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小考到中狀元用二十六年,在官只有一百二十天,促他只做實業

張謇必須跟著清流混,這也是無可奈何之舉,因為他的一切是清流給的。但他又不像張之洞,出身官宦世家,洞悉官場奧妙,懂得“不可得罪巨室”。他這個普通平民家歷盡磨難的孩子,只知道中國的百姓太窮苦,中國太弱小,他想改變這一切,但是他無權無勢,擁有的只是一支筆。所以,甲午之戰他跟著翁同龢一道堅決主戰,寫奏摺彈劾李鴻章。可最終,慘淡的結局使他備受打擊,對政治感到失望。

小考到中狀元用二十六年,在官只有一百二十天,促他只做實業

不久,張謇接到父親病危的電報告假回家。可當他趕到家中,老父親已經去世。這件事對他打擊很大,覺得自己空有狀元之名,實在是做不了什麼實事,決定不回單位上班了。直至七十歲修訂《年譜》時還說:“一第之名,何補百年之恨,慰親之望,何如侍親之終。”可見“孝子”之名不假,或者說,張謇更注重普通人之情感。這種人是很難在官場上位的。

小考到中狀元用二十六年,在官只有一百二十天,促他只做實業

而翁同龢得知張謇不想回來上班後很著急,多次來信規勸。張謇則表示了自己想實業救國的打算。翁同龢沒辦法接受這一切,頻頻來信,指出經商辦廠在西方還有前途,在他們那裡,商人可以當國會議員,可以參政議政;而在中國,經商卻一向被鄙視,既辛苦又沒前途。希望他回到政府單位,踏踏實實地做公務員這個很有前途的職業。張謇不聽,力圖走“實業救國”之路。“狀元辦廠”,史無前例,對於視工商為“末業”的中國傳統社會來說,簡直驚世駭俗,不可思議。用今天的語言說就是“下海”了。衝出京城虛譽的包圍,他立刻就感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幸虧,他沒有聽官迷老師的話,否則我們可就少了一位實業巨人了。

小考到中狀元用二十六年,在官只有一百二十天,促他只做實業

張謇從小考到大魁(中狀元),先後二十六年。在官只有一百二十天。張謇說:“謇天生野性,本無官情”,這不一定全是真話。張謇通過層層疊疊的考試,最終蟾宮折桂成為狀元,說不想當官是不合情理的。但因甲午馬關之辱,捲入宮廷黨爭,屢履險境;朝廷腐敗無能,抱負難以施展,使他滿腔宦海奢望頓時冷卻,報國之志,治國之策,統統埋藏心底。同時西方文明的衝擊,經營鄉里和辦紗廠的實踐,已使他找到了補償由仕途失意而帶來的價值失落的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