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動一時的美國媽媽成功狀告幼兒園案,值得我們反思!

1968年,美國一任位3歲女孩指著禮品盒子上的“OPEN”,對媽媽說:她認識其中一個字母“O”。媽媽非常吃驚,問她怎麼認識的,小女孩說:“是幼兒園老師教的。”媽媽表揚了女兒,轉頭一紙訴狀,將幼兒園告上法庭,理由是幼兒園老師剝奪了孩子的想象力。她說女兒在認識字母“O”之前,能把“O”說成是蘋果,說成是太陽、足球或者是鳥蛋。但自從幼兒園老師教孩子認識字母以後,女兒失去了這種想像力。她要求幼兒園對此負責,並進行精神賠償。法院開庭時,這位媽媽又當庭做了如下辯護:“我曾在公園裡見到兩隻天鵝,一隻天鵝被剪斷了左邊的翅膀,放在一個大水塘裡;別一隻天鵝完好無損,卻把它放在一個小水塘裡。管理人員說,這樣做能防止天鵝逃跑,剪去左邊翅膀的天鵝,因為無法保持身體平衡再難起飛,而小水塘裡的天鵝,因為沒有足夠的滑翔路程,也只能呆在水裡。現在,我的女兒就如同幼兒園裡的一隻天鵝,被剪掉了想象的翅膀,過早的扔入那片只有ABC的小水塘。”


轟動一時的美國媽媽成功狀告幼兒園案,值得我們反思!

美國等很多發達國家非常重視早期教育,但她們的早期教育絕不是把孩子送去上早教班,或者訓練各種技能。事實上,只要經濟條件許可,媽媽在生了孩子以後,多會選擇在家專心撫養孩子,社會也不認為女人生育後留在家裡帶孩子是不公平的事。美國家庭重視早教主要體現在閱讀上,媽媽會在孩子一出生就開始為孩子讀書,有的甚至從懷孕時就開始。據調查,中國少年讀書量是以色列的1/60,是日本的1/50,是美國的1/40。中國孩子跟發達國家孩子最早的裂變在於早期閱讀,王陽明還不會說話的時候經常聽祖父背書,等5歲突然開口說話時有一天祖父有一個地方背不出來,王陽明一口接下來流利的背出,祖父驚奇:“你是什麼時候讀的書?”他答:“就是您經常背書我聽到了呀!”由此可見,培賢在於讀書,在於通曉事理,培能在於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從親身感悟中激發孩子的好習慣、自信、社會適應性、勇氣、合作精神。

轟動一時的美國媽媽成功狀告幼兒園案,值得我們反思!

“做天難做四月天,插秧的哥哥要下雨,採茶的妹妹要晴天”,做父母最難做的是嬰幼兒的父母,家裡要賺錢,孩子要讀書。可現今我們社會現象恰好相反,似乎最容易做的是嬰幼兒父母,因為此時的孩子沒有功課壓力,父母也自在求樂,然而卻是餵飽了肚皮,沒有餵飽精神。年輕父母們沒有憂患意識,註定是孩子童年的災難。

“先汙染,後治理”恐怕是大多中國家庭的發展模式,由於在嬰幼兒早期引導方面的缺失造成了孩子行為習慣,學習慾望等問題,以至於步入幼兒園小學以後的諸多困難,進而花費太多的財力、物力、人力想要去彌補,恐怕十之八九是來不及了,中國有句老話叫:“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其實說的就是從小奠定良好基礎的重要性。

轟動一時的美國媽媽成功狀告幼兒園案,值得我們反思!

“為中華崛起而讀書”是周總理的志向

“為往聖繼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是張載的志向

養育一個愛已、愛人、愛國的好孩子,從現在開始!

相關好文還在持續更新中……請關注!請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