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裡上百件翡翠沒有冰種,這是爲什麼呢?

與小太陽的記憶碎片


國人長久以來喜歡朦朧美,美女脫光了倒不如穿一層紗衣。

好的和田玉就似透非透(脂粉好),翡翠對於和田玉來講要年輕的很多(和田玉曆史傳承更久),因此在審美上也會有影響。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審美取向,幾十年前喜歡喇叭褲、三接頭皮鞋,則不符合現在的審美標準。

因此,清代的翡翠並非開採技術不過關(開採不出種水更好的料子),而是文化審美取向使然,古人比我們想象中的要聰明很多!


小火文玩收藏



我想只能用回憶來告訴為什麼沒有冰種翡翠。

2008年 第一次走入翡翠圈子,父輩帶著我遊走各個市場。

那年是18歲,琳琅滿目的翡翠在我眼前嘩啦啦的閃過,因為這正是我在市場遊走的經驗。

父輩曾說,以前A貨翡翠很少人要,因為當時有了人工處理過的B貨翡翠色澤更豔綠,更誘人,而且在08年的時候很少人買翡翠會去第三方鑑定機構辨別真偽,買了假的只能認倒楣。所以翡翠A貨一直處於一個相對低需求的狀態,過了些年翡翠猛然漲價,同時B貨翡翠大多人都開始普及了,對人體有害,而且沒有價值。漸漸開始翡翠的熱潮開始來了,從一開始冰種翡翠皆是沒有人要的,幾千塊錢可以買到高冰 甚至玻璃種。08年當時已經翡翠價值忘上爬坡了,我說的是更早的一些年,當然這也是父輩告訴我的。昔日以顏色為主的翡翠,自然群眾難以接受冰種的到來,隨著時間推演。冰種翡翠原料開採多了,而且又開始同時被炒熱,冰種才開始著一路走高。最後今天才讓大家有機會了解到翡翠 有冰種。 冰種是近代的開採為多,認可度也是近代才形成。

希望對大家有幫助。有想了解翡翠的可以私信我!


平洲翡翠手鐲


為什麼故宮中的翡翠水頭都這麼差?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關於珠寶、玉石、文物、藝術品鑑定知識及相關信息,請及時關注“老孫鑑寶”,分享讓藝術更加美好。

有一種意見認為翡翠的名字與和田玉有關係,因為我國曆代把新疆產的綠色軟玉稱為翠玉,當產自緬甸的翡翠在明末清初時少量進入中國、清中期大量輸入時。人們為了將它與和田翠玉相區別,稱為“非翠”,又因翡翠顏色豔麗多彩,“非”似有貶義,慢慢的“非翠”訛傳為“翡翠”。

翡翠傳入中國,自然是皇室貴族先享用,能行“量中華之物力,結萬國之歡心”之事的清宮,自然在享受上不會吝嗇,所以錢不是問題,只要喜歡,什麼樣的好料子都不在乎,但卻偏偏喜歡了在當前我們看來並不優質的白底青翡翠,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五千年的玉文化,根深蒂固植入人心,雖然出現了其他的替代礦物種類,但人們在喜好上還是沒有完全擺脫和田玉的影響,這點從“非翠”的名字上就可以看出。翡翠傳入後,清代人還是更喜歡玉那種醇厚內斂的感覺,甚至依然尚白。白底青白色的底子,剛好能滿足這樣的需求,所以清代就湧現出大量的白底青翡翠,

其次每段歷史時期,都有自己的精神面貌,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審美風格。清中期的中國已經屬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飽受外國殖民者的欺辱,國內民不聊生,餓殍遍地,戰亂紛飛,整個社會渾濁不堪,處於壓抑的狀態。這種社會面貌也直接對藝術創造風格甚至藝術原材料產生影響,翡翠造型多是生活用具和太平有象、福祿壽喜等昭示平安吉祥的題材,選料時並不是選水頭一流的祖母綠翡翠,而是選了渾濁不清的白底青,也許備受壓抑的心接受不了那種清澈見底的感覺,反倒是看不清,說不透,才更契合缺乏安全感的心靈。綠色是希望的象徵,雖然當時的社會各層掙扎求生,但仍然期待有人能改變民族現狀,對國家和生活還抱有希望,白色基底上白色,愈顯翠綠。

清代翡翠蓋碗

清代翡翠太平有象掛件

也有人說清宮之所以選白底青翡翠而沒有選透明度更好的料子,是因為當時玉石開採技術相對落後,採不到好的料子,老孫並不認同這種觀點。新疆和田玉籽料與翡翠原石的形成遵循相同原理,都是成礦在自然作用力下分裂破碎滾入河流,經沙石水流沖刷而形成。縱觀歷史來看,和田玉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有非常優質的羊脂白玉在使用,已經經億萬年歲月洗禮的翡翠也絕不會在清代時還只能開採差的料子,當時的河道里更應該能出很多好的料子。如果當時清宮喜歡的是種水好的料子,能賣更多的錢,都是原石,採玉工和賣玉人又怎麼會放著好的不採,只做差的。

還有人認為清代的翡翠都是大件,水頭好的料子往往多是小料,不適合用做大件,只能用塊頭大,種水差的白底青加工。這種說法也不盡然,故宮中就不乏髮簪、領管、吊墜等白底青翡翠得小物件。

清代翡翠吊墜

清代翡翠領管

現代翡翠吊墜

現代翡翠吊墜

從物理性質也能推測出問題所在,翡翠不同於和田玉,翡翠的摩式硬度為6.5-7,和田玉的摩式硬度為6-6.5,硬度比和田玉要高。和田玉向來以油性著稱,低速拋光更能彰顯它的這一特點;但翡翠卻以水頭為人稱道,高速拋光才能盡現它的魅力,原先適用於和田玉的拋光工具並不能給翡翠拋出高光;再加上翡翠結構不同於和田玉,放大觀察,和田玉肉表面是光滑的,而翡翠表面猶如橘皮一般,坑坑窪窪,不容易拋光,即便是水頭好的翡翠料子,沒有高速旋轉的工具,也拋不出很強的光澤,低速拋光反倒進一步影響了它的透明度。

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就選擇了水頭不好,但能以色取勝的白底青翡翠料子。這也是為什麼現在故宮大量翡翠水頭不好的原因。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關於珠寶、玉石、文物、藝術品鑑定知識及相關信息,請及時關注“老孫鑑寶”,分享讓藝術更加美好。


老孫鑑寶


說到翡翠,我們總能想到綠色,這是生命的象徵,和平的代表,活力的表現,青春的體現,所以綠色成為翡翠的至高。

一 故宮翡翠藏品源自清朝,雍正時期翡翠器件極少,乾隆時期器件漸增,晚清慈禧掌權時期的翡翠藏品器物最多,眾所周知,慈禧是翡翠的愛好者,至今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店之寶就是慈禧太后最喜愛的翡翠白菜。

二 晚清慈禧掌權時期所制翡翠器物多為扁方、簪、環、鐲等花素首飾,這樣的首飾是以顏色為基準的,讓人一眼就能看見色。每個時代的審美是不一樣的,清代對翡翠的審美,是從和田玉審美脫胎而來,注重顏色,看輕種水,對透感的玉器視為輕浮,所以清代的翡翠都給人一種厚重感。


三 從清宮翡翠器翠的質地等級看,大部分均為老坑種翠料,而通身滿綠的“純翠”甚少,尤其水頭足、玻璃地、豔綠欲滴的高翠更是難得一見,只有從小件的配飾中偶可找到。清代,翡翠拋光工藝落後,只能粗拋光,沒有現代的這種精細的拋光。即便種水好的翡翠,也由於拋光較粗,而呈現蠟狀油脂光澤,而不是玻璃光澤,自然也沒有冰種的種水錶現。

四 古代翡翠資源可謂相當豐富,可是極品的原石還埋藏在地下,只是限於當時的開採工藝,沒有大型的機械,單憑人力開採,種種條件的限制,以至於埋藏在深處的原石沒有被髮掘。所以在場口發掘的時候沒有大量開場,再加上對色的選擇上大於種水,所以導致宮廷用的翡翠都是以顏色為主的翡翠。

近幾年來,隨著人們對翡翠欣賞品味的提高,冰種翡翠漸漸成為人們的一種時尚追求。


GIC珠寶鑑定師媛媛


主要是審美及拋光技術原因

冰種、玻璃種翡翠是近二十多年才被廣泛接受的,年長點的玉雕師說起他們年輕時候,冰種的根本沒有人肯去雕刻!當時拋光工具的轉速不夠,拋光度有限,水頭好的冰種、玻璃種無法表現出其光彩,所以只能重色!

在那個年代,玉石在人們的認知中除了溫潤之外,也不太會和“透明”聯繫起來,那時候的玉基本都是和田玉,相比較而言質地還是比較“實在”的,跟通透掛鉤的一般是琉璃等東西,

琉璃很是通透

冰種、玻璃種的翡翠光從視覺上來說很像玻璃,而沒有傳統玉石的那種“厚重”,所以很可能那個年代的人們更傾向於喜歡糯種之類的翡翠,糯種翡翠更接近和田玉的感覺,而翡翠的豔綠又是和田玉中沒有的!

關注執玉手 ,我們一起擁抱價值閱讀!


執玉手


去國外博物館看看,再去臺北故宮看看,雖說也冰種不多大多都是糯到冰,但是絕對有冰種的。實際留在故宮的都是被國外侵略者帶走了一大批,然後又被蔣介石搬走了一大批。留下的說實話都是品質一般的。


煒哥仔1


所謂翡翠,普通的貨色就是石頭,一點價值都沒有,緬甸漫山遍野都是,不要隨便買,還不如拿錢打水漂過癮,有病啊!頂級的還可以玩下,但是不管任何級別的翡翠都比不上隨便的一顆寶石!注意翡翠不是寶石!


我弱水三千


  • 點擊右上方關注,發現珠寶玉石圈子裡更多好玩有趣的故事!



前言:

不過按字面理解,問題本身是存在歧義的——故宮收藏的翡翠玉雕中有為數不少的冰種作品,譬如慈禧太后生前最中意的一件翡翠玉雕“一露甘甜”,其材質就是冰種帶彩的翡翠。即使如此,問題本身也是成立的,雖然顏色和種水是評判翡翠品質的兩個不同維度,但是考慮到如今商業上約定俗成的叫法,“冰種”就是特指無色的翡翠品種。

因此,提出這個問題的老鐵,我懂你,你的問題本質就是:在翡翠層面上,為什麼故宮裡盡是“好色之徒”?

慈禧生前最喜愛的一件冰種帶翠玉雕“一露甘甜”

慈禧生前最喜愛的一件冰種帶翠玉雕“一露甘甜”


現在我們不妨從歷史的維度去剖析這個耐人尋味的問題。

翡翠作為中國玉器的後起之秀,雖然迄今為止業界對翡翠發現於何時依然是各執一詞,並沒有一個確切的說法,不過在綜合各個觀點的陳述中我們可以得出的結論是:翡翠最遲在明代,已經被我國人民發現並應用。而在此之前的數千年間,我國的玉文化所推崇的是是以和田玉為首的白玉。

按理而言,這種時代背景下,在外觀形態上,與和田玉更相近的無色冰種翡翠,應該更容易融入當時的主流玉文化。可是事與願違,當時國人心中唯和田玉獨尊,對其他玉材幾乎不屑一顧,這是數千年來在人們心中所形成的根深蒂固的用玉觀——玉的首要特性是“溫潤而澤”,要內斂、含蓄、欲看不透。如此一來,翡翠便顯得格格不入,即使是無色的冰種翡翠在當時人們眼中也是過於扎眼爆亮,缺乏和田玉那種潤澤的玉性。

和田玉籽料

冰種翡翠原石


目前公認最早將翡翠作為玉石記錄在案的古代文獻《徐霞客遊記》,其作者描述自己在雲南首次見到翡翠的情景是,也是將翡翠稱作“翠生石”,可見在他心目中,翡翠要低和田玉一等,故不稱玉而稱石。可見,翡翠傳入中國之初,人們並不“以玉視之”,翡翠的身價還很低,流傳的範圍也僅在雲南一帶,一直到乾隆晚期,翡翠才開始被廣泛認可並被市場接納。

翡翠在坊間的傳播之路尚且諸多不順,要想俘獲從來就不缺奇珍異玩的皇室內廷,步入如今人們口中的故宮更是歷盡坎坷。

翻閱清廷內務府造辦處檔案、貢案等文獻,可以明確的一點事,翡翠在清代初期便已經進入故宮了。同樣地,翡翠傳入故宮初時並不受人們待見,即使是歷史上有名的“玉痴”乾隆皇帝對翡翠都並沒有太大的興趣。

根據《貢案》記錄,乾隆四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時任雲貴總督向朝廷進呈年貢,年貢屬於一年一度的大貢,各地官員自然使出渾身解數蒐羅珍品,身為雲貴總督貢品中自然少不了滇玉製品(也就是翡翠),但這次他是熱臉貼上了冷屁股,所進貢的14件翡翠,悉數被乾隆拒收駁回。

直到光緒初年,在故宮裡,翡翠的地位依然不算顯赫。據記載,光緒元年,時任緬甸國王為祝賀光緒帝即位登基,派遣了一支滿載緬甸高貴特產和精緻工藝品的象隊。雖然緬甸作為翡翠的原產地,但是這次龐大的貢品隊伍中只包含了3件翡翠製品,並不是緬甸國王小氣,而是他也深知清朝天子並不稀罕翡翠。

受漢族玉文化的影響,滿清皇室排斥翡翠實不足為怪,到了晚清,這種局面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兩大因素促使了這種轉變的發生——一個是國家背景,一個是個人意志。

大清王朝晚期,朝政大權落入慈禧太后手中,此時已呈衰微態勢,江山不穩,局勢動盪,可謂是內憂外患,導致新疆通往內地的玉石之路不再像以往一樣暢通無阻,市場上的和田玉再也難以滿足朝廷和民間的需求,而其他傳統玉石如岫玉、獨山玉等又品位不高,這樣一來,翡翠便迎來了轉機。翡翠經雲南進入我國內陸各大城市,開始佔領和田玉在玉石市場上原有的份額,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最終取代了和田玉成為玉石市場的領頭羊。

慈禧太后生性張揚,喜歡珠光寶氣,對於玉石而言,翡翠逼人的光彩較之和田玉的內斂蘊藉更對慈禧的胃口。尤其是翡翠中的“翠玉”更是讓慈禧太后如痴如醉,不能自已,因此當時故宮內廷裡稱翡翠為“綠玉”。慈禧太后時常向各海關、織造等衙門索貢“綠玉”首飾。從現存的清宮檔案到遺留下來的實物,均可證明慈禧太后是何等珍愛翡翠,她的簪、墜、戒、鐲都是用翡翠上品所製作的,直到死後還殉葬了大量翡翠,如著名的翡翠西瓜、翡翠甜瓜、翡翠白菜等,均為俏色翠雕,價值連城。

至此,我們就不難看出故宮現存的上百件翡翠珍藏中,絕大部分實則源自慈禧生前依照個人喜好蒐羅而來或打造而成的,當中難覓無色冰種翡翠的身影,盡是“好色之徒”,很大程度上也是慈禧痴迷“綠玉”所致。

故宮收藏的翡翠玉雕“春曉新生”

故宮收藏的翡翠玉雕“福地福人居”

故宮收藏的翡翠玉雕“日日茂盛”



翡翠噠人


為啥故宮裡上百件翡翠沒有冰種?我覺得這個和古時候的人的審美有關係,每個朝代的審美不一樣,就像唐朝以胖為美是一個道理,所以我認為吧,在古時候可能人們更喜歡顏色,而不是留意種水這玩意兒,你要想,古時候的人們都喜歡顏色各種鮮豔,皇家就是以黃色為尊貴,因此,對於顏色,古代人是比較講究的,所以呢,翡翠的顏色自然就是很重要的了。

還有一點就是古時候對於這種種地並沒有什麼概念,況且加上當時開採技術肯定是沒現在好的,所以一些極品翡翠那時候還是沒辦法被髮掘的,那麼翡翠的顏色就是成為最被關注的了。說到翡翠,大家平常買的話千萬不要單單隻看顏色,今時不比往日,現在的翡翠要綜合各種角度去看了,要買翡翠最好去三大翡翠之首的兒孫福翡翠買,質量很好,天然a貨,而且都是上乘的翡翠。

所以這也就解釋得通為啥以前所流傳下來的老翡翠沒有什麼冰種了。不像之後冰種等上好翡翠被開採出來,才備受人們關注。加之,加之科技的發達,翡翠的價值不斷的被更深入的發現,所以才發現了水頭的重要性和價值。


愛上木頭的人


幾百年的歷史沉定!老的翡翠都有一種老包江!外表也有輕度氧化。當時用手工加工轉速慢,所也在好的底也加工不出現在工藝的亮度來。所也要分變老翡翠,有一定的難度!如果沒有標本。現代工匠大師也很難變真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