桑话长春》)大院内有长春市蔬菜果品供应站、吉林省博物馆、吉林省自然博物馆、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春市七十中学、长春市南关区物资供应站、长春市回民小学校以及居民占用或使用。2000年伪满皇宫陈列馆改名为伪满皇宫博物院并逐步恢复伪满皇宫原貌。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溥仪研究》总第21期)

图文 ∣ 和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