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被美國打過的國家生活比以前好,你們覺得這句話對嗎?

冷戰風雲啟示錄


這個問題可以這麼理解,生活的好與壞也與外部環境有關。

經過戰爭的洗禮,人們會認識到,只有自強才可以贏得尊重,那麼自強需要全民一心,努力奮鬥,在這種氣氛下,社會自然發展比較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也比較快。所以生活比以前會更好。

剛好近年發動戰爭的基本都是美國,所以讓人覺得美國打過的國家生活都變好了。其實是發生外戰的國家,意識到自強的重要性,才使得國家發展更快。

看看非洲大陸,上百年沒有外敵入侵了。但是內部戰爭不斷,導致越來越落後。

我們經常也受愛國主義教育,中國要自強,如果沒有清末外敵入侵,我們現在還是封建社會,還是交通靠走,通訊靠吼的時代!


磐獅


伊拉克、利比亞、科索沃、阿富汗人民集體表示:

“是的,我們雖然失去了房子,失去產業鏈,失去了公共設施,失去了高福利,甚至失去了家人,但是我們自由了”。

這些話是聯合國難民署代表安吉麗娜·朱莉在曾經被譽為中東明珠的伊拉克摩蘇爾城考察是說過一番言論。

針對問題,以伊拉克戰爭為案列,通過伊拉克戰前和戰後的真實數據對比,看伊拉克到底是進步還是退步。

▲摩蘇爾城戰後戰前對比

這個問題不是空穴來風,這是美國媒體在伊拉克戰爭後發出一番數據,被喜愛美國的人奉為真理,以此到處宣揚美國的正義。

薩達姆前期發展石油經濟,經濟迅猛增長,這時期收回歐美在伊拉克的石油股權

2002年薩達姆倒臺,當時伊拉克的總人口是2558萬,人均GDP625美元,2011年伊拉克人口是3432萬,十年增長近千萬,人均GDP高達3788美元。不知道道貌岸然的美國媒體站在道德制高點誇讚美國改變了伊拉克人民的生活的時候,有沒有想過薩達姆時期是伊拉克經濟最困難的時期,而伊拉克的經濟困難又是怎麼出現的?

伊拉克戰爭不是突然爆發,是海灣戰爭的延續,所以又被稱為第二次海灣戰爭。

1991年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攻打伊拉克,為伊拉克送去一片廢墟後出於人道主義,美國對伊拉克施行了長達十二年的石油出口制裁和經濟制裁。海灣戰爭前伊拉克每日出口石油350萬桶,最高可出口450萬桶,美國製裁伊拉克後伊拉克石油出口降低近一百倍,一個各行各業依賴石油出口的國家,突然受到這樣的打擊,可以說當時的伊拉克人民吃飽飯都是一直奢望。

▲80年代伊拉克首都巴格達

世界石油儲備量第二大國伊拉克

上世紀70年代伊拉克基本實現了醫療、教育、住房、養老的全民免費高福利政策,一度媲美北歐高福利國家,80年代伊拉克人居GDP比肩美國,90年代初伊拉克全年石油出口額高達1000億美元,海灣戰爭之後連縮十倍,即使後期最高提升也不過300億美元。

海灣戰爭之後,以歐美主導制定了的“石油換糧食”計劃,要求伊拉克對外出口石油總收入中的百分之七十二購買人道主義援助物資,百分之二十五是伊拉克的海灣戰爭賠償,剩下的百分之三的收入屬於伊拉克自己的嗎?不,這僅剩的百分之三是聯合國的活動經費。

當美國介入伊拉克入侵科索特的時候,世人還站在美國的立場上支持伊拉克,後來發現,原來美國和伊拉克是一丘之貉,甚至比伊拉克更甚,美國真的是為了幫助科索特不變成伊拉克的第十九個省而正義介入嗎?當然不是,美國只是為了更好的介入中東糾紛,提升自己的影響力,合理的掠奪財富,合理的運來自己的印鈔機在中東狂印美元罷了。

欺負人欺負到了如此地步,為什麼我們會同情科索特,為什麼又會同情之後的伊拉克,因為這兩國當時的處境,當時的無能為力,當時的任人宰割,像極了當年的我們。

伊拉克戰爭爆發前,也就是2002年年底,美國單方面突然對石油換糧食計劃提出異議,直接扣留伊拉克75.83億美元購買救援物質的金額,原因世人皆知,因為美國要開始“正義”的戰爭了。

伊拉克戰爭告訴世人,一個國家不管再富有,只要軍事實力不夠強大,終究淪為案板上的魚肉,任人宰割。

美國總是標榜自己的所作所為為伊拉克人民帶去自由,為伊拉克消滅了最大恐怖組織,讓伊拉克人均GDP得到了增長,伊拉克人民應該懷有一顆感恩的心。卻從來沒有徵求過伊拉克人民的意見,這種所謂的自由,是不是伊拉克人民需要的?

以美國的思維來理解就是,雖然伊拉克人民因為伊拉克戰爭失去了家園,失去了親人,失去了免費教育,失去了免費醫療,但伊拉克人民要懂得感恩。

美國要求伊拉克人民的想法是,我懷疑你家裡有危害我的武器,所以我有理由破門而入,絞你家喜歡大孩子的暴力男主人,搶你們的財富,砸你的房屋,雖然最後沒有找到危害我的武器,但是要記住我是正義的。

同時,伊拉克戰爭告訴世人一個道理,如果美國懷疑你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那麼最好你真有。

所以,哪個國家認為被美國打過後會生活的更好,那就讓美國打一次吧!


明月清風閣


這就如同被強姦的過女性都過得幸福一樣的無恥,可笑!根本不值得去評論和駁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