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貧窮思維」(二)

中國社會學鼻祖費孝通先生曾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文化需要多元化,國家同樣如此,上一篇我們講到蘇格蘭的貧窮和封閉是緊密聯繫起來的,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蘇格蘭為了走向開放都做了哪裡努力。

蘇格蘭的奮起直追

蘇格蘭的精英階層面對這樣的局面,能不著急嗎?但是著急又能有什麼辦法呢?

通常一個弱國面對身邊崛起了一個強國的時候,都會採取的一個辦法:你有什麼我也有,我跟著你學唄!超英趕美嘛。

就在鬧饑荒的1695年,蘇格蘭的議員齊聚愛丁堡開會。愛丁堡是蘇格蘭當時的首都,這麼多人齊聚一堂,可見是不改革不行了。這次會上大家就開始思考到底怎麼“超英趕美”,怎樣才能迅速地把差距減小。

這群人裡有個叫帕特森的議員,在英格蘭見過世面。他就對大家說:“你看,英格蘭之所以這幾年跑得比咱們快,主要原因其實就一個:他們有一個東印度公司。東印度公司因為有貿易特許權,可以在全球經營英格蘭的貿易。

但是大家別急,如果我們想要撐起這樣一個東印度公司來,必須先得有一家銀行,為東印度公司提供一些本金和一些貸款。有金融機構作支撐,咱們的東印度公司也就做起來了。英國現在如此土豪,不就是因為這樣嗎?”

一來二去帕特森還真把所有人都說服了。大夥下定決心,就算勒緊褲腰帶也要把這個特許公司做起來。於是大家開始湊份子。

英格蘭銀行當時是60萬英鎊的銀行儲備金;蘇格蘭這邊湊來湊去、湊來湊去,大概湊出了有10萬英鎊左右。也還不錯!算是一個低配版的英格蘭銀行。公司也有了名字:達裡恩公司。

接下來,蘇格蘭人開始琢磨,其實大家也沒見過英格蘭的東印度公司是怎麼搞的。大家商量來商量去,就你帕特森來辦吧。帕特森也當仁不讓,親自操刀,運營這家達裡恩公司。

想把這家公司運營好,還必須得有貿易特許權。很多生意只有達裡恩公司能做。蘇格蘭政府也表態:沒問題,你放手去搞!

擺脫「貧窮思維」(二)

帕特森挑來挑去,挑中了巴拿馬一帶,覺得在巴拿馬可以建一個殖民地,慢慢經營起來。巴拿馬是連接南、北美洲的樞紐,這個地方建立起來之後,可以從事美洲和蘇格蘭之間的貿易。

帕特森就這樣愉快地說服了所有人,達裡恩公司迅速剪綵開張。

折戟沉沙達裡恩

雖然揹負著祖國和人民的期待,但是達裡恩公司運營沒多久就出現了大問題。帕特森的資金越來越週轉不過來。而且他發現,雖然東印度公司的資金是從英格蘭銀行來的,但是更大一部分資金是從全世界各地募集來的,德國有一部分、荷蘭也有一部分。

帕特森無奈之下,就派人去和德國和荷蘭的銀行談判,想擴大股本。但是英格蘭早就在遠處看著了:呦,窮親戚現在想發財,我能看著他發財嗎?英格蘭早就趕在達裡恩公司派出代表出發前,就和德國、和荷蘭打過招呼了。如果蘇格蘭人來借錢,堅決不能借給他們!

達裡恩公司的代表最後灰溜溜地回來了,德國和荷蘭不借錢,英格蘭人王八蛋!

其實我們換個角度想,如果你是德國和荷蘭的銀行家,會借給他們錢嗎?且不說荷蘭跟英國當時有一個特殊關係:英格蘭國王威廉和瑪麗是荷蘭人,犯不上為蘇格蘭得罪英格蘭。

我們單純從經濟的角度看:東印度公司經營多年,讓德國和荷蘭的股東大賺特賺,預期收益也很穩定。蘇格蘭本來就窮,又沒有運營資本的經驗,誰知道能不能做起來?資本家的錢也不是大風颳來的。

可是蘇格蘭人一直就有這麼個特點:你要是想跟我對著幹,那咱們就對著幹!達裡恩公司發動所有的員工,遊說各大議員,號召大家有錢的捧錢場,有人的捧人場,一定再湊一筆錢,讓公司度過難關。

還真有效,蘇格蘭的地主和商人紛紛掏出錢包來,購買達裡恩公司的股票。有很多貴族手裡沒那麼多現金,把自己的房產都抵押了。

最後甚至發展到這樣的程度:貴族們爭相攀比,你捐了五百,我就得捐六百;你捐六百,我就捐七百。捐得少都不好意思,將來在貴族圈裡都沒法混。

事態發展到這個地步,達裡恩已經不是一家公司了,它代表蘇格蘭民族的士氣、國際觀瞻,甚至國運了。大家勒緊褲腰帶支持達裡恩公司,一定要把這事幹成。就這樣,蘇格蘭人把自己所有的錢不惜血本全部押上。皇國興廢,在此一戰了。

結果呢?

公司派出去的第一撥船在海上就不很順利,沿途的各個港口都是英國人的,他們就是不讓上岸。船員在路上又有一些不適應,糧食也帶少了,很多人餓死在海上。船長和船員實在堅持不下去了,只好在彈盡糧絕之後灰溜溜地回國。

好在蘇格蘭民族士氣在,一次不成再搞一次!所謂事不過三,三次總可以了吧?結果達裡恩公司又組織了兩次船隊,還是不成。到最後一次已經慘到什麼程度?

達裡恩公司一共派出去四條船,帶著1200多個移民,其中兩艘在路上就被風暴給擊沉了,另外兩艘被西班牙艦隊給捕獲了。(也有人說,不是西班牙艦隊捕獲的,這就是英格蘭艦隊捕獲的)不管怎樣,參與移民的1200多人基本上沒有幾個人回來,都死在路上了。

擺脫「貧窮思維」(二)

這時候蘇格蘭貴族可就慘了。那些貴族把自己的房產都抵押了,也跟著達裡恩公司一起破產了。本來指望公司能讓國家變得更加強大,最後卻搞了一個血本無歸。第一套方案等於就失敗了。

其實改革開放到今天,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明白,超英趕美不能靠你有什麼我也有這種方式。20世紀的時候,那麼多後發國家,印度、中國、印度尼西亞,就是用這種方式想要趕超發達國家,你有汽車,我也造汽車;你有工廠,我也開工廠。

但實際上都是低配版的。就像俄羅斯的拉達,印度的塔塔汽車,都是低配版的工業產品。不僅沒能實現趕超,還築起了一道高牆把自己封死在裡面了。這套方案在後發國家是根本就不可能成功的。

從對峙到底到全盤投靠

第一套方案不行,就只能改弦更張。直接跟你比實力比不過,那就跟你耍賴唄。我鬥不過你,我還打不過你嗎?達裡恩公司失敗之後,蘇格蘭就開始做出一些超越了底線的這種事情來。

比如說,1705年,有一艘英國商船在正常地從事貿易,蘇格蘭官方竟然出面,把這個商船扣押了。接下來就演繹了一出“湄公河事件”。

蘇格蘭官方先是把船員都抓住,各種刑訊逼供,逼著他們承認自己是海盜。可人家是正經商船,合規合法,肯定抵死不承認。但蘇格蘭官方不管你承認不承認,把這些船員全部押送到了愛丁堡,等候處決。

這個時候英格蘭政府才發現,這已經是個國際事件了,必須政府出面求情。沒想到正中下懷。蘇格蘭官方想的就是,你不求情還罷,如果你政府出面求情,我就演給你看。最後蘇格蘭官方選擇了一個公開場合,把船長帶船員都給絞死了。

最可恨的是,很多在蘇格蘭旅行、出差的英格蘭人發現,把船員絞死之後,蘇格蘭舉國狂歡。這個時候,對抗英格蘭已經變成了一個民族行為了。

這可把英格蘭人給氣壞了,這麼做實在是沒有底線!

英格蘭立即做出反應,出臺了一個《排外法案》,規定:所有在英格蘭的蘇格蘭人,他們的財產子女不能繼承。本人死了之後,英格蘭政府就沒收財產。

這就是明搶!

可想而知,雙方這麼對峙,誰損失更大?英格蘭有非常強大的海軍,可以保護商船,不會再發生類似船員被錯殺的事件了。如果英格蘭人把所有在英格蘭的蘇格蘭人財產全部沒收,蘇格蘭人損失可就大了。

擺脫「貧窮思維」(二)

就是這樣,英格蘭人還不肯罷休,很快又追加了一條貿易禁運條例。蘇格蘭的經濟本來就已經瀕臨崩潰,全靠出口支撐。如果貿易再被禁運,蘇格蘭就更是雪上加霜,變得一窮二白,把路給走到盡頭了。

通常來講,歷史走到了這個地步,只能出現一個結果:就是全盤投靠!如果不能死扛到底,就只能全盤投靠,接受招安。蘇東劇變之後的東歐和蘇聯就是這樣,冷戰之後迅速全盤西化,休克療法!

英格蘭也很明白,蘇格蘭堅持不了多久了,現在拉攏是最佳時機,大棒加胡蘿蔔。蘇格蘭在歷史上一直是寡頭政治,雖然沒有強悍的君主,但是貴族很強大。這些蘇格蘭的貴族現在全都破產了,債主都追上門了。

而且蘇格蘭的貴族跟英格蘭貴族關係一直都很好。因為他們見過世面,知道英格蘭富裕。而且在文化上英格蘭也比較先進,蘇格蘭貴族很喜歡英格蘭的文化,對英格蘭是有比較好的看法的。只要能搞定貴族,招安蘇格蘭不成問題。

這還得說到一個背景。英國當時正面對一個非常強大的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的法國。法國在全世界和英國爭奪殖民地,此刻正在打得如火如荼之時。英格蘭根本顧不上這後院窮親戚踢門,他們只盼著儘可能地把這窮親戚安撫住。

更何況蘇格蘭人當時手裡還有一張牌:斯圖亞特王朝的國王。如果真把他們逼急了,蘇格蘭很有可能傾舉國之力,幫著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蘇格蘭分高地和低地,比較富裕的地方都是在南部低地地區,愛丁堡和格拉斯哥這一帶。北邊的所謂高地地區,其實原住民還是野蠻人,喜歡到處打砸搶,還非常有戰鬥力,有點像《魔獸世界》裡邊的獸族部隊。

如果蘇格蘭貴族決心死扛到底,一定會發動高地原住民南下劫掠,到時候誰贏誰輸還不一定呢!

就像在抗戰的時候。雖然蔣介石和川軍一直都不合,看不起川軍。而且川軍剛到淞滬、太原前線的時候,軍紀也不怎麼好,看見軍火庫就進去拿軍火,把閻錫山也惹怒了,把他們從山東趕到了山西,又從山西趕到了江蘇。

可真要是到了日本人已經打到臺兒莊的時候,所有的人,不論是誰,都得用上。川軍加入臺兒莊戰役之後,一連打了好幾個非常漂亮的反擊戰。

英格蘭民族是非常精於計算,當他們認真盤算過之後,就在《排外法案》後面追加了一條:如果蘇格蘭願意,我們歡迎你們加入隊伍。

這個時候威廉和瑪麗夫婦已經去世了,光榮革命第一代領導集體退出歷史舞臺。此時統治英格蘭的人是安妮女王,屬於第二代領導集體,安妮和一會認真商量之後決定:還是把蘇格蘭合併進英格蘭算了。

很快,英格蘭就準備出一筆“合併基金”。所謂合併基金,其實就是賄選基金嘛。行賄蘇格蘭貴族,搞一次公投。其實也不是全民公投,就是議會里大家投票決定是不是要兩國合併。

你看你們貴族不是都破產了嗎?在你們最需要還錢的時候,我們不計前嫌,對你們伸出援手,你們就從了吧!

蘇格蘭貴族確實也是被逼債逼得緊了,確實也覺得拿錢辦事也未嘗不是一個選擇。而且這個時候,大家情緒也冷靜下來了。認真思考之後,有一些明白人反應過來了,其實加入英格蘭至少有這麼幾個好處:

第一,之所以達裡恩公司沒搞成,不就是因為英國人總是從中作梗嗎?現在不用成立達裡恩公司了,把錢全都放在東印度公司就好了,一樣能大賺特賺。

第二,由於兩國不再對抗,貿易禁運也就停了。英格蘭人可以繼續和英格蘭人做進出口貿易,可以緩解我們的經濟。很多蘇格蘭貴族就是以這個理由說服大家接受合併。

第三,英格蘭確實準備了一大筆錢給英格蘭人,拎著這錢挨個地往議員門口送。送完之後還跟議員邊說邊畫餅,展望美好的未來,兩國合併之後變成了一家人,大家可以一起做很多事情。既然兩國合併對經濟好、對貿易好,還可以緩解每個人的經濟狀況,先把這事扛過去,明天的事明天再說吧!

擺脫「貧窮思維」(二)

就這樣,蘇格蘭議會準備對《合併法案》進行投票,如果通過,蘇格蘭從此不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

其實英格蘭當時開出的條件非常苛刻,普通老百姓是不能接受的。比如,法案規定,蘇格蘭在下議院只有45個席位,上議院只有16個席位,只有英格蘭的十分之一。而且合併之後,蘇格蘭的政府機構,除了法院之外全部得解散。

這是為什麼,直到現在還還有人說,這就是一個賣國條約,遠勝過之袁世凱的《二十一條》。

今天蘇格蘭人為什麼總是要獨立,就是因為當年的合併是沒有民意基礎的,是一群貴族為了解決債務危機,昧著良心答應的。當時很多普通老百姓為了達裡恩公司也背上了一大筆債,但是他們一點好處都沒得著。

後來我們看很多人回憶法案通過之後愛丁堡的民情,真是群情激奮。

大作家《魯濱遜漂流記》的作者笛福當時就在愛丁堡,他是女王派去的一個特派員,其實有點相當於探子的角色,看看輿情狀況。

笛福就給女王寫信說,愛丁堡現在群情激憤,市民在街頭上吶喊,說所有去英格蘭談判的蘇格蘭代表全都是賣國賊,有本事你們別回來,只要回來我一定打死你們!笛福就勸安妮女王,一定要轉告這些蘇格蘭代表,他們回國的時候一定要多帶幾個保鏢,否則性命堪憂。

接下來的一幕跟五四運動一模一樣。議員正在一個一個地按順序投票,支持還是反對,市民已經衝到市長家裡了,把愛丁堡市長的家裡一頓打砸搶。議會不得不暫時休會,緊急處理。議長緊急派出一支軍隊,宣佈愛丁堡市內戒嚴。

還不止如此,全國上下各大城市都在起義,格拉斯哥市長髮現已經彈壓不住民意了,一溜煙跑到了愛丁堡,覺得在愛丁堡至少人身安全能得到保障。

這些議員在軍隊保護下,最終以32票的多數把《合併法案》給通過了,從此之後兩國變成了一個國家,蘇格蘭議會、政府就地解散。

法案通過之後,這些議員還是特別怕,當場原地解散,各自悄悄地選擇自己的道路回家。有個貴族在回家路上還被人截住了,在被一通痛罵之後,第二天中風死了。

佛洛依德曾說,受虐狂是這樣形成的:假如人處於一種不能克服的痛苦之中,就會愛上這種痛苦,把它看成幸福。當蘇格蘭抗爭無效,就索性加入到英格蘭,演了一場和“五四運動”雷同的大戲。

下一篇我們將一起看看當王子和公主最終幸福牽手,又將迎來什麼樣的婚後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