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也有「起跑線」

印度也有“起跑線”

在我國的家庭教育中,有一句口頭禪,叫“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無獨有偶,前不久在中國放映的一部印度電影,片名也叫《起跑線》。它把“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口號形象化、藝術化了,成為印度第三部創造票房過億的影片。《起跑線》講的是一對男女主人公為了讓女兒贏在“起跑線”上而絞盡腦汁的故事。印度德里一年一度的盛大比賽即將開始——幼兒園招生。在1400所將發放報名表的學校中,排名前五的名校入學名額最緊俏。服裝店老闆拉吉和妻子米塔也來軋鬧猛。米塔堅持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夫妻倆託關係走後門、求神拜佛,甚至不惜鋌而走險使用非常手段,無所不用其極。而當他們費盡心思終於要將女兒送進一家幼兒園名校時,又遭到意外事變,未能如願以償。影片中拉吉夫婦的對話剖析了印度社會重視教育的根本原因:好的教育能讓孩子取得優勢,爬上更高的階層,就能過上層人士的生活。這和中國人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理念,可謂不謀而合:進不了好的幼兒園,將來進不了名牌小學;進不了名牌小學,將來進不了重點中學;進不了重點中學,將來進不了名牌大學;進不了名牌大學,畢業後進不了外資企業,不能出國留學。你現在睡吧玩吧,畢業後就去收破爛吧。這部電影可以看作印度版的“孟母三遷”,但其曲折程度堪比山路十八彎:買學區房扮土豪、以聚會之名打入上流社會、凌晨排隊拿報名表、接受“再教育”培訓、入學遭拒後不得不鋌而走險,通過中介拿到入學資格、住貧民窟演貧民、接受名校的資格審查……引發了一家人從“扮富”到“裝窮”的“變形記”,很有可看性。

印度也有“起跑線”

印度電影《起跑線》之所以在廣大中國觀眾中引起了熱烈的反響,因為它是一面鏡子,照見了中國當今社會中父母搶起跑的眾生相。我們身邊的買學區房,幾乎和印度一模一樣。印度的“再教育”培訓,則類似中國的補習班。這裡要順便提一下,中國目前補習的行情,有了大變化。過去是高考要補習,現在是初升高、小升初、幼升小,都要補習,甚至要進一家好點的幼兒園,也要搶跑道。所謂進“面談衝刺班”,交關靈光。據說“談過三次,衝刺力大到莫姥姥”。因而進補成為學界的一種時髦,進補成為一種風氣,進補成為一種生意。

在不少家長看來,補課即使沒效果,也要補。你要補,他要補,我也要補。不補白不補,白補也要補。大家都在補,你補我也補。至少這是一種心理進補。人家都補,我不補,就會吃虧,就會跟不上。因此,自己捨不得吃、捨不得用,花點鈔票勒子女身上,心甘情願,有付出,總會有收穫。

印度也有“起跑線”

這就是當代社會的一種流行病,叫做教育焦慮症。這種教育焦慮症的蔓延,很值得注意。當教育淪為一門生意,而不再以教書育人為目的,我們的教育就變了味,就要發生危機,將會影響一代人和幾代人。教育決不能在市場面前低下高貴的頭顱。我們要為補習熱潑一盆冷水。絕大多數的補習是沒有必要的。初中學高中課程、小學讀初中課程、學齡前認字過百——這樣的超前教學,在短期內快速提高學生成績的同時,違背了教育規律,也擾亂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

《起跑線》的成功對我們的藝術創作也有啟發。印度的《起跑線》觸及了社會生活的一個痛點,引起了世界上兩個人口最多國家的廣大觀眾的關注,贏得了許多觀眾的淚點和笑點。我們的文藝界能不能也抓住這個題材,創作出幾部文藝作品來,那將一定是叫好又叫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