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上推荐阅读《飞向太空港》导读

语文八上推荐阅读《飞向太空港》导读

《飞向太空港》精导精练

李鸣生,1956年生于四川,当代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三连冠得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协报告文学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首席纪实作家。

李鸣生主要从事航天等高科技题材的创作,其数百万言的"航天七部曲"(《飞向太空港》《澳星风险发射》《走出地球村》《远征三万六》《中国长征号》《千古一梦》《发射将军》)等作品在海内外有着广泛影响,被文学界称为"中国航天文学第一人""继徐迟之后中国第二个写科技题材的佼佼者"。除获得三届鲁迅文学奖外,他还获得过其他20多项全国、全军文学奖,是中国获奖最多的作家之一;其多部作品收入《共和国作家文库》《中国报告文学精品文库》《中国60年报告文学精选》《21世纪中国最佳纪实文学选》等。

作品概述

《飞向太空港》是一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它以作者实地采访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为支撑,全景式地描绘了1990年4月7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场,成功用"长征三号"火箭将美国休斯公司设计制造、由总部设在香港的亚洲卫星公司购买和经营的"亚洲一号"卫星送入太空的全过程。刻画了一群默默耕耘的航天人形象。作品以历史的笔法勾勒概貌,烘托背景,以文学的手法讲述故事,塑造人物,描绘细节,表达情感,可读性强,字里行间洋溢着乐观、自豪的情绪。

序章 本文参考消息

序章以参考消息的形式,对1990年的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状况进行了介绍:欧洲空间局"阿里亚娜-4"运载火箭发射两颗日本通信卫星失败,美国"亚特兰蒂斯"航天飞机发射卫星失败,美国"大力神-3"运载火箭发射"国际通信卫星-6"失败。这三次航天发射的失败给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蒙上了阴影。在这种国际背景下,中国宣布将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美国制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的决定,为全世界所瞩目。

第一章 通向宇宙的门前

一、西昌:同步卫星的故乡 西昌因其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地理条件,成为中国航天发射的理想之地,西昌卫星发射场保持着连续6次成功发射卫星的记录。在此情况下,西昌卫星发射场开始承揽外星发射业务,国内外来宾纷纷前来参观并对西昌寄予厚望。

二、发射场:原始与现代同构的神话 西昌卫星发射场处于荒僻、原始落后之地,发射场的科技工作者居住条件极其简陋,物质生活极为艰苦,但在面对突发的泥石流灾害和"亚洲一号"卫星的发射准备工作时,他们舍小家顾大家,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展现出崇高的集体主义和奉献牺牲精神。

三、酒吧:一个中国人与三个美国人的对话 作者对三位美国休斯公司的专家进行采访,以外国人的视角谈了对中国以及西昌的印象和感受,打破了西方对中国的一些传言和负面的认识,并对中美第一次空间技术合作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和良好的祝愿。

第二章 历史,从昨天的弯道走来

四、20世纪的中国与美国 回顾中美两国在20世纪的交往,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使得两国的关系陷入了泥淖;尼克松总统访华和邓小平访美后,两国间的政治交往越来越密切,文化交流也越来越深入,为两国空间文明的交往做了铺垫。

五、举起火箭的大旗 在1984年,中国尚需向外国购买卫星并花钱请人发射,但同时我们也有了发射卫星的能力,等到了1988年,我国已经逐渐具备了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上官世盘、乌可力、陈寿椿等人就是扛起这面大旗的旗手。

六、序幕在戴高乐机场拉开 1985年6月,中国带着自己的同步通信卫星和"长征三号"火箭,参加了巴黎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拉开了中国空间技术走向世界的序幕。并在随后的国际空间技术会上,向世界正式宣布了中国航天发射的价格和服务内容,中国迈开了打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的步伐。

七、天时·地利·人和 在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大力神-34D"火箭、"德尔塔"火箭和法国的"阿里亚娜"火箭在发射时相继发生爆炸。美国和法国的这4次航天发射接连遭遇失败,迅速改变了世界商业卫星发射市场的行情,为中国的火箭打入国际商业市场带来了契机。

八、周游列国的中国专家们 中国抓住历史机遇,到美国进行游说,由于不了解美国的商业规则,也由于外国的偏见,我们既受到礼遇,也遭遇了数不清的不解、白眼甚至嘲弄。但经过中国专家的努力,最后还是获得了一些有识之士的理解,和几家公司签订了一些订座协议和发射合同。

九、轨道大转移

中国贫穷落后,百废待兴。改革开放后,科技基础依然十分薄弱,我国的火箭发射也仅仅停留在科研试验阶段。面对大好的国际机遇,我们开拓国际市场任重道远,但又是必由之路。专家和领导高瞻远瞩,果断决定了要实现轨道大转移。

十、面对世界的挑战 初次涉足国际市场,我们遭遇了极大的兆战:与两家公司签订的板上钉钉的合同无疾而终,其他公司也对中国的火箭发射技术充满了狐疑。中国为自已的草率和不成熟交了学费。但是我们还是等来了美国"亚洲一号"卫星的发射合同。中国急需向世界证明自己。

十一、外交场上的风云 就卫星商业发射服务问题,中美之间进行了两轮会谈:第一轮在北京钓鱼台举行,未能达成一致协议;第二轮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以孙家栋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面对美方的挑战,克服种种困难,最终双方签署协议文件,谈判最终取得成功。

十二、布什:不愿得罪十亿中国人 经过5年的艰苦努力,终于迎来了第一份真正的外星发射合同。但是,正值此时,北京天安门发生的政治风波,影响了合同的正常履行。再次经过艰难的外交斡旋,布什总统终于批准了亚星的出口许可证,中国发射外星的条件成熟了。

第三章 卫星,一次总统待遇的远行

十三、起飞,波音747 在美国休斯卫星公司和亚洲卫星公司对西昌卫星发射基地进行严格的评审检查后,"亚洲一号"卫星搭乘美国休斯公司包租的一架波音747飞机,享受着总统般的待遇,并在中国海关、边防及首都机场的密切配合下,顺利运抵中国北京。

十四、护送升降平台 为了把专门装卸卫星及设备的大型升降平台从北京运抵西昌飞机场,中国调动多方资源和力量,从中央到地方,铁路公路联运,沿途军民配合,筑路炸山,终于比原计划提前一天安全到达西昌。

十五、健力宝与《上甘岭》 中美双方的技术工作人员精诚合作,面对恶劣的环境气候条件,连续工作近5个小时,最终圆满完成了亚星的卸货工作。美方卫星专家熟练的叉车驾驶技术给中国驾驶员上了生动一课,而一听健力宝则见证了中美双方科技工作者的高尚品德。

十六、美国"新娘",入了中国"洞房" 为迎接"亚星"的到来,中方应美方要求,专门为"亚星"建造了标准的卫星测试厂房,满足了对方近乎苛刻的要求。在护送"亚星"到厂房的过程中,中美双方工作人员表现出来的敬业精神彼此感染,让人动容。

第四章 火箭,另一个伟大的文明

十七、欧亚大陆怪圈 中国是火箭的故乡,直到16世纪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火箭技术最为发达的国家,但是在随后的400年里,中国关闭了大门。火箭技术在传入西方后被不断改进,最终成为19世纪最为先进的武器。西方用这个武器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落后的中国开始反过来向西方学习新的火箭技术。

十八、起飞,在新的地平线上 现代意义上的火箭最早产生于一战后二战前的德国。希特勒政府研制的火箭技术,还没来得及形成战斗力,就在二战结束后分别被美国和苏联抢夺去了。美苏两国经过进一步研究,基本垄断了火箭和导弹技术。中国奋起直追,在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带领下,自力更生,火箭、卫星技术直追西方,振奋了国人。

十九、"长征三号"和它的伙伴 "长征三号"火箭是多用途大推力三级火箭,它的研制历经10年,任新民、谢光选、王之任等科学家呕心沥血,为"长征三号"的成功研制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用聪明智慧和坚韧执着诠释了中国航天人的精神。

二十、苦恋:中国箭与美国星 由于技术壁垒,中国的火箭设计没有按照国际标准,箭星无法合体,中美双方的技术协调会先后进行了多次。这个过程,既是相互磨合的过程,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过程,更是双方友谊逐渐加深的过程。双方经过反复的磋商和技术攻关,最终完美实现了箭星合一,为下一步的发射工作奠定了基础。

第五章 我们都是地球人

二十一、同一世界,两种活法 中美第一次合作,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合作,还有很多生活习惯上的协调。首先是饮食习惯的巨大差异,西昌的川菜不合美国人的胃口,其次宾馆因其服务习惯也不会为客人洗裤头这类私人物品。中美生活文化的差异带来了碰撞,也使得两国的技术人员更进一步加深了理解。

二十二、伦巴、探戈与辣椒、蒜苗 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中国的工作人员下班后常见的生活方式或者是学习,或者是种地,安排好一家老小的生活;美国人则是娱乐。由于西昌没有夜总会等娱乐场所,中方便组织了中国姑娘们陪美方工作人员跳舞,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应。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再一次强烈冲击着中国人的生活观念。

二十三、有车不坐要骑车 美方工作人员在工作之余的消遣方式之一就是骑车旅游,尤其是在环境非常优美的大凉山中,因为这既可以娱乐健身,又可以欣赏沿途的风土人情。但是出于对对方安全的考虑,一开始中方没有答应美方骑车旅游的要求。后经协商,中方才同意了美方的请求。有车不坐要骑车,这再一次冲击了中国人的生活观念。

二十四、回归自然 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周围是自然风光异常优美的地方,不仅仅开放旅游的地方让人着迷,未开发的地方更令人神往。面对如此美丽的自然景观,中方工作人员更加关心的是职称的晋级、转业等实际生活问题,而美方工作人员则渴望爬山,去和大自然以及生活在其中的彝族百姓交流。在两种生活理念的碰撞中,美方人员终于理解了中方工作人员的坚韧和无私奉献精神,并为之感动。

二十五、既是朋友,又是对手 在安装调试"亚洲一号"的过程中,中美双方密切合作,但是也互相进行技术防范。中方严格遵守安全协议备忘录,让美方放心,同时中方也十分注意防范自己的技术外泄。这样的合作关系既是朋友也是对手。

二十六、"国际标准"与"家传秘方" 在合作过程中,美方一切按照国际标准,而由于中国与世界隔绝很久,很多方法都是土办法,但是我们还是按照美方的要求在卫星测试厂房的温度、湿度上予以保证,空调、供电等完全按照美方的要求予以配合。在运送危险物品时,中方工作人员的勇敢和能干也折服了美方人员。

二十七、英语:沟通世界的桥梁 由于两个国家长时间的隔绝,语言成了双方合作的最大障碍。中美双方互相不能理解对方的语言,造成卫星发射基地的工作效率低下。而在生活中,即便是小到上厕所一类的事情,也会因为缺少翻译而造成很大的麻烦。

二十八、从要走,到再来

在中美双方的合作中,通信工作的落后使得美方大为不满。从生活通信到工作通信,中国落后的通信状况很难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美方在了解到中方遇到的困难和为此付出的努力后,表示了充分的理解,并积极想方设法予以协助解决。

二十九、西装·领带·先生和小姐 在"亚洲一号"卫星发射前的准备过程中,每天都要开两次协调会。一开始由于双方的意见相左,会议时间长,也常常吵嚷不清。随着合作的加深,协调会也越来越和谐。中方的工作人员在着装、称呼上跟国际接轨,也越来越习惯和外国人打交道了。

三十、打赌:一只烤鸭 中外7方的协调会是真诚的,也是友好的。随着合作的深入,中外工作人员加深了友谊。但是卫星发射受到天气的影响很大,对天气预报的准确性要求极高。面对中方对一个月之后的天气预报,美方的江·可达先生不相信,也不服气,与中方的胡世祥赌一只烤鸭。

三十一、"老外"采访备忘录 作者采访了"亚洲一号"卫星发射主任江·可达、美国休斯公司首席科学家斯坦豪尔、美国国防部官员兰国思三位外国主要工作人员。他们由衷地赞美了中方的工作精神和技术上的严谨,也十分坦诚地谈了中国的问题,比如某些技术上的落后、交通不便以及法律制度不够严格等问题。

第六章 跨越国界的飞行

三十二、人与上帝的较量 卫星发射对天气条件的要求极高,世界上因为天气原因导致的发射事故很多。以美国为例,仅从1986年1月至1987年6月的5次发射失败来看,均与气象有关。"亚洲一号"卫星发射的日子选择在4月7日。吴传竹作为天气预报专家,内心极为煎熬。因为通过对17年的历史资料的统计计算,4月7日这天,17年中有11年都是坏天气!

三十三、发射日,一个留给明天的问号 在"亚洲一号"卫星发射日的选择上,中方建议4月5日或6日,美方不相信中方在一个月之前的预测,以4月7日为发射日进行各项准备工作,亚星公司以4月5号是清明节等为借口而坚持4月7日,中方无奈接受。

三十四、紧急气象会 4月7日中午12点半,发射基地的主要领导召开了紧急气象会议,听取吴传竹对气象情况的预报,以决定第三级火箭燃料加注与否。然而复杂多变的气象状况让人不敢贸然下决定。最后根据吴传竹的大胆预测,决定进行火箭燃料加注。

三十五、加注!加注! 发射程序进入倒计时4小时,第三级火箭燃料的加注正在进行中,这时,天空中出现了雷电,在危急时刻,胡世祥果断下令关闭了发射平台。在雨中,火箭燃料加注兵完成了燃料加注。倒计时80分钟,天气状况恶化,雷声滚滚,雨声阵阵,发射程序被迫中止。

三十六、中国,敞开了汉唐的胸怀 为了这次卫星发射,中信公司董事长荣毅仁、亚星公司总裁薛栋、香港大亨李嘉诚都来到了外宾观礼台观看此次发射。周围的百姓也自发地来到发射场附近的平台观看发射,远在香港的亚星公司同样在关注此次发射。面对发射程序暂时中止,大家一片焦急。复杂多变的天气状况在考验着中国航天人。

三十七、推迟打开发射窗:由于突发的天气状况,第一个发射窗口过去了,第二个发射窗口时间太短。在吴传竹等气象专家的准确判断下,卫星基地领导当机立断,决定抓住第三个发射窗口的80分钟,在9点半左右进行发射。火箭发射进入80分钟倒计时。

三十八、壮怀激烈 尽管有气象专家的预测,但是天气状况的复杂让发射现场的人们十分揪心,离发射窗口越来越近,而天空还在下着小雨。从最高指挥官到西方科学家,从外宾到中国普通民众,都十分焦急地等待着预测中的那片云空的到来。

三十九、升起了,二十五亿人的卫星 晚上9点,气象条件就如吴传竹等专家预测的那样准时转好,火箭发射进入30分钟倒计时。9点30分,在万众瞩目之下,"长征三号"火箭托举着"亚洲一号"卫星升空,星箭分离后起旋,顺利进人预定轨道,发射成功。

四十、月光下的宴会 巨大的成功,是对忘我工作的航天人的最好奖赏。中国从此打开了火箭发射的国际市场,中国人民扬眉吐气。为这次发射付出了无数努力的人们在欢庆,全国人民在欢庆,凡是为此次发射倾注了巨大热情和希望的中外人士在欢庆。

尾声 走向新大陆

"亚洲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升空,受到世界人民的高度赞扬。卫星的制造方休斯公司更是对中方的技术和效率给予高度评价。这次成功发射使得整个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但这只是我们开拓宇宙空间的开始,人类在这条道路上会越走越远。

作品通过对此次卫星发射的描述,反映了中国航天开始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新征程,歌颂了中国航天人风雨同舟、以身许国的万丈豪情,锐意创新、攻坚克难的工作作风和不计得失、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作品还对这次航天发射过程中的中外合作进行客观真实地报道,对东西方文化、思维习惯、工作方式等各方面的差异进行了理性分析,并对中外在航天领域的成功合作进行高度评价并寄予了厚望。

作者在书写中国飞天梦的基础上,发出"我们都是地球人"这一振聋发聩的呼声,体现了作者对人类明天的生存和发展的终极关怀。

片段欣赏

(一)

据传,50年代还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1954年召开的日内瓦会议期间,有一次中国总理周恩来在酒吧与美国国务卿杜勒斯相遇。周恩来主动伸出手去想同杜勒斯握手,杜勒斯却把脸一转,故意装作没看见,巧妙地拒绝了周恩来的握手。而周恩来伸出的手则顺势朝着服务员一招,不失风度地说:"小姐,请给这位先生来杯可乐,账记到我的头上。"说罢,周恩来微微一笑,信步离去。

【赏析】细节描写,表现了周恩来总理在国际外交场合具有的高超外交智慧。

(二)

西昌机场位于离西昌城约六公里的天王山下的小庙乡,故俗称"小庙机场"。小庙机场始建于1932年,是国民党川康边防军修建的军用简易机场。抗日战争爆发后,蒋介石的西昌行辕征调西昌、冕宁、普格、德昌等地一万多民工,将机场改建成七百米乘五十米的泥结砾石跑道,开辟了飞机疏散道,还利用天王山的地形挖掘了几十个飞机掩体战壕。1940年,由中国航空公司开辟了一条重庆—成都—西昌—昆明—重庆的环形航线,同时也作为国民党空军的疏散机场。1958年,正式开辟了西昌—成都的航线。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为备战备荒,小庙机场作为西南地区的一个军事重地,又有了一番重大的扩建。据说,小庙机场的扩建计划,还是当年的"林副统帅"林彪亲自审核批准的。

【赏析】历数小庙机场的历史渊源,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

(三)

于是,1990年春节前三天一个风雪弥漫的夜晚,由三十一人组成的护送升降平台的运输队,从成都缓缓出发了。

十二辆摩托车兵分两路,率先开道;后面紧跟的是开道警车,清道车和指挥车;接下来是载有升降平台的大拖车;最后压阵的是十几辆工具车。风雪中,队伍小心翼翼,浩浩荡荡,颇有"壮上一去不复还"的悲壮气概。

成都至西昌,全程五百多公里。一路山势险峻,坡陡路窄,全是蛇形公路;且正值隆冬季节,天寒地冻,霜雪遍野,途中若有任何一点因失,必将车毁人亡。

【赏析】交代了沿途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恶劣,说明运输面临的巨大危险,也侧面烘托了运输人员战天斗地、不畏艰险的坚强意志。

(四)

此时,数千公里之外的南太平洋海面上,"远望一号""远望二号"两艘航天测量船早已悄然驶进了赤道附近的预定海域,正严阵以待,迎候"亚洲一号"卫星的随时到来。

凶险的海面上,风高浪急,波涛汹涌,唯有头顶的星空,显得格外明朗。汹涌的海涛将"远望号"一次次地抛起,再一次次地扔下,大有要一口吞掉之势。但两艘"远望号"依然屹立海面,如同两座礁石,任凭海涛的冲刷、风浪的拍打。

【赏析】作者展开想象的翅膀,描写数千公里之外的海洋测量船正在特命的状态。

(五)

地下指挥所。

电子倒计时计算器在默默地走着,走着。

发射,在迫近,迫近!

"各号注意,一分钟准备!"

01指挥员穆山站在发射控制台前,声音洪亮而豪迈。

最关键的时刻到了,专家们全都站了起来。

任总的手指又在下巴上抓来抹去。

谢总的双手也在胸前搓揉起来。

【赏析】句式短小,独立成段,有利于表达紧张的情绪。

(六)

狂欢的人群并不知道,虽然火箭已经上天,但这还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火箭上天后,一级、二级能否正常分离,第三级火箭能否在空中二次点火,火箭和卫星能否按时起旋,起旋后的火箭和卫星能否成功分离,这每一个坏节都还悬在空中;只有这每一个环节都顺利完成后,中国的这次发射才算大告成功!

因此,当不少人都在欢呼成功时,沈荣骏、胡世祥等人的脸上仍不见一丝笑容。沈荣骏两眼平视,凝视着大屏幕,一动不动,其思维仿佛始终沿着火箭的轨道在滑行;胡世祥的衬衫早被汗水湿透了,他直愣愣地盯着大屏幕上缓缓蠕动的火箭飞行理论轨道曲线,同样全神贯注,一动不动。

【赏析】特写镜头。科学家表情严峻,他们眼里的发射成功是普通民众所不能了解的。

精要练习

1.《飞向太空港》的体裁是 ,这是一种介于新闻报道和文学作品之间的文章样式,

_________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文体,它的基本特征是具有_______性和______性。

2.西昌是________自治州的首府,具有亚热带高原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只有十七摄氏度,故"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季春",享有" _________"之美称;又因为一年四季,绝大部分时间都可见到硕大明亮、圆润清澈的月亮,故又被称为美丽的"___________ "。

3.1984年4月8日,中国的"__________ "运载火箭在西昌把中国的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送上了太空,震动了世界。

4.自中国宣布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起, _________便成为中国政府批准的经营运载火箭发射服务、卫星合作业务的唯一机构,这是一家全国性的具有法人资格、独立经营权的工贸结合、技贸结合的进出口贸易公司。

5.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将自己的火箭、卫星等高科技产品,送到了国际航展会上,_________是1985年6月在 __________举行的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

6."亚洲一号"卫星,是由美国 ________公司设计产的一颗国际通信卫星。

7.不愿得罪十亿中国人,最终做出批准"亚洲一号"卫星出口许可证决定的是美国总统_______ 。

8"亚洲一号"卫星准备发射期间,困扰中外双方的最大的问题是________ ,因此在发射基地最为繁忙的工作人员是__________ 。

9.1990年4月7日,西昌卫星发射场用" _________"火箭成功发射_________标志着美国与我国正式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

10."亚洲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是中国航大人众志成城、团结协作的结果,其中担任发射现场总指挥的是________,指挥长是________ ,副指挥长是________ ,气象处处长是_________ 。

11.1990年在中国发射"亚洲一号"卫星之前,世界航天界发生了哪几件航天事故?

12.西昌作为理想的航天发射场在地理条件上有哪些优势?

13.为什么说1986年是世界航天史上的"大灾年"?

14.简述参加"亚洲一号"卫星发射前"中外七方协调会"的各方代表。

15简述"亚洲一号"卫星多舛的命运。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发射场坐落于群山环抱之中。应该说,发射场四周的山,才叫真正的山。那一座座山如同沉睡千年的少女,而今刚刚被人发现。如果你身临其境,便会看到,满山是树,满山是绿。幽谷是墨绿,坡地是深绿,山巅是翠绿;还有那数不清、看不尽、闻不够的山茶,杜鹃、兰草、野莓以及山泉、若藓、溪流、深潭,无不飘荡着绿的色彩与绿的韵味。而那山、那水,那花、那草,与当今中国最现代化的发射塔架和指挥大楼同处一体,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幅绝妙的稀世奇图。

倘若漫步于山野之中,你会看到半山腰上的彝家山寨,山寨升起的袅袅炊烟;你会闻到野花的芳香,泥土的气息;同时你还会听到清泉的叮咚,松涛的轰鸣,山风的低语,小鸟的轻吟,以及那松针尖上的露珠洒落在野花的脖颈或蘑菇的头上时所发出的"滴答""滴答"的声响。于是渐渐地,你会忘掉现代都市强加给你的种种忧愁与烦恼、名利与欲望,仿佛自己又回到了婴儿的摇篮,全身心地进入了一种物我两忘、心无旁骛的玄妙境界。

(1)这两段文字描写了西昌卫星发射场周围的景色,请简要概括其主要特点。

(2)作者运用了多种手法来描写西昌发射场周围的美丽景色,请举例分析。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美国人被允许爬山,如同中国人领到了出国护照。

这天,上官世盘亲自陪同几位美国专家爬山。美国专家个个像刚刚逃高校门的孩子,见到什么都高兴,见到什么都新鲜。他们一路游山玩水,一路该笑风生,一路还谈"亚洲一号"卫星。不知什么原因,中美双方平时在小会议室里扯不清的问题。这天在自然界这个"大会议室"里,却谈得很是顺当,十分投机。

他们不知不觉便在深山走了一个多小时。来到一个彝家山寨,见几位彝族老乡正在地里种土豆,几位美国人由于好奇,便上前同他们攀谈起来。

"老乡,你们知道我们是谁吗?"一位美国专家不知出于什么心理,指着自己的鼻子,首先提出了这个问题。

翻译许建国先生后来说,当时他心里直犯嘀咕,这深山沟里的老乡没文化,万一说出叫人笑话的话,岂不有损咱们中国人的形象?但他作为翻译,又必须忠实于原话。

"我们知道。"一位彝族兄弟回答说,"你们是美国人,到这儿来发射卫星的!"

美国专家愣了愣,忙上前热情地握住了这位彝族兄弟满是泥巴的手,颇有点异国遇知音的味道:"老乡,你们真辛苦呀!

"不不不,我们不辛苦。"彝族兄弟潇洒地在屁股上拍了拍刚同美国专家握过的手,说,"你们为了世界的友谊,大老远从美国那边跑到这儿来发射卫星,你们才辛苦!可惜我们山里人穷,拿不出什么好东西招待你们。"

当翻译将这番话译出时,美国专家们呆住了!他们既感到惊喜,又感到惊奇,仿佛今天遇上的不是一个彝族兄弟,而是一个党支部书记。

后来,这位中年彝族兄弟还把美国朋友请到家里做客。当美国专家发现羊圈里有一只白色的羊羔正偎在母羊的怀里吃奶时,非常高兴。他们围着羊圈,用手轻轻抚摸着羊羔,不停地学着奶羊"咩咩"地叫。

一位美国专家抱起羊羔,对彝族兄弟说;"朋友,你把这只羊羔送给我行不行?"

上官世盘后来说,"我当时一听,心里一下就有点紧张了。因为老乡养一只羊不容易,但美国人张口就说送,你说是送还是不送?如果同意送吧,老乡家里很穷;不同意送吧,外国朋友又提出来了,这事咋办?"

"可以送给你。"彝族兄弟说话了,"但这头小羊正在吃奶,你抱回去没奶,养不活。"

"那怎么办呢?"美国专家摊摊手。

彝族兄弟说:"这样吧,小羊你就不要了,我把这头大公羊送给你!"说着,彝族兄弟将另一头大公羊牵在了美国专家的手上。

美国专家一下被感动了,感动得竟不知说什么是好。片刻,美国专家说:"这样吧,我还是要你这只小羊。不过呢,你先替我养着,待明年我来这儿发射卫星时,再带回美国去。"说罢,美国专家哈哈大笑起来。

彝族兄弟说:"好,这只小羊就算你的了。我一定替你养好,你明年来这儿时,可别忘啰!"

然后,美国专家一手拉着彝族兄弟的手,一手抱着小羊,照了一张相。

从山上回来后,美国专家无论大会小会,逢人便讲:"哎,有钱人吧,还老抠;没钱的人吧,还特讲义气。这儿不仅山好水好,人也好!"

(1)中美双方平时在小会议室里扯不清的问题,如今却谈得很是顺当的原因是什么?

(2)彝族兄弟最感动外国专家的是什么?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各号注意,五分钟准备!"

"五分钟准备!……五分钟准备!……"

口令声通过无线电波,传向西安,传向北京,传向太平洋,传向数千里航线的每个岗位,将人们的心一下悬吊起来。

于是,历史在这一时刻,留下了无数真实而难得的镜头——

镜头之一

指挥控制中心。

数百名中外来宾涌出大厅,匆匆登上楼顶;担任现场直播的各种摄像机,纷纷打开了镜头。

镜头之二

发射场。南山坡上。

夜幕下,冷风中,几十名衣服单薄的少先队员头紧紧抱成一团,个个冻得瑟瑟发抖。但一双双天真好奇的眼睛,始终紧紧盯住发射场上那个庞然大物。

我镜头之三

发射场。东山顶上。

一个四岁左右的胖男孩,骑在父亲的脖子上,两手抓住父亲的两个耳朵。父亲站在一个坡坎上,齜牙咧嘴地盯住发射场。忽然,小男孩叫了起来:"爸,我要撒尿!我要撒尿!"

父亲:"儿子,马上就要发射了,你再憋一会,回去爸爸一定给你买美国巧克力!啊?"

儿子:"爸,什么叫美国巧克力?"

父亲:"哎呀!我的小祖宗,别说话了,火箭马上就要点火了!"说着,在儿子屁股上拧了一把。

儿子"哇"地哭了起来。

镜头之四

西昌。小庐山。

一座古老的寺庙前,十几个和尚和尼姑围作一团,眼睛全都痴痴地望着发射场的方向。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尼姑,双手合十,举在胸前,嘴里轻声地念着:"阿弥陀佛!阿你陀佛!"身边,几炷香火在晚风中轻轻摇曳,缓缓升腾着出家人善美的祝愿。

镜头之五

辽宁。鞍山。

一位曾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生活了八年的退伍女兵,正在家里目不转睛地在看着电视上的实况转播。看着看着,她的身子不知不觉便从沙发上滑落下去,然后双膝跪在地上,直愣愣地望着电枧屏幕上的发射现场,滚烫的泪水忍不住涌满眼眶……

镜头之六

北京。中南海。

邓小平坐在电视机前,一边收看着发射实况,一边大口大口地吸着香烟。突然,屏幕上推出一个特写:烟雾缠绕的火箭上,"中国航天"四个大字赫然在目!邓小平马上紧紧盯住屏幕,夹在手指的香烟悬在半空,一动不动。

镜头之七

北京。国防科工委指挥中心。

国务院总理李鹏、国务委员邹家华以及来自各方面的专家和负责人等,端坐在指挥大厅,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凝视着大型显示屏幕。

镜头之八

香港。亚洲卫星公司会议展览中心。

几百名中外人士再也坐不住了,全都纷纷站了起来,伸长脖子,焦急地望着巨幅屏募上裹着烟雾、托着卫星的"长征三号"火箭;旁边,几十桌等着庆贺"亚星"成功发射的宴席,早已准备就绪。

镜头之九

美国。洛杉矶。休斯公司总部。

几十位美国专家坐在灯光柔美的测控大厅,焦急地等候着东方峡谷中那辉煌的一瞬。

忽然,麦克风里响起斯坦豪尔从中国西昌发射场传来的声音:"洛杉矶,我是西昌。卫星将按时发射,请做好跟踪准备!"

一位美国专家激动地回应道:"西昌,我是洛杉矶。一切准备就绪!"

(1)卫星发射前5分钟是人们心情最为紧张的时刻,作者为什么用分镜头的方式来描写全球各地对这次发射的关注?

(2)九个镜头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1.报告文学 新闻 文学

2.凉山彝族 小春城 月亮城

3.长征三号

4.中国长城工业公司

5.巴黎

6.休斯

7.布什

8.语言沟通问题 翻译

9.长征三号 亚洲一号

10.沈荣骏 曲从治 胡世祥 吴传竹

11.①1990年2月22日,欧洲空间局"阿里亚娜-4"运载火箭,在法属圭亚那的库鲁发射场升空后不到两分钟爆炸。

②1990年2月28日,美国"亚特兰蒂斯"航天飞机施放的一颗侦察卫星在空中遭到解体。

③1990年3月14日,由美国"大力神-3"运载火箭发射的"国际通信卫星-6",升空后未能按预定时间同第二级火箭分离。

12. ①这儿地处横断山脉南段的西缘,纬度较低,离赤道较近,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发射卫星时,可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提高火箭的运载能力,有利于把同步通信卫星送入三万六千公里高的赤道上空。

②此外,火箭从这儿发射起飞后,按设计的航向飞行,整个航程可以避开大中城市,不会危及沿途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③这里气候宜人,空气洁净,为火箭、卫星的测试工作,提供了非常理想的温度、湿度和空气洁净度。

13.因为在1986年世界航天界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故:

①1986年1月28日在美国肯尼迪航天发射中心发射的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生大爆炸。②1986年4月18日,美国"大力神34D"火箭在美国范登堡空军基地携带一颗价值五千万美元的军事侦察卫星发射升空,几秒钟后爆炸。

③1986年5月3日,美国用"德尔塔"火箭发射一颗气象卫星,因火箭发动机的故障而失去控制,升空后仅九十一秒便被地面指令炸毁。

④1986年5月31日,法国"阿里亚娜"火箭继1985年第十五次飞行爆炸后,在第十八次飞行中又不幸惨遭爆炸,发射被迫停止十六个月。

14.中方是: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万源公司和长城公司。外方是:美国休斯公司、亚洲卫星公司和加拿大太列公司。

15."亚洲一号"卫星,原名叫"西联星六号"是由美国休斯公司设计生产的一颗国际通信卫星。①1984年2月3日,"西联星六号"由"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上天。但因有效载荷辅助舱的火箭发动机提前熄火,未能进入预定的同步转移轨道,最后被搁浅在远地点为一千一百九十公里、近地点为二百五十公里的椭圆轨道上,从此开始了在太空的漂泊流浪之旅。

②为"西联星六号"承担保险的伦敦梅利特保险公司,向西联公司支付了七千五百万美元的赔款,卫星归属于梅利特保险公司。

③1984年秋,梅利特保险公司与美国宇航局以及休斯公司达成了回收和修理"西联星六号"的协议,并于11月4日,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将"西联星六号"卫星收回。

④"西联星六号"回收后,梅利特保险公司以五千万美元转卖给了美国特雷卫星公司。

⑤特雷卫星公司同中国长城公司签订合同,拟在1988年韩国举行奥运会前将这颗卫星发射升空,但特雷公司因破产而无法按期付款,卫星又归回到梅利特保险公司手中。

⑥亚洲卫星公司从梅利特保险公司手中购买了"西联星六号"卫星将它重新命名为"亚洲一号",并最终由中国"长征三号"火箭成功发射升空。

16.(1)山水葱绿,植被丰富,自然环境优美;恬静祥和,自然淳朴,人文环境优美。

(2)①比喻。"一座座山如同沉睡千年的少女",把未被现代文明打扰的群山比作"沉睡千年的少女",十分形象地表现了群山的自然美和纯净美。

②排比。"你还会听到清泉的叮咚,松涛的轰鸣,山风的低语,小鸟的轻吟,以及……"作者满怀惊喜,描写了周围环境的清幽,让读者感到了景色的丰富层次。

③对比。作者把发射场周围的自然景色与现代化的发射塔、大楼相对比,把平静悠然的生活与现代都市的生活相对比,突出了此处景色给人的心灵震撼。

17.(1)周围环境优美,是美丽的景色让谈判的双方都放松了紧张的心情,从而能够更多地去理解对方,谅解对方,所以平时扯不清的问题,现在却能谈得顺当了。

(2)①彝族兄弟体谅外国专家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进行卫星发射的辛苦;②彝族兄弟非常淳朴,重感情,讲义气。

18.(1)采用分镜头方式描写的原因有:①分镜头描写是为了张弛有度。非常紧张的描写当中用分镜头的方式,可以缓解读者的紧张的情绪,使读者能够冷静客观地看待这个重大的历史时刻。②分镜头的描写方式可以更加全方位地展示不同地域的有关各方以及旁观者们对于此次发射的高度关注。③采用分镜头描写的方式,也与此次发射是一次国际合作有关,涉及中国、美国和香港地区。

(2)①跨区域广;②涉及的生活人群广;③发生在同一时间;④都是特写镜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