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謇和胡雪岩的人生沉浮

張謇和胡雪巖的人生沉浮

中國一直重農抑商,商人在民間的形象不佳,可以說是惟利是圖、見利忘義的代名詞。但歷史上的大商人載入史冊的也不乏其人,孔夫子的弟子子貢就是商人,春秋戰國時期的弦高、範鑫都有文字史錄。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有貨殖列傳,專門為當時名噪一時的商人立傳。

張謇和胡雪巖的人生沉浮

到了近代,商人有了更多發展的空間。徽商、晉商作為區域商人的群體紛紛出現,在傳統的商業領域做出了更多的貢獻。清中後期,商人的社會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胡雪巖和張謇兩位大商人就接連出現在歷史的舞臺上,他們幾十年的商海沉浮和中國社會的發展進程緊密結合,他們的“道”不同,但命運結局是相同的。作為曾經對社會的經濟政治發展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和作用的人物,胡雪巖和張謇身上一直有著傳奇色彩,爭議頗多。

張謇和胡雪巖的人生沉浮

1.“商而優則仕”與“仕而優則商”

胡雪巖生於道光三年(1823),死於光緒十年(1884),先後歷經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四朝。胡雪巖家境貧寒,最初的職業是在錢莊當學徒,後來因可靠勤勉成了正式的錢莊夥計。收入雖然不算微薄,但是距離成為富商似乎是遙不可及的事情。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資助了一個叫王有齡的福建人進京捐官。王有齡果真發跡,自然不忘胡雪巖的相助之恩,王有齡的官是胡雪巖資助下買的,由此也相當於胡雪巖間接給自己買了個官。伴隨著王有齡的官越做越大,胡雪巖的生意也就興旺發達起來。王有齡倒掉後,胡雪巖又為洋務運動的發起人與清廷大員左宗棠合作謀事近二十年,一時間財富和權勢都達到了頂峰。從最初他被王有齡委以“辦糧械”、“綜理槽運”等重任,幾乎掌握浙江一半以上的戰時財經起,官商結合的道路越走越從容,直至官封二品,御賜黃馬褂。

商而優則仕,官商勾結,實在是胡雪巖的不二選擇。因為區區一介草民單靠做生意,沒有官府的庇護寸步難行,尤其在那個動盪的年代,太平天國和各地農民起義不斷,列強發動鴉片戰爭,清政府腐敗。能在亂世中找到機遇,審時度勢尋求發展,胡雪巖絕對是一個聰明人,有膽量有見識。

張謇和胡雪巖的人生沉浮

張謇的經商之路,與胡雪巖截然不同。張謇比胡雪巖晚生30年,胡大商人在商場上叱吒風雲的時候,張謇還是江蘇南通一個叫海門的小地方的孩童,家境貧寒,但是他是個讀書人,15歲考中秀才,42歲中狀元。甲午戰敗後,清朝允許民間辦廠。張謇一直懷有實業報國的思想,就決定聽從兩江總督張之洞的授意在南通籌辦一個紗廠。

辦廠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張謇辦的第一個大生紗廠,從開始就困難叢生,最初的籌辦形式是“官招商辦”,因籌股不到位而沒有成功。最後的形式基本是股份制企業,因為雖然有官

股,但是官股只拿官利、分紅,並不干涉廠務,張謄稱之為“紳領商辦。”

張謇與胡雪巖的時代相隔30年,時代發生了更加急劇的變化,民族危機進一步加重,腐敗的清王朝已經到苟延殘喘的地步。雖然是科舉培養出來的讀書人,但張謇並沒有把博取功名看做人生的目標,他的儒家經世報國情懷更迫切更真誠,他一直認為富國強民之本實在於工,而中國須振興實業,其責任須在士大夫。因此他義無返顧地走上了狀元辦廠、實業救國之路,別人是“學而優則仕”,他是“仕而優則商”。

張謇和胡雪巖的人生沉浮

2.紅頂商人與現代企業家

胡雪巖在官府的扶植下不斷地把生意做大。戰亂本是生意人的大忌,在戰亂中,商人的財產隨時可能被捲入戰火付之一炬。對於胡雪巖來說,每次戰亂帶給他的不是損失而是財富。庚申之變中,胡雪巖交結軍界,大量的募兵費用都存在他的錢莊裡;清軍剿滅太平天國時候,左宗棠糧草短缺,胡雪巖及時雪中送炭,與左宗棠攀上了關係,並取得他的信任,此後便經辦糧臺轉運、接濟軍需物資、管理賑撫局事務等事務;左宗棠收復新疆的時候,胡雪巖為他籌措軍費先後六次向洋人借款,也從中得了不少利益。清政府賞賜穿黃馬褂及二品紅頂帶,母親得一品封典,巡撫到胡家都要下轎,胡家盛極一時,滿門榮耀,胡雪巖成了顯赫一時的紅頂商人。

張謇辦實業之心非常堅定,官場對他絲毫沒有誘惑,當他辦廠處於困境之中時,翰林院幾次催他進京任職,他都毫不猶豫地拒絕了。他說:願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願居八命九命可恥之官。經過艱難的籌款,張謇的第一個紗廠大生紗廠終於開工,所幸的是,大生開工便贏利,而且一直效益很好。此後,以大生為軸心,開辦了廣生油廠、大興麵粉廠、澤生水利公司、大達內河輪船公司等一系列企業。在流通領域,張謇富有現代企業的理念,如他具有商標意識,紗廠的棉紗有命名為魁星、紅魁、藍葵魁、金魁、孔雀等不同的商標;為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他還聘請外國的技術人員進廠。著名實業家範旭東對張謇的評價是:“南方的張季直先生,在科舉施毒那種環境之下,他舉辦的工業,居然顧慮到原料和製造的調和,運輸、推銷,兼籌並重,確是特色。”

張謇和胡雪巖的人生沉浮

在同治、光緒年間,胡雪巖創辦全國最大的錢莊,此外,他還經營絲行、茶葉、當鋪、房產和藥堂生意,《光緒實錄》中有載,胡雪巖為絲業巨擎,主營出口,幾乎壟斷了國際市場,稱得當時清代的第一商人。然而他沒有投資新式的企業,在企業的佈局、經營方式上沒有超出傳統商人的經營模式,資本的最初來源和重要來源都與官府緊密相連,官商的身份使他在從事的商業領域常常處於“壟斷”的地位,是個官僚和舊式商人的結合體。而張謇則是開辦了新式工業的民營企業家,雖然也是科舉出身,但是他的思想和意識已經比胡雪巖走得更遠,在他的企業裡,有著嚴格的接近現代的管理制度,為了方便運貨,還修了13華里的輕便鐵路,配有小火車;為了供應紗廠的原料,在長江入海處築堤、墾牧,種植棉花。在他的努力下,南通城變成了當時中國“最進步的城市”,吸引了海內外的關注和讚歎。同為商人,他走的經營道路和行事方式與胡雪巖迥然不同,堪稱清末民初的現代企業家。

張謇和胡雪巖的人生沉浮

3.繁華難持久成敗時世定

商人這一職業以追逐利潤為目的,胡雪巖和張謇也不例外,都很重視獲取利潤。數十年苦心經營,二人都成為了商業鉅子,聞名天下。但此時,危機也在悄無聲息地向他們襲來。

1883年江南的生絲大戰導致了胡雪巖的最終潰敗。江南生絲60%出口國外,但長期以來外商壟斷生絲的國際貿易。胡雪巖不甘心如此,與洋人開始鬥法爭貿易。1882年的生絲將出時,胡光墉“遣人遍天下收買,無一漏脫者,約本銀千萬兩,夷人慾買一斤一兩而莫得”。第二年,中法戰爭爆發,時局動盪,絲價看跌。形勢嚴峻,但是胡雪巖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在商場上馳騁大半生,風風雨雨這麼多年,什麼難關闖不過去?他支持幫助過清軍籌集物資剿滅太平軍,從中獲利,同樣因為利潤可觀,他競然又敢接受太平軍將士存入錢莊的財物,真可謂挺而走險;小刀會在上海鬧事,他的錢莊照樣財源滾滾;左宗棠大人西征,提供軍款物資,向洋人借錢,別人想都不敢想,他胡雪巖卻做了,而且做得又是一筆大買賣,能眼紅得其他商人流口水。再燙手的山芋,再危險的買賣,他都敢接過來,運籌帷握,化險為夷,賺得盆滿缽滿。

張謇和胡雪巖的人生沉浮

當贏家太久,難免自負和霸氣。然而,這一次卻今非昔比大不同,胡雪巖錯誤地估計形勢。他這次是腹背受敵,他的對手除了洋人外,還出現了一個強有力的對頭盛宣懷。中法開戰後,胡雪巖再次“邀人集資同買,謂再收盡,則夷人必降伏,必獲厚利。”但幾乎無人間津,結果新絲盡被外商購買,不再買舊絲,胡雪巖損失慘重,幾乎耗掉了半數家資,再加之盛宣懷在上海操縱的提款擠兌風波,他所有商鋪都紛紛倒閉,胡雪巖的時代已經過去,不久他在抑鬱和憤怒中逝去。

在張謇的事業的黃金時代,大生紗廠的效益好、信用好,各地的銀行、錢莊都爭先恐後提出要給大生貸款。張謇急於擴大經營,發展企業,貸款太多,此外,大量公益事業不但不能生“錢”,而且還需要大量資金來維持運轉,貸款太多對張謇的企業形成威脅,大生對外負債多達400萬兩。就在此時,天有不測風雲,棉貴紗賤,加之墾牧廠遭遇水災,大生紗廠頓時轉贏為萬,損失巨大。大生本是張謇企業中最重要的贏利主力,一旦擱淺,等於全盤皆輸。張謇情急之下,四處向日本美國等資本家求助,也沒有得到借款。此後,各廠都已資不抵債,敗局已定。在失意和焦急中,又過了幾年,73歲的張謇帶著“壯志未酬”的感慨逝去。

胡雪巖是個對財富極端渴望的人,他做的好事包括既成事實後客觀上於國於民有利的事情,如賑災捐贈、樂善好施,敢於與洋人鬥法,還有他一生中最光彩的一件事情,即全力籌款作為軍費協助左宗棠收復新疆,都很難排除獲取利益的成分在裡面。但他確實是那個時代商界的佼佼者,可以稱得上是商界的“一代嫋雄”。精明強幹膽大心細,講究職業操守,善於抓住機遇,他的許多策略和商業思維有不少珍貴的成分在裡面,是同時代的很多商人難以望其項背的,直到今天也還很有價值。

張謇和胡雪巖的人生沉浮

張謇有著非常濃厚的愛國情結,當時有人去南通見識他的傑作“南通模式”後,感慨地說:“在此舉世混濁之中國社會中,上至大總統,下至小官,無不汲汲然惟求一身之安寧,一己之名利,惟張公所懷之理想,數十年始終一貫。表面分頭於實業、交通、水利之標榜,裡面則醉心於教育及慈善事業之振興。惟一主新中國之創造者,誠可謂治現今中國社會良藥,而非過言者也。”勤奮、踏實、嘔心瀝血,卻仍然要失敗,張謇白思不得其解,他曾把原因歸結為天災,歸結為軍閥混戰,他悲嘆“歐戰告終,內戰不已……;商市涸金融矣,猶擠及貧民。”他還抱怨“金融行業的短視”導致貸款困難。“生已愁到死,既死愁不體”,他是帶著壯志未酬的遺憾告別了這個世界的。實際上,他最該抱怨的是政府。在20世紀初,大生紗廠和其他民族產業一樣,發展最迅猛的時間是在1918年至1920年間。待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外商加大進入中國市場的力度,外資實力雄厚,技術先進,民族企業明顯處於劣勢,生存發展實是不易,作為一國之政府不但不支持,反而與民爭利,一遇情況危機,相對脆弱的民營企業必然會導致破產。

張謇和胡雪巖的人生沉浮

歷史在不斷前行,兩位鉅商宦海沉浮的往事,不斷被後人品味琢磨。張謇比胡雪巖晚生30年,這30年也是晚清至民初中國社會發生變化最劇烈的30年,封建社會專制統治進一步走向強弩之末,開眼看世界的人越來越多,民主思想的引進和民主意識的萌生,都使生活在這一時代的張謇的思想在商業上的作為超出他的前輩胡雪巖,堪稱中國現代企業家的先驅。

張謇和胡雪巖的人生沉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