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控制憤怒的五大誤區

憤怒是一種很常見的情緒,很多人認為,憤怒主要是針對那些我們不喜歡的人,但事實上,我們生氣的對象往往是我們最親近的人,包括伴侶、孩子、朋友、同事,霍夫斯特拉大學的卡西諾夫(Kassinove)、馬薩諸塞大學的艾夫里爾(Averill)等很多實驗都可以證明,即使不需要證明,我們也早已經察覺:

我們都把最糟糕的情緒給了最愛自己的人,並期待他們永遠包容、諒解、容忍自己的壞脾氣

憤怒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還會讓事情變得更糟,我們都承受過憤怒情緒的慘重代價,比如愛人的離開、朋友的疏離、同事和領導的指責 ,它總是把我們的生活搞得一團糟。我們希望能夠控制憤怒的情緒,但卻不知道從何入手,有人告訴你應該憤怒的根源在於過去的創傷,要回溯過去,治癒以往的創傷;有人告訴你過去根本沒有那麼重要,你只要換個工作、改善一下人際關係就好了;有人告訴你憤怒時應該首先應該冷靜,避免發生衝突;有人告訴你應該及時發洩憤怒情緒,直接發火或者私下喊叫、做運動;解決的方法看似很多,但很多方法都沒有什麼用處,甚至還相互矛盾。這讓人很苦惱,到底要我怎麼樣?

心理學:控制憤怒的五大誤區

著名心理學家阿爾伯特·埃利斯——理性情緒行為療法之父在《控制憤怒》一書中,列式了五種應付憤怒和不滿情緒的誤區,你是否有過以下錯誤的行為?

誤區一:發洩情緒能夠減輕憤怒

有心理學家認為,發洩能夠減輕憤怒,例如弗洛伊德、威廉·賴希等,他們認為,如果負面情緒不能表達和釋放,長期積累就會導致疾病或者情緒困擾。這種觀點乍看似乎有道理,能夠緩解你憤怒時的緊張感,防止負面能量不斷聚集導致嚴重的後果。

那為什麼說這種觀點錯誤呢?第一,表達憤怒並不能使憤怒對健康的影響變小。第二,發洩憤怒的情緒會讓你更憤怒。 看看我們身邊的人,是不是脾氣暴躁的人更容易患有心臟疾病?再看看那些經常發火的人,他們發完火脾氣就變好了麼?

心理學家們常說一個老掉牙的笑話,“你是如何做到進卡內基音樂廳表演的?”“練習,練習,再練習。”“那你是如何變成一個容易發火的人的?”“練習,練習,再練習。”

發洩憤怒後,我們會感覺到暫時的放鬆,讓我們以為這是一種有效的方法。下次遇到這種情況,我們依然會選擇這種方法宣洩,傻傻的進入了一個憤怒的惡性循環。我們應該重新考慮一下發洩憤怒的正確性,讀一下專業的控制情緒的書籍,提高自己對情緒的控制能力。

心理學:控制憤怒的五大誤區

誤區二:憤怒時採取暫停策略

有一些心理學家會告訴你,如果你感到很生氣,就先“暫停”一下,消消氣,出去走走,消氣了再回來。這個方法同樣聽上去不錯,避免了直接衝突。

現在我們來仔細想一下,“暫停”了之後問題真的解決了麼?弗雷德有段時間情緒很壞,總是對女朋友發脾氣,甚至摔東西,女朋友離開了他。他想要改變這種情況,於是採取了“暫停”的辦法對待新女朋友,但是幾個月後,女朋友還是離開了他,因為她認為弗雷德拒絕溝通,無法解決分歧,每次吵架他就逃跑。

感情中不適用,那麼工作中呢?瑪喬麗用這種方法對待顧客和上司,雖然沒有發脾氣,但大家都認為她是一個不負責任、情感脆弱、喜歡逃避的人,甚至不讓她再做有難度的工作。

迴避往往會產生相反的效果,逃避問題,問題也不會自己消失,它只會產生更多的問題。在面對問題時,首先要讓自己冷靜下來,告訴自己這個問題必須找到解決的辦法,只要這樣,才能不斷的成長。

心理學:控制憤怒的五大誤區

誤區三:憤怒能夠使你得到想要的東西

這種觀點認為,憤怒是一種動力,能夠促使你走出困境、對抗不公平、達成目標。這種觀點同樣經不起推敲。我們的伴侶、孩子、同事可能因為我們的憤怒而的暫時屈從,但長期如此,只會讓他們疏遠我們。憤怒促成的“一時勝利”帶來的是人際關係長期的破壞

誤區四:回顧過去可以減輕憤怒

有的心理學家認為,憤怒的根源在於過去,洞察過去,平復孩童時期的創傷可以減輕憤怒,這也是一種常見的錯誤觀念。如果你花費幾年的時間,去試圖追根溯源弄清楚自己發怒的原因,這種自我探索能夠減少你的憤怒麼?答案是幾乎不可能!

過去的創傷、虐待、忽視的確可能使現在的你情緒暴躁,容易發怒,但專注於過去是有害無益的,我們必須重新看待自己的經歷,看看自己做錯了什麼,學習新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幫助自己控制情緒,而不是糾結它是如何形成的。

心理學:控制憤怒的五大誤區

誤區五:外部事件惹你生氣

我們總是認為,是外部的因素刺激我們的情緒,我們只是無辜的受害者,“他真是氣死我了!”“他讓我很惱火!”“要不是因為她,我也不會這麼生氣!”我們假定是外部事件讓我們生氣,那麼大家對事情的反應就應該是一致的,但實際上大家對同一件事的反應可能天差地別。

上班的路上堵車,我們馬上就要遲到了,有的人會生氣的咒罵、按喇叭,“我怎麼遇到這些傻瓜?真想揍他們一頓”也有一些人會想“我怎麼這麼蠢,我應該早點出門的!”還有一些人相對冷靜,不斷提醒自己“幸好這樣的事情只是偶爾發生,真是太糟糕了!”

這些不同的反應恰恰說明了憤怒都是我們自己造成的,我們應該主動承擔這個責任,只有這樣,才能理性的面對憤怒的情緒,並真正成為情緒的主宰者。

如果你喜歡這部分內容,請關注作者,後續為您分享理性情緒行為療法的相關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