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絲路環境」專項助力綠色「一帶一路」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記者王振紅 沈秋)9月27日,中國科學院第三季度例行新聞發佈會在北京召開。記者從會上獲悉,“泛第三極環境變化與綠色絲綢之路建設”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簡稱“絲路環境”專項)自2018年3月23日啟動實施以來,先後部署開展了青藏科考任務,積極對接國際組織和國際計劃,搭建專項成果出口的國際化平臺。

泛第三極是從第三極向西、向北擴展,涵蓋青藏高原、帕米爾、興都庫什、伊朗高原、高加索、喀爾巴阡等山脈的歐亞高地及其環境影響區,面積2000多萬平方公里,和30多億人的生存環境有關。泛第三極地區與“一帶一路”核心區高度重合。深入研究泛第三極地區環境變化規律、機制與未來變化趨勢,解決重點地區、重點國家和重點工程的資源環境問題,將為環境變化和人類活動最強烈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為打造綠色、健康、智力、和平的“一帶一路”提供決策支持。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長朱立平介紹,“絲路環境”專項確定了7大專題任務,包括:綠色絲綢之路建設的科學評估與決策支持方案、生態屏障動態監測與區域綠色發展方案、重點地區和重要工程的環境問題與災害風險防控、人類活動的環境影響與調控、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與適應策略、西風與季風相互作用和水資源變化、地質演化及環境資源效應;提出了3大聯合攻關任務,包括:綠色絲綢之路建設空間路線圖的綜合集成研究、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生態環境變化與調控對策、西風-季風作用與亞洲水塔變化及其廣域影響和綠色發展方案。

他說,2017年開始,中科院和西藏自治區以院地合作方式組織啟動第二次青藏科考,“絲路環境”專項專題部署青藏科考任務,取得多項階段性重大成果。經過系統整理和評審,首期科考成果體現為四項主要科學發現和科學對策,一是揭開喜馬拉雅造山帶差異隆升歷史,提出“走出西藏”和“高原樞紐”共存的生物演化模式;二是發現氣候變暖變溼引起亞洲水塔的加速液化和失衡,並伴生新災巨災頻發;三是發現青藏高原暖溼化伴生生態系統趨好和潛在風險增加;四是提出色林錯國家公園建設科學方案及第三極國家公園群建設建議。

朱立平說,通過在達沃斯“2018極地開放科學大會”上組織“從第三極到三極”論壇、在瑞典哥德堡舉行第八次TPE資深專家論壇等,形成了三極氣候與環境變化及其地球系統聯動過程研究的國際共識。在國際化平臺方面,“絲路環境”專項已與聯合國環境署就專項通過聯合國環境署平臺服務國際社會,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科技支撐等具體合作事宜達成共識,相關協議將於今年11月份簽署。

他表示,“絲路環境”專項依託前期基礎已在沿線國家搭建了多個研究平臺、野外臺站,也形成了成套的防沙治沙技術體系與模式,可以更好地發揮自身優勢,助力“一帶一路”沿線荒漠化防治。此外,與烏茲別克斯坦植物研究所共同啟動“中-烏全球蔥園(塔什干中心)”建設,目前全球蔥園(塔什干中心)已收集保育蔥屬植物100餘種,成為中亞地區蔥屬特別是野生蔥屬植物保護、研究、資源挖掘和科學傳播的重要基地,在中亞和高加索地區產生積極的示範效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