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展览适合自拍”——这几乎会是个烂展了

懂不懂艺术都能看懂的 象外

“本展览适合自拍”——这几乎会是个烂展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艺术展览出现了一种奇怪的宣传方式:

“全xx最适合自拍的展览”

“随便一拍就是大片,再不去xx就亏啦”

“小仙女最喜欢的拍照圣地,居然在这里”

还有一个朋友留言说曾经被要求以这样的角度写宣传文章:“60元门票拍出百万大片”……

其实本来觉得还好,虽然这可能是我最讨厌的宣传方式,以及我自己应该永远不会使用这样的语汇,但也只是把这归结为某种宣传方式,管他呢,多些人去看展览总比没人看展览好吧,哪怕他们是冲着“拍百万大片”去的。

但在上一趟魔都之行里,经历了一趟观众们井然有序排队——不是为了观看展品,而是为了能一个个单独在作品前凹造型、拍大片——的强烈感官冲击后,我意识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上次在介绍卡地亚展览那篇文章里提到了一些,这篇文章打算展开讲讲。

首先声明下我不是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人,我也会自拍,有时和(象外的人像摄影担当)改爷看展时,也会忍不住让他帮我拍照之类的。毕竟在当代,个人照片差不多已经成为一种必要的社交资源。所以这篇文章并不打算苛责观众,哪怕我呼吁大家尽量不要在展览上自拍,也是出于为大家观展体验考虑,如果你已经沉浸过看完展了,拍拍照也无可厚非。

所以本篇文章针对的对象是展览方,虽然起标题的也许是各种公号编辑,发文章的人(最近发现小红书上的网红小姐姐们才是起这种标题的大军)。

“本展览适合自拍”——这几乎会是个烂展了
“本展览适合自拍”——这几乎会是个烂展了

但如果展览方觉得这样的宣传才是你们想要的,甚至希望对方能以此为角度写文章,而没有人觉得这样有任何问题的话,我准备在这篇文章里论证一个观点:

如果一个展览需要靠说自己适合自拍来吸引观众,那么它差不多是个烂展了。

嗯,一个得罪人的观点。但我并不是故意找茬。我是严肃认真地想指出这种宣传背后的弊害(并且相信真的有艺术追求的展览方其实也会认同我的观点?)。

要定义什么是烂展,我们或许可以先看看下什么算好的展览。

只要美的展就是好的展吗?

著名美学家理查德·舒斯特曼曾在自己的美学著作《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的中文版前言中提到自己对中文读者可能会误解美学这个词的担忧。

美学(aesthetics)”这个术语源自古希腊词汇“aisthesis”(  σ θ η σ ι ς),它的意思是“感官的感知”;现代意义上的美学学科是由亚历山大·鲍姆加滕创立的,其意为“感官感知的科学”,其目的是补充逻辑学这门概念科学。

“本展览适合自拍”——这几乎会是个烂展了

谈论艺术时我们总说被“触动”

“触”就是我们对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官体验的形容

所以“美学”如果直译过来的话应该是“感性学”,但不幸的是,亚洲在对西方美学的接受过程中,并没有保留“美学”原本具有的“感知”或“意识”的含义。当西方哲学在明治时期引进到日本时,这个概念被曲解为了“美的科学(或理论)”

而中国又沿用了日本的翻译。导致于很多人对美学的理解都还停留在赏心悦目,觉得艺术就是美的,好看的东西——像小哥哥小姐姐在展览上花枝招展的造型照,就会被很多人称做“太艺术了”。

但其实艺术可以是美的,但美的却不一定是艺术,“能否提高人的感知能力与感官意识”才是检验是否为好的艺术的行之有效的准则。

好的艺术往往能以感官感知的形式带给人(至少同时代的人)一种新的启发时刻,让你回溯起自己曾经有过却未必留意过的某种感官体验,或是挑战你的既有认知,让你产生新的感官意识。

比如曾经有个觉得自己完全不懂艺术的朋友去博物馆看到梵高的原作,觉得自己莫名其妙就被打动,忍不住哭了出来。

“本展览适合自拍”——这几乎会是个烂展了

又比如很多人觉得难以理解的行为艺术,但如果你放弃将它摆在脑中的固有框架里,放弃解释,先去感受你看到它,听到它时候的感官知觉——或许你就能和它产生真正连接了。

“本展览适合自拍”——这几乎会是个烂展了

何云昌《金色阳光》行为艺术现场

有时候我会想艺术在人类社会的作用或许一方面是分享共同感官经验,建立情感连接,一方面是打破固有意识框架,不断将人类社会推进到新的陌生地带。

所以这和自拍有什么关系?

想象你是一名看了本展览适合自拍而去观展的观众。你收到的信息是什么?——这个展览很好看,我去就是好为了拍大片的,如果不卯起劲来拍出好看的照片,就值不回票价了。

如果带着这样的心态去看展,请问除了关注别人眼中的自己美不美(这个美还是社会固有成见中的美的标准),你还有任何空余空间留给自己的内在感知么?

“本展览适合自拍”——这几乎会是个烂展了

Selfie to Self-Expression,Saatchi Gallery, London, UK

倒是有让人们反思自拍究竟是什么的艺术展

英语中有两个表示身体的单词,除了“body”,还有“Soma”,前者指的就是我们从镜子里认识的身体,后者源自希腊语,指的是并不是肉眼可以看到的,也不是第三者可以看到的,而是只能由内在感觉所认知的身体——在理查德·舒斯特曼的书里,因为作者两个单词都在使用,所以前者(body)被翻译为了“肉体”,后者才是真正的“身体”。

“本展览适合自拍”——这几乎会是个烂展了

驱动我们日常生活的往往是身体,比如去喝一杯水——如果你了解过机器人仿生学,你就知道这里需要调动的传感程序有多么复杂。运动靠的也是内在的身体,但健身不一定,传统的让学生模仿动作的舞蹈关注的也不是身体,杂志广告上的更不是,在镜头前模仿杂志广告拍照片的就更更不是了。

它们都是在社会固有框架内,对自上而下的流行的美的模仿,和艺术的初衷与要去的地方完完全全没有一点关系。

如果一个展览,一个本应该以引导观众沉浸进艺术家的世界,沉浸于自己的内在感知为己任的展览,打出“快来我们这拍照,我们这几十块门票就能拍出影棚效果”,它有多大概率能办成一个好展?(当然也存在宣传团队坑队友的可能性)

但就像我前面提到的观众们排着队和作品合影的事情,多多少少和展览本身布置得不够好有关。

好吧,我也不藏着掖着了,就是上海的“托马斯·萨拉切诺:原地飞行”的展览。

“本展览适合自拍”——这几乎会是个烂展了

了解象外的朋友可能知道我很早前就在文章中介绍过托马斯·萨拉切诺,是我很欣赏的艺术家,所以这次听说他在中国首展,非常兴奋跑去看。

“本展览适合自拍”——这几乎会是个烂展了

上次写的关于托马斯·萨拉切诺的介绍

结果发现本次展厅很小,展品也很少,前言中只有非常笼统的介绍,如果不是因为我不是事先了解过他的艺术,我大概只会觉得那就是一些看起来很有未来感的装饰品吧,拜托,这可是托马斯·萨拉切诺,“超越在地球外”的男人。

“本展览适合自拍”——这几乎会是个烂展了“本展览适合自拍”——这几乎会是个烂展了

虽然拍出来照片,看还是好看的

不过对于赚钱来说,这种宣传明显是有效的,那天是周末,观展人数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大家密密麻麻地拥挤展厅,一个个排着队和他的作品打在墙上的光影合照,井然有序,没有人关心,也无从关心艺术家试图带给人们“宇宙、未来、科技”这些空洞的词语背后真正的、开创新的意识和体验究竟是什么。

“本展览适合自拍”——这几乎会是个烂展了

最后一些人带着照片满载而归,一些人翻了翻现场的书,嘟囔两句:“你看,他在别的地方的展是可以互动体验的,这个展真没劲。”

还有人觉得荒谬,为艺术、艺术家抱不平,回来憋了半个月,还是忿忿写了这篇文章(我本人)。

不管阅读如何,我至少问心无愧了。

.

END

.

“本展览适合自拍”——这几乎会是个烂展了

把艺术拉出圈外

介绍优秀展览,采访艺术家

普及艺术知识,探讨艺术意义

因为相信艺术的价值,

我们希望能凭一己之力让更多人进入艺术,

或者说,让艺术进入更多人

——懂不懂艺术,你都能看懂象外

扫描识别

下方二维码

象外建立长期关系

想关注更多即时内容,请关注象外微博

@Artha象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