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裡的劉伯溫

我眼裡的劉伯溫

庸人

劉基名基 字伯溫,浙江青田人氏,自幼聰明好學,飽滿群書,民間傳說他上知天文、下知理,特別在政治、軍事上有才華著著。可與西漢“初漢三傑”之一張良,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孔明相提名。他早年是元朝進士出身,後因嫉惡如仇辭官回鄉,做了閒鶴野雲的隱士。

我眼裡的劉伯溫

他才華橫溢,剛正不阿、清廉寡恥符合中國曆代傳統文人的正面形象。他視才傲物、表面驚世骸俗、沒有李善長的圓滑,沒有胡惟庸貪婪,楊憲的毒辣,欲知還隱也為以後朱元璋對他既愛又愛最後導致不明不白的死埋下了伏筆。

我眼裡的劉伯溫

洪武初年大明剛立,文臣武將們都急著給皇子皇孫封王、授勳加爵,而他最清醒皇帝忌大臣們擁權自傲卻更不附合,當朱元璋問他對封王加爵有什麼主張時,他極反對外姓武將罷兵權交皇子皇孫等番王戌邊會重蹈西漢“七國之亂”的覆轍,同時也堅銳指出淮西舊部會變成禍國的淮西剽貴。朱元璋非但沒聽反而把他只封了年一千戶二百石的侯爵,他其實內心不貪圖最高加賞,只是他的建議非但沒有得到皇上認可,反而得罪一大幫淮西權貴最後落得個“浙黨”的頭銜,其實皇上內心是認可他的建議,只是覺得這個“浙黨”比這些從小一起出生入死的淮西舊故們有隔閡。

我眼裡的劉伯溫

有了隔閡朱元璋既不能不用又不能完全依附於他,劉伯溫成了一根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還要借他一雙慧眼時時盯著這幫淮西舊部們獨攬大權操縱朝廷架空自己。於是給一個既不直屬中書省(相當於國務院),又能監督於中書省的中書監察史左丞(相當於中央紀委書記),讓他們相互制約自己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我眼裡的劉伯溫

自楊憲入中書省左丞相後,李善長、胡惟庸與楊憲的兩股勢力白熱化,導致楊憲徹底失敗朝廷只剩下淮西權貴(李善長和胡惟庸)勢力傾斜,朱元璋自然就拿劉伯溫問責,因為楊憲是翰林院出身與劉伯溫是師生關係,拿劉伯溫說事既能控制其在身邊又不讓他辭官回鄉,這時劉伯溫犯了一個既聰明又糊塗的錯誤,給自己一個失察之罪奪職回鄉的決定,在朱元璋失口放他回鄉又不能挽回的背影下,他使了一個空前絕口的“欲擒故縱”的計策還是把劉伯溫牢牢套在自己眼皮底下幫他“看瓜”的差事。

我眼裡的劉伯溫

回鄉不到十天的劉伯溫又回到朝廷重溫舊職,並且交給他一個附馬司馬倫販鹽茶燙手案,他出於無奈經歷六個月走遍甘肅二十三州縣終於把附馬這樁走私大案偵破,涉及附馬在內的淮西舊部幾百高官軍部,導致淮西權貴對劉伯溫的空前的痛恨,也給獵人一個“狡兔死走狗烹”的結局。

我眼裡的劉伯溫

縱觀劉伯溫一生的結局,個人認為:再聰明的劉伯溫明知自古帝王們能“同患難不能享榮華”古訓,但你既踏進帝王門裡這道門檻就很難獨善其身,又則進亦難退亦難,他生不逢時沒有遇到象劉邦這樣能退隱保其身的帝王。所以,大明帝國的開國元勳興亡都慘死這滾滾紅塵中也不為奇了。

我眼裡的劉伯溫

今天我們雖然不能看到大明王朝鬥爭的波瀾壯闊、我虞爾詐的囂焰,但我們在這滔滔的歷史長河裡感受到人性的忠惡良善,歷史終究歷史古往今來有多少英雄豪傑消失這塵埃裡化著一片雲煙……一段笑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