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偉大-大自然賦予動物的本能!

蘊藏在生命基因中最深處的力量就是母愛。母愛是世上最無私的情感,並不是人類的專利,從低等動物到高等動物,都有母親為後代盡職盡責地付出,我們人類作為有思想有靈魂的高等動物,會用感恩和孝順回報父母親。

母親的偉大-大自然賦予動物的本能!

確切地說,是人類本性中的動物本能,愛護自己的小崽子,那是豬狗都會的,也是與生俱來的,並不是人類作為“人”的本質屬性。真正的是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成之為人的人性,恰恰是要在有效地遏制這種低等級的動物本能的基礎之上才可能發展起來的。

文明本身,就是對人類獸性本能的壓抑,和在此基礎之上的人性部分的發展過程。文明的等級,與人性的發展程度成正比,當然更直接更確切的指標,是對人類獸性本能的遏制程度。愛孩子也是動物的本能之一,並非一定只愛自己的孩子的。幼崽激發的情緒反應是相通的,這本身就是大自然用來誘使父母付出巨大代價撫養幼崽的策略。作為動物界進化的產物,人類這樣的獸性本能也是與生俱來,而且和我們的動物祖先幾乎沒有差別。人類對寵物的愛,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寵物的呆萌模擬了幼兒,成年後越是呆萌的寵物,往往越是容易獲得人類的更多寵愛。而動物幼崽的可愛本身也是跨越種屬界限的,正常的人類都會對其他物種的幼崽產生同樣的情緒反應。但是為什麼人類可以一方面對其他動物的幼崽寵愛有加,另一方面卻會對於自己的同類的別人的幼崽懷有敵意?而且越是關係密切,這種敵意反而更深?在所有的人類文化中,後母都是巫婆一樣的反派角色,這絕不是偶然的。這就源於愛的本質。愛根本就不是某些人宣揚的那樣,是無私的。恰恰相反,愛這種情感,從其自然屬性上講,本身就是大自然賦予動物賴以繁衍的情緒反應,從功能上講,就是為了有利於動物基因的傳遞。自然界最鮮明的可以識讀的愛,就是父母對幼崽的愛,而這種愛恰恰是最為自私的。它完全是圍繞著如何確保自己的基因利益最大化。如果其他的幼崽有利於自己的基因傳遞,那麼就會得到適度的關愛,所以親屬的幼崽一般會優先得到關愛,甚至只要不減少自己的幼崽也就是自己的基因利益,這種泛化的情緒反應都可以激發,於是表現為對於完全無關的幼崽的喜愛,一般而言,這種幼崽只要不是天敵或者食物就足以引發。但是,當其他幼崽與自己的幼崽具有競爭關係時,激發的就不是喜愛而是發自本能的生理的厭惡。這和動物對於同類的成體動物的反應是完全一樣的,要麼是性伴侶,要麼是夥伴,要麼是競爭對手,而對於競爭對手,動物的本能反應都是置之死地而後快。所以食草動物的競爭極為慘烈,一般都是以失敗者徹底喪失競爭能力甚至最終死亡而告結束,因為食草動物沒有食肉動物的遏制機制。而食肉動物的競爭極為剋制,只要分出勝敗就點到為止,這並非食肉動物不兇殘,而是恰恰相反,因為競爭的雙方都過於兇殘,彼此互有致命的殺傷能力,如果也像食草動物那樣非要爭個你死我活的話,那麼只能是兩敗俱傷,失敗者必然是直接死亡,但是勝利者也必然因為失去捕食能力而活活餓死或被其他食肉動物吃掉。這樣的野蠻獸性深深地根植於每一個動物的基因中,當然也深深地植根於每一個生物的人的基因中。作為一種靈長目的大型食肉動物,人生來都是魔鬼,而絕不是天使。當然另一方面,人不同於動物之處,也恰恰在於除了獸性以外人類所獨有的人性,人生來是魔鬼,但是有著可以變成天使的潛能,或者說人本來應該是天使,只是被生做了魔鬼。理想的情況下,醜小鴨應該成長為白天鵝的。但是如果條件不適合,醜小鴨就永遠只能是醜小鴨,而不能自動地變成白天鵝。是社會形態決定了人成長為真正的人,還是僅僅具備人形的大型靈長目食肉動物。成長為動物是不需要任何條件的,也就是說在自然的條件下,人類必然地自動成長為一隻動物,而不可能成為“人”。只有人類離自然的動物叢林越遠,獸性遏制的越徹底,人性才可能發展地越充分。但是很顯然,侈談所謂“愛”是沒用的,也根本就不存在那種無私的“愛”。基督教和佛教都是大談人類之愛的頂級洗腦師,但是在憲政制度之前,純正的基督教和佛教造就的是怎樣的人類社會?中國的儒家本質上也一樣,所謂的仁愛也是從父母之愛一點點的推廣開來的,雖然不像基督教、佛教那樣尋求終極解決,但是據儒家自己認為這是符合人性的發展過程的,而基督教佛教那樣的反而是強人所難。但是結果是一樣的,中國的儒家又搞出什麼好結果嗎?在現代文明面前,幾千年的傳統文化無論是從知識、財富還是道德各方面都完敗,原因很簡單,現代社會有效地遏制了人類的獸性,從而開闢了人性的發展道路,結果就是人性發展到基督教、佛教和儒家社會根本不能企及的高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