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宏的「AI觀」

李彥宏的“AI觀”


證券時報記者 王小偉

BAT巨頭中,百度一直被視為押注人工智能(AI)最多的公司。

隨著百度CEO李彥宏在公開場合對人工智能領域的高頻表態,百度的“AI觀”也越來越立體地呈現出來。與馬雲相對傾向於“新零售”與“新制造”、馬化騰相對強調“AI通向大社交”不同,李彥宏更為關注人工智能對社會、行業和企業帶來的多層次改變,在他看來,未來人工智能的影響會比互聯網大很多,給企業帶來的紅利或超越想象。

在剛剛舉行的第二屆彭博全球商業論壇上,李彥宏就與IMF總裁拉加德就人工智能展開了一場饒有風趣的對談。李彥宏指出,“如果互聯網是開胃菜的話,人工智能就是主菜。過去的這些年,所有人都感受到互聯網帶來的社會變化,而未來幾十年,人工智能會為我們帶來更大的變化。”

李彥宏的“AI觀”


從其間邏輯來看,李彥宏對人工智能未來趨勢的判斷,是基於百度此前所藉助互聯網東風快速成長起來的經歷。百度18年前成立的時候,世界剛剛進入互聯網時代,中國的網民數量不到1000萬,而今天用戶數量已經達8億,百度便是搭乘這種幾何級別持續增長的互聯網東風快速前行的公司之一。不過,在李彥宏看來,人工智能相對於互聯網必然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甚至“我們現在可能沒有辦法想象這種人工智能的影響”。

李彥宏的“AI觀”


為什麼中國企業家普遍對於人工智能的未來擁有更為樂觀的判斷呢?動力來源之一或許在於,人工智能歷經誕生期和產業化期迎來快速發展期,第四次工業革命促進智能化轉型,中國首次與發達國家站在同一起跑線。正是基於這種樂觀判斷,科技巨頭們在人工智能的戰場上搏殺不斷。其中,百度近年來所投資的人工智能類公司就已經接近20家,包括美國、中國和以色列,在AI芯片、自動駕駛、語音交互、醫療健康、智能家居等領域也都有所涉及,並相繼推出了Apollo、DuerOS等平臺,今年7月百度的無人車“阿波龍”也正式量產。

人工智能興盛於雲計算、大數據、IoT等新興技術,同時也是工業互聯網、智能製造等產業發展的核心。按照李彥宏的理解,雖然互聯網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影響很大,但對所謂的B端產業影響相對不大;而人工智能不僅會對C端行業產生影響,改變我們的日常生活,同時也會改變製造、能源、教育和醫療等行業。因此,繼互聯網浪潮之後,人工智能值得被視為企業發展的最大紅利,主導企業的命脈所在。

這種行業變革當前的大背景是,隨著經濟增速連續7年時間的放緩,越來越多的企業列隊站在發展的十字路口。在中國社會的資本紅利、人口紅利甚至互聯網紅利相繼到期的情況下,傳統技術的發展受限重重,對於企業來說,人工智能越來越成為一條必須踏上的征途,並藉此提供新的動能來源。也正是基於此,國家層面曾下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並提出到2020年,人工智能產業競爭力進入國際第一方陣,實現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達1500億,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萬億。

人工智能和傳統的經濟增長推動力最大的不同在於,其本質上是勞動生產力和資本的實體結合,幾乎每一個行業、每一家企業都可以通過它找到自己的獲利契機。按照業內的普遍理解,製造業將成為人工智能發展獲利最大的一個行業,農業、物流、零售業,也都有望被人工智能的流程化管理和人工替代而賦能。但是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業內一直對人工智能對人工所帶來的替代效應心存疑慮。愛因斯坦此前就曾經說過:“我擔心總有一天技術將超越我們的人際互動;那麼這個世界將出現一個充滿傻瓜的時代。”

李彥宏顯然對此是一個樂觀主義者,認為改變可以讓事情變得更好,認為有更多的工作會因為技術的進步而被創造出來。他舉例說,在數據整理領域,當我們訓練電腦表現得像人類一樣的時候,需要很多“標籤化”的數據,這些數據以問答形式存儲,我們需要巨量的數據來幫助機器學習,而隨著計算機越來越聰明,我們可能需要更多的人力來完成數據的整理,所以這不是取代人類,而是增強人類的能力。醫療領域有臨床決策支持系統,設計初衷也不是替代醫生,而是幫助醫生做出更明智的決定。如果技術的進步能夠帶來生產率的提高,人們的工作時間也不會像現在這麼長,而會有更多時間享受生活。

未來的人工智能,所帶給我們的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世界?無論是好是壞,是喜是憂,AI時代最終都會快步踏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