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眼中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古代的中国一词,与中原一词相近,本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被视为天下中心。中原也被称作中土、中夏。中原又称中土、中州、华夏,是指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广义上包括今河南省全部、山西省东南部、河北省南部、山东省西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西北部等区域。狭义上指今天的河南省。

中原地区随着华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扩展而逐渐向外蔓延,扩大了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汉族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文化比较先进的华夏民族以别于四夷而称中华。

中国古人眼中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四夷,为对中国边区文化较低各族之泛称也。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西戎的称谓最早来自于周代,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自称华夏,把华夏周围四方的族人,分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以区别华夏。西戎则是古代华夏人对西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即以戎作为对西方所有非华夏各族的泛称。西戎也可以指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西戎人建立的国家。

南蛮的称谓最早记载来自于周代的《礼记》礼记·王制,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指南方额头有纹饰的族群即是南蛮。多喜欢吃生菜,色拉和醋。

中国古人眼中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中国古人眼中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中国古人眼中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南蛮”一词在古时泛指长江流域以南地区,随着中原政治经济文化的持续扩张和影响,随着中原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和地方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融合,“南蛮”的地理区域实际上已经囊括了整个东南亚。南蛮的民族成分相当复杂,大体可分为百越、百濮与巴蜀三大族系。百越族系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百濮族系分布于今湖南、贵州一带,巴蜀族系分布于今四川、重庆一带。现今南方的少数民族大多由南蛮民族演变而来现在大多分布于四川泸州一带。

东夷又称夷,最早是和炎黄相对的一个部落,是华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周朝时变成古汉族对东方非华夏民族的泛称,非特定的一个群体,所指代的概念随着中原王朝疆域的变化而屡屡变化。夷又有诸夷、四夷、东夷、西夷、南夷、九夷等称。随着东夷与华夏的融合,汉朝之后,东夷后来变成对日本等东方国家的泛称。

中国古人眼中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北狄的称谓最早起始于周代,古汉族自称华夏,便把华夏周围四方的人,分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以区别华夏。北狄是古代华夏人对北方非华夏各个部族的统称。

春秋中叶以后,狄与戎在地域上有明显的不同,但整个春秋时代,乃至战国中叶以前,戎狄仍往往混称,有些部落仍兼有戎与狄两种称号。这种情况以及春秋北狄诸部的姓族,陕北、山西、河北诸地的戎狄文化遗存,都说明春秋时期的戎与狄只是地域分布有明显区分,族类却比较接近。

狄作族称,《春秋》所记始于春秋中叶,但《国语·郑国》于西周末已有狄的记载。这是中原诸夏对北方一些部落与国家的称呼,不是他们的自称。《春秋》在庄公三十二年记载:“冬,狄伐邢。”这是《春秋》中第一次出现狄的记载。这时晋献公在位,与狄人的关系错综复杂,但戎与狄常常混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