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拯救你,“隐形贫困人口”

拿什么拯救你,“隐形贫困人口”

空巢青年

继“空巢青年”和“佛系青年”过后,最近“隐形贫困人口”一词也火了。意指“那些看起来每天有吃有喝,但实际上非常穷的人”。全色号口红、香奈儿新款、单反、耳机、健身私教 ...... 明明工作好几年,工资也不差,但卡里总是没有结余。网友们纷纷对号入座:这不就是我吗!当然,也少不了网友纷纷站队:哪啊,我可是真·贫困人口。

拿什么拯救你,“隐形贫困人口”

隐形贫困人口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句话一点不假。琳琅满目的商品,绚丽多姿的舞台,应接不暇的广告,都给予人一种消费的暗示:必须买点什么,才对得起生活在城市。一顿大餐、一场电影、一瓶香水、一次旅行,或者一杯咖啡,都会让人充满遐想。但享受过更好的生活,就很难再回到节俭。

冯梦龙在 《智囊·知微》写过这样一个故事:话说当年,商朝的殷纣王刚即位,生活就开始奢侈起来,使用象牙筷子。对此,纣王的叔父箕子叹息道:“他使用象牙筷子,必定不再用陶制的食器盛东西,将来还要做犀玉之杯。有了犀玉杯、象牙筷这些奢侈品,还会吃粗茶淡饭、野菜粗羹吗?当然不会。身上呢,肯定也要求披锦衣九重。按这个节奏发展下去,欲望越来越膨胀,就是耗尽整个天下财富也填不了他的欲壑啊!等搜罗尽远方难得的珍怪之物,舆马宫室渐渐齐备后,这小子也活得差不多了。我这个做叔叔的真不忍心看着他走向灭亡啊!”最后,商朝的结局大家都不陌生。

随着信用卡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习惯于“超前消费”,在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盲目消费和过度消费的负面影响,甚至不乏悲剧收场。信用卡是一个“心理账户”,每当购买一件值得商榷的商品,使用现金或许能够让你再三衡量,而刷卡显然更不会令你心疼。但是,《训俭示康》写道: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在不知不觉中,就忘记了消费是否符合自己当前的收入。于是那些看起来外表光鲜靓丽的朋友圈,你并不知道背后是否一无所有。

拿什么拯救你,“隐形贫困人口”

或许一切都还好

一朋友刚毕业工作时候,薪资不菲,给自己定下每月存5k的目标,并告诉我说:这是关键时候应急的钱,无论如何都不能乱用。去年这个朋友生病住院,花了不少钱,联系我能不能周转一点,免得惊扰到父母。我诧异的问他:你不是有个应急的准备金?他心有余悸的说:早就不知道花哪去了,幸好这次不是什么大问题。

不可否认,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类进步的动力。超前消费,也可能是自我品牌的投资和提升。作为“隐形贫困人口”,可以不着急买车,也不着急买房,甚至不着急谈婚论嫁,抚养小孩,赡养老人,但至少要为可能发生的意外风险做好规划和准备。在没有后顾之忧的前提下,才能心安理得的“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