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起跑線》:良好的家風,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

1、教育不是攀比,是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德里最大的比賽開始了!我說的不是什麼馬拉松,而是幼兒園的招生。”

在一個略帶諷刺的電視播報中,拉吉夫婦的升學大戰打響了。雖然拉吉經營著自己的服裝品牌店,住豪宅,開豪車,是響噹噹的中產階級。但是,比賺錢更難的事擺在面前,讓妻子米圖愁得輾轉難眠,那就是如何讓女兒皮婭送進私立學校,不輸在起跑線上。

因為印度的政府實在無能,把公立學校辦得一團糟,正如妻子米圖焦慮的那樣“不能進入好的學校,就沒有好的工作,女兒的朋友就會超越她,她會孤單,覺得自己是是失敗者,就有可能開始吸毒……”

不要以為妻子米圖是玩兒多米諾骨牌玩兒多了,自己嚇自己。英國上百年的殖民,和原來的種姓制度攪拌在一起,形成了這樣一種奇怪的現象:英語,是上流階級的護城河,而英語教育,是私立學校所獨有的。

於是,為了這場關乎女兒終身幸福的“擇校大戰”,拉吉夫妻倆擼起袖子,拼了。

第一步,是軍備競賽,拖家帶口,把家從月光市場搬到了學區房。

第二步,是深挖壕溝打呆仗,天還沒亮,拉吉就去排隊領申請表格,本來以為自己夠早了,才發現有的哥們凌晨就卷著被子來了,隊伍像長蛇一樣甩到街上。

第三步,是找外援,請培訓機構的金牌顧問,印象深刻的是,父親讓皮婭當著父親的面背詩,皮婭羞得躲到椅子後面,拉吉尷尬地笑了:“孩子總是在適當的時機讓你丟臉啊。” 顧問就開始販賣焦慮:你們已經全面落後了,別人在懷孕時,已經開始準備了。你看,別人家的小孩不但對恐龍的生活了如指掌,還會說三國語言。

看到這裡,估計很多人不禁失笑,想到小時候熟讀唐詩三百首,只為了父母的面子,在親戚跟前露一手。

在拉吉夫婦的教育觀念裡,讀好學校是為了贏過別人,是為了讓父母臉上有光,因此,所有的焦慮,都來自和“別人家孩子”的攀比。她們的教育出發點,不是讓孩子有屬於自己的好未來,而是“我有一個好孩子”的滿足。

好像,並沒有人問皮婭,這些英文詩好在哪裡,是否喜歡。學習知識,難道僅僅是為了幹掉競爭對手,而不是點亮心中的智慧和善良,做更好的自己嗎?

電影《起跑線》:良好的家風,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

2、真正的階級不是錢,是善良自律的品行

然而,這時候,拉吉夫婦絕不會問皮婭自己的選擇,因為他們可以打著“只是為孩子好”的名頭,不擇手段進名校,哪怕踐踏規則。

因為在屢戰屢敗之後,夫妻倆終於看到階級的冷酷嘴臉,顧問說:“學校根本不會錄用店鋪老闆的孩子。”然而,轉機還是很快出現了,政府為了保障教育平權,把私立學校25%的名額留給了窮孩子。這有點像咱們中國,針對貧困地區的高考加分。

於是,她們向校方撒了一個貧困生的謊,為了向家訪老師證明這個謊,她們又舉家搬到貧民窟裡。過慣了錦衣玉食生活的她們,在這裡,只能睡在髒兮兮的地上,老鼠亂竄,蒼蠅亂飛,就連打個水,還要扯開嗓門和別人搶。那真是“只為私立幼兒園,一夜回到解放前。”

然而,為了打破階級來到了貧民窟,卻在貧民窟裡真正看透了階級。

在這裡,他們遇到了善良的希亞姆一家。當家裡沒水時,希亞姆主動拿出兩大桶水,還把冷漠的鄰居們訓斥了一通。在拉吉因為手腳笨拙,在餅乾廠裡被扣光工資時,希亞姆主動分一半工資給他,因為“男人不能空著手回家。”甚至,在拉吉的女兒皮婭成功入學,可能因為“湊不起學費”失學時,希亞姆冒著生命危險去馬路上“碰瓷”,拿到一筆賠償金給皮婭當學費。

這種善良,是哪怕對恐龍再瞭解,會說再多語言也換不來的。

在富人的街區裡,小皮婭因為不會說英語,同伴兒們都拒絕和她交往。而在貧民窟裡,皮婭卻和孩子們愉快地玩耍,充分釋放了天性。幸福本身只是內心的一種感受,和階級名利本身並沒有必然的聯繫,當很多人在追名逐利的道路上狂奔,把自己弄得疲憊不堪時,卻忘了自己真正的需要。

我想,不管貧富,人真正的高貴首先應該是他善良誠實的品行。一個虛偽狡詐的富人,有什麼資格,說自己處在更高的階級呢?

電影《起跑線》:良好的家風,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

3、良好的家風,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

在貧民窟裡,拉吉徹底看清了,自己費盡心機把女兒送去的名校,不過是一個“名利場”,校長表面上很正直,其實不過是把自己寒微的出身當成了譁眾取寵的工具而已。

這不得不促使他思考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教育並不是生意,而是對人本身的培養,包括學識,也包括品格。

他意識到,自己弄虛作假的行徑,和那些教育交易是一樣骯髒的,偷走了本該屬於窮人的機會,得到的不過是虛榮。他捫心自問:“如果我不能做一個好人,又怎麼能做一個好丈夫,好父親呢?”

最後,他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放棄學位,把女兒送到自己援助的公立學校。

很多人都把階層固化,簡單理解為房產的多寡,職位的高低,或者是否名校出身。其實,這些都不過是表面現象,1964年,為了回答“你出身的階層,能不能決定你的未來”,英國的導演艾普特開始了對14個孩子長達半個世界的追蹤,這個片子騰訊視頻上有,叫《人生七年》。

在《人生七年》裡,14個孩子的人生呈現出典型的馬太效應:富人的兒子還是富人,窮人的孩子還是窮人。然而,科學研究發現,孩子的聰明與否,只有2%來自基因的貢獻,這顯然無法解釋階層固化的原因。

在《人生七年》這部紀錄片裡,富人家的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在父母的影響下,樹立了成為醫生律師的志向,而窮人家的孩子,小時候的夢想僅僅是少捱打。富人家的孩子,在56歲時,依然保持著良好的身材,而窮人家的孩子,即便20多歲時英俊帥氣,但一到了56歲,就會被肥胖所困擾。

可見,階層固化的並不只是錢,更是能夠創造財富的品行。

這種品行並不是來自豪車豪宅,也不是來自嬌寵溺愛,而是來自父母身體力行的教育。在中國,很多家長“望子成龍”的焦慮,來自於把希望寄託在下一代身上,而不是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孩子樹立一個絕地反擊的榜樣。天天流連於麻將桌的父母,把孩子送到再好的私立學校也沒有用。

在電影中,拉吉夫婦勇於悔改,為女兒樹立了善良誠實的榜樣,這才是女兒真正的起跑線。就像六神磊磊的那篇《最好的學區房,是你家裡的書房》說的那樣:“你自己不學習,卻去擠破頭買學區房,聽起來很拼,但其實是一種昂貴的偷懶。你是在花鉅款買一個心安理得而已。”

這部印度電影告訴我們的也正是這個道理,你要想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也要向那個方向去努力。良好的家風,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

你好,我是這篇文章的作者小遠,運營讀書類自媒體“小遠讀書”,也是中信書院的外稿作者,噹噹讀書籤約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