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故事可信嗎?強盛的隋王朝為何那麼快被推翻?

白駝西來


結論:

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其實可以看看隋煬帝的失敗原因。

隋煬帝輸的原因,追根溯源,在他爹隋文帝身上。

公元589年,隋文帝統一全國。公元597年,即開皇十七年,政府府庫充盈,財政充裕,隋文帝宣佈天下免稅,這被稱為開皇盛世。統一中國才多少年,居然就有了“盛世”。回頭看看其他王朝的盛世,漢朝到文帝的盛世,過了四十多年,唐代到開元盛世已過百年(貞觀之治只是政治開明,經濟尚未完全恢復),宋代到仁宗盛世有六十多年,明代到仁宣之治用了五十多年,清代從入關到康熙後期的盛世用了六十年左右。

從這裡可以看到一個規律,一般王朝經濟繁榮期,基本要在結束統一戰爭後五十年左右。而開皇盛世距離統一隻有不到十年,這種“盛世”的積累從哪來?而且這種“盛世”只傳到第二任皇帝,王朝就分崩離析了,這裡面肯定有問題。

這是因為,所謂的“開皇盛世”其實是極端畸形的國富民窮。隋朝也算是歷二世而亡。老百姓活不下去才造反。這種“盛世”和老百姓沒有半毛錢關係。

隋文帝嚴格土地和人口的統計,由此建立了一套極端高效的抽稅系統,民間財富迅速枯竭。而皇帝又掌握了充裕的財政,花錢的慾望騰騰而生,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衝動像青春期的少年渴望異性一樣難以遏制。這是人的本性。你如果突然得到一大筆錢,也會升起這種慾望。

在那個年代,什麼是“大事”?當然是基建項目,對外戰爭了。隋煬帝大興土木,開鑿連通運河,修建宮殿,發動徵高句麗和土谷渾的戰爭。而此時,人民已經非常貧困了。

中國集權時代創立的編戶齊民制度,本是為財政建立穩定的稅源。然而為了不過度壓榨百姓,這種戶籍制度又要保持一定的彈性空間,或者說模糊性,這樣老百姓能逃避一部分苛捐雜稅。因為帝國自上而下的統治秩序,上級對下級的壓榨基本沒有什麼太大風險,官對民的壓榨可以說是隨性而來,下級官員向百姓增加額外稅費,基本沒有任何制約。但從中央來看,只要別把百姓逼的活不下去造反就行。三國時期蜀國一些縣歸附魏國,曹丕發現這些地方的戶籍殘缺混亂,人口、土地統計高度不準確,於是想嚴格統計。然而司馬懿卻看到了這其中的竅門:正是因為蜀漢採用了嚴密的管理制度,對這些地方壓榨太狠,他們才叛變,魏國不應延續蜀漢的錯誤,應該給這些人留有一定的模糊空間。他勸阻了曹丕。

隋文帝在當北周相國時,就看到了財政的重要性。北周之所以能滅掉北齊,就是北齊人口統計混亂,稅收大減——北齊規定光棍納稅減半,很多人結婚就不登記,政府毫無辦法,導致政府稅收減少60%以上。隋文帝統一全國後,對崤山以東的地區,進行嚴格的人口普查,所有人都要到官府登記,如果發現隱瞞,不僅本人面臨嚴厲處罰,連里正都要發配。由此,隋朝建立了非常準確的人口普查數據,從而建立了一套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各州各縣每年清理一次戶籍。這套戶籍管理制度使得政府控制了民間各個角落,幾乎沒有人能逃避稅收和徭役了。

而對土地的統計,隋朝政府則是大大浮誇。開皇九年的統計,全國共有十九億四千萬畝耕地。換算成現代畝為二十一億三千萬畝。比現在的耕地還大。可隋朝的版圖不如現在大。而漢唐時代,中國的耕地一直在五億現代畝左右。可見隋朝土地統計浮誇到何種地步。

這種統計“大躍進”給民間造成的災難不言而喻。政府按照這個土地統計徵收了過高的稅賦,實際土地產出沒那麼多,老百姓能不窮嗎?

由於政府徵稅機器過於高效,財富迅速向政府手中聚集,而民間則不斷滑向貧困。這就埋下了隋煬帝時期官逼民反的種子。

隋文帝也曾發佈過免稅、降稅,可這都是短期性、臨時性的,對於徵稅系統長期高效的抽取民間財富導致國富民窮的趨勢,並無緩解。

隋煬帝即位後,如此豐裕的財政給了他極大的錯覺。大業五年(公元609年),全國共八百九十萬戶,四千六百零二萬人,這一年,隋煬帝發動了征伐土谷渾的戰爭。而唐朝貞觀年間,全國總戶數才三百多萬。到開元年間,戶數才與此時差不多。隋煬帝的軍隊紀律相當不錯,他本人也是軍事統帥,也發佈過減稅政策。可這一年的土地統計是多少?五十五億八千五百萬畝。這已經同實際土地畝數相差十倍。這意味著老百姓要交這麼多土地的稅賦。民間已經不堪忍受了。

大業八年九年和十年,隋煬帝發動三次征伐高句麗戰爭。各地發生災害,開大運河、軍事行動和修建宮殿又要加稅加役,終於超過了民眾承受的臨界點,於是發生了社會大崩潰。各地揭竿而起,官員也紛紛叛變。

隋煬帝從個人私德來說只有小過,並非屬於那種非常不堪的。而且他也曾體恤人民,率領軍隊風餐露宿。可這一切,對於隋朝的統治沒有任何用處。

隋煬帝的失敗在於:從隋文帝開始,中央集權的強幹弱枝傳統,走向了極端,使得枝葉迅速枯萎,從而反噬中央這個“幹”。編戶齊民的殘酷壓榨效用在虛報浮誇中被大大強化。而財政充裕又向當權者發出了錯誤信號。大國崛起有所作為的慾望,使國君看不到社會蘊藏的風險,而急於炫耀自己的治理成果,並且好大喜功。社會統治的張力超過臨界點,最後只能推倒重來。

歡迎大家來評論留言。


講史詩


隋朝之所以會二世而亡,全是由於隋煬帝楊廣好大喜功奢侈無度而起。對楊廣的評價史不絕書,怎麼會不可信呢?

1.隋文帝楊堅的“開皇之治”為大隋奠定了統治基礎

為什麼強盛的大隋王朝,會在短短的37後便被推翻了呢?這還需要從隋朝之所以得以建立說起。

(隋文帝楊堅)

眾所周知,自從西晉王朝因“八王之亂”實力大削,最終被匈奴人滅亡之後,歷史便邁入了黑暗的南北朝時代。

其間戰爭連綿不絕,百姓生靈塗炭。因此,“分久必合”的歷史規律再次發揮了作用。

在民心思安的大環境下,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楊堅成功奪取政權,建立了大隋王朝。之後又於公元589年滅掉陳國,完成了統一天下的歷史使命。

然而,天下雖然歸於一統,但是要鞏固大一統局面,卻還需要付出巨大努力。否則,若百姓不能從中獲得安寧,改善其生存境地,則必將成為新的不穩定因素。

(晉王楊廣)

因此,隋文帝楊堅便一面厲行勤儉樸素,一面勤於治國,方才使天下得以安定,出現了經濟發展,軍力提升,政治穩定,百姓安樂的可喜局面。

在此期間隋朝國力蒸蒸日上,史稱“開皇之治”。

2.隋煬帝楊廣即位喜奢侈樂享受,又好大喜功

可是好景不長,公元604年隋文帝病重,太子楊廣趁機奪取帝位,史稱楊廣為隋煬帝。

隋煬帝楊廣開局良好,畢竟老爹給他奠定了鐵桶江山,只要楊廣能夠把手中的牌打好,不難做個守成之君。

然而,隋煬帝卻偏偏把一手好牌打了個稀巴爛!隋煬帝既喜歡奢侈追求享受而又好大喜功。自其上臺以後,先後修建洛陽城和大運河,耗費了大量民力、物力。

(隋煬帝)

雖然說修建洛陽城是為了鞏固統治,修建大運河也是為了溝通漕運,便於將糧食和物資輸送到西部地區。

但是由於工程過於浩大,使百姓因疲於奔命而怨聲載道。

此外,隋煬帝楊廣非常喜歡旅遊。他為了巡幸江都,建造了龐大的船隊。不惜擾民傷財,也要顯示帝王的尊貴和威風。

隋煬帝楊廣從洛陽出發,率后妃、群臣在內的20萬人的龐大隊伍,乘坐大船沿大運河東進,僅拉縴的民伕就用了8萬多人。

還強迫兩岸百姓貢獻美食,獻食運動搞的百姓苦不堪言,許多人家為此蕩盡家財,巡幸江都只是隋煬帝追求奢靡享受的冰山一角,至於廣選美女,建造宮殿園林的事情就太多了。

而這既需要大量的錢財,也需要百姓負擔沉重的勞役。

這些錢誰出啊?

皇帝不會出,大臣也不會出。

當然只能通過加派稅賦轉嫁到老百姓頭上!

這些活誰幹啊?

皇帝不會幹,大臣也不會幹。

當然也只能強迫老百姓來服勞役做苦工!

隋煬帝如此不愛惜民力,老百姓怎麼可能擁護他的統治呢?

僅僅奢靡享受還不能滿足隋煬帝,他還要對外宣揚武力。隋煬帝曾經接連三次大規模對外用兵,但卻勞師靡餉而無功!

(唐高祖李淵)

3.起義狂飆烽火連天,隋煬帝斷送了大隋江山

在沉重的戰爭壓力下,老百姓或是被迫當兵,或是輪輸轉送物資,耽誤了農業生產,擾亂了百姓生活。

因此,隋煬帝楊廣便大失人心,再也無法忍受隋煬帝壓榨的百姓們紛紛起來反抗。

從公元611年的瓦崗起義開始,席捲整個隋朝天下的大起義接連不斷。原隋朝官僚和野心家、投機派們也紛紛趁火打劫。

太原留守李淵趁隋煬帝遠避江都,京師空虛的機會於公元617年襲取長安,隋臣王世充也在洛陽割據自立,竇建德縱橫河北,其他地區也大多落入了軍閥之手。

(唐太宗李世民)

在梟雄迭起各霸一方,大隋王朝搖搖欲墜的形勢下,隋煬帝楊廣的寵臣宇文化及,利用禁衛軍多是關中子弟思鄉情切的情緒,趁機煽動禁衛軍反水殺了隋煬帝楊廣。

楊廣死後,宇文化及建立了“許國”,當上了“皇帝”。但是,不僅便被其他軍閥消滅掉了。當隋煬帝的死訊傳到長安以後,唐國公李淵便趁機逼傀儡隋恭帝揚侑“禪位”。公元618年,李淵在長安即皇帝位,建立了大唐王朝,史稱李淵為唐高祖!至此,曾經強盛無比的大隋王朝僅僅維持了37年,便被隋煬帝楊廣折騰沒了……


北疆同心聊歷史


隋煬帝從他老父親手裡接著來的是一個強盛的帝國。但他很毫不珍惜。他是一個有大頭症的皇帝,每天都在想實現他的千秋大業。但是老百姓已經在隋煬帝領導下生存不去了。老百姓不想什麼大業,只想安安穩穩過自己小日子。

他連續搞數個大型工程:營建東都洛陽;修建大運河,役使上百萬民工整日辛苦勞作在工地上,很多人活活累死。又三徵高麗,很多百姓慘死在異國他鄉,屍骨做了他鄉的孤魂野鬼。

無休止的工程和征戰逼的老百姓沒有活路,除了造反推翻這個殘暴的王朝。於是在隋末農民起義的烽火中,隋王朝統治結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