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那些對美術陌生、沒有聽過藝術家名字的人,也會對這幅《吶喊》諳熟於心。《吶喊》這幅油畫作為20世紀的可怕象徵之一,在世紀之交時被大眾傳媒反覆使用過無數遍。廣告商、動畫製作人、電影製作人以及平面設計師們以它為基礎重新設計了也不下上千個版本。如此超高的人氣在世界藝術史上也是極為罕見的。
《吶喊》常常被認為是挪威表現主義先驅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 1863年12月12日—1944年1月23日)的第一幅具有表現主義特色的繪畫作品,也是蒙克書寫“靈魂”這一概念最原始的體現。繪畫表現更多依賴於畫家創作時的感受,濃烈的紅、黃、藍、綠色彩的構成與大膽扭曲和長短粗細有別的線條運用令世人為之震撼。畫面呈現出高超的透視技法。《吶喊》中的人物全身在震顫著,扭曲的面容,驚恐的眼神透露出他無盡的失落感與迷茫感。血紅色的背景,扭曲誇張的線條是不可能取自於現實的,它必然來自於蒙克孤獨和恐懼的生活經歷。這幅作品超越了感官,直擊人類的靈魂。
蒙克於1893年創作了《吶喊》的第一版。而《吶喊》作為蒙克最重要的繪畫作品,在他的一生中,以這個同樣的主題反覆繪製了多個版本。他為何會這樣做,這或許只能用一些深奧的心理學知識才能解釋得通。但是,那四幅皆出自蒙克之手,並且極具重要意義的《吶喊》復刻版(含石印畫那一版),可以完全有把握的解讀為是作者心中的經濟和冒險犯罪意識作祟而造成的結果。藝術家痴迷於用不同的技法重複著同一個故事,他在自己生命中的不同時期,不但將相同的作品賣給了挪威奧斯陸的兩座重要博物館,而且還將它賣給了私人收藏家以換取創紀錄的高額資金。2012年5月2日,在紐約蘇富比印象派及現代藝術專場拍賣會上,蒙克那幅1895年繪製的第三版(彩粉木板畫)《吶喊》以119,922,500美元(約摺合人民幣8.03億)的破歷史記錄高價被美國商人萊昂·大衛拍得。
採用蛋清調和顏料的古老繪畫技法,在木板上繪製而成的《吶喊》(1893年繪製的第一版)被收藏在奧斯陸國家畫廊中,而奧斯陸蒙克博物館中則收藏著另外兩幅復刻版的《吶喊》,即1893年繪製的彩粉木板畫和1910年繪製的膠畫。而這兩座博物館收藏的作品,都曾被盜賊盯上併成功盜取。
1994年,兩名竊賊潛入奧斯陸國家畫廊,整個盜竊冒險過程就是一次天衣無縫的計劃實施,竊賊們僅僅用了不到一分鐘的時間,就將打破窗戶、取出畫作、關閉信號裝置一氣呵成的完成了。竊賊的成功得感謝博物館警衛們的翫忽職守,但後者給出了一個讓人哭笑不得的理由——當時正在直播挪威冬季奧運會的開幕式。
而愛德華·蒙克的作品《吶喊》所經歷得第二次被盜過程,則十分的簡單粗暴,根本毫無技術含量可言。2004年,蒙面搶匪在光天化日之下持槍闖入奧斯陸的蒙克博物館,他一邊舉槍威脅館內的遊客,一邊將《吶喊》粗暴的從牆上取走。兩年後,這幅稍微損壞的油畫才被追回並回到了它原來放置的地方。
這部作品所描繪的豐富曲折的故事不僅與其不菲的價值有關,而且與《吶喊》在觀眾心目中所產生的神奇效果息息相關。有傳言這4幅復刻版都受到了詛咒,它們將給駐足而觀的看客們帶來痛苦和恐懼。但是這幅畫中最重要的薩滿手法——當然是顏色和線條構成的。人們從這幅畫中感受到即將發生的災難,彷彿空氣因燃燒而扭曲,恐怖和殘酷的自然災難通過顫抖的線條表現得淋漓盡致。天空與河流的扭動曲線,與粗壯筆直的橋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視覺上的衝擊非常強烈,以至於幾代評論家們對這幅畫都進行過嚴詞激烈的評論。作家瑪莎·特德斯基曾這樣評價它:“《吶喊》這幅作品,在於能夠在彈指一揮間傳遞給觀者其表現意義,使上至社會名流,下至平民百姓都能感同身受。”
人們總能通過這幅畫看到更多的東西:戰爭、災難和動盪是20世紀的象徵,而有時候甚至是整個宇宙的變化都與人有關。
閱讀更多 彼得堡的肥天鵝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