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明知狡兔死走狗烹,為何還要執意走下去

在歷史上,劉伯溫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

朱元璋:“吾之子房也。”民間:“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蔡元培:“時勢造英雄,帷幄奇謀,功冠有明一代。”

除了憑藉曠世的軍事才能和卓越的智謀,輔佐朱元璋成就了大明天下外,劉基的文化造詣也非常之高。在文學史上,他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明史》評:“所為文章,氣昌而奇,與宋濂併為一代之宗。”

一般,開國元勳很少有善於文墨者。比如張良。輔佐劉邦建立漢朝,但是其寫作水平實在很低;比如房玄齡。為李世民出謀劃策,可其筆墨水平也僅限於寫寫官方告示。

劉伯溫:明知狡兔死走狗烹,為何還要執意走下去

劉伯溫畫像

而劉基受過儒家優秀的系統教育,有非常強的社會責任感,文化層次非常高;同時,博覽群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當時的亂世之中,他規劃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政治藍圖,大明朝初建的框架,很多都是出於劉基之手。

劉基(1311-1375年),字伯溫。作為大明朝的開國元勳,他的一生精彩絕倫。從衛元的官員、痛恨農民起義,到隱居青田、著書明志,到投入朱元璋大營,反對元朝統治,再到國家初創、鞠躬盡瘁,最後卻落得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場。

他早已深知宿命的安排,卻毅然決然走下去;他明知到頭一場空,卻仍能堅守自己的情操和抱負。身處亂世,應當以何為志?我們來看一看劉基這位大謀臣在大時代裡的沉浮抉擇。

劉伯溫:明知狡兔死走狗烹,為何還要執意走下去

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這是劉基在元朝官場為官的最佳詮釋。

元末的官場,對於漢人出身的官員,是充滿了深深地惡意的。

當時的人們,被劃分為四個階層:蒙古人最高貴,色目人第二,漢人第三,南人最下。所謂南人,是指元朝最後征服的原宋朝統治下的以漢人為主體的各族人民,劉基是屬於“南人”之列的。所以,劉基以“南人”的身份在官場,是受到排擠,打壓的。

為官,在那個時代,是讀書人能夠實現自我價值的正途。所以,他走上了科舉取士的道路。

劉伯溫:明知狡兔死走狗烹,為何還要執意走下去

出身官僚世家的劉基,14歲進郡學,習《春秋》;17歲拜在名儒鄭復初名下,攻讀理學;23歲,考中進士,當時他的老師當著劉基老爸的面說:“這個孩子以後的前程不可限量,一定為會為你家光耀門庭!

踏進了官場,就相當於入了一口大染缸,或多或少,總會沾上染缸裡的原色。而劉基可能是個例外。1336年,年僅26歲的劉基走馬上任江西高安縣丞。他為官清正廉明,因打擊權貴而聲名遠播。29歲時,複審一起人命案件,因盡改原判,得罪了之前判案的法官,被降職。30歲,因同同僚意見分歧而被迫辭官。

不久升任江浙儒學副提舉,多次上書彈劾御史失職,受到御史大臣重重阻撓,激憤之下再次辭職。隱居在浙江臨安,每天與西湖和酒為伴。

劉伯溫:明知狡兔死走狗烹,為何還要執意走下去

10年左右光景,方國珍在浙江台州舉起大旗加入了農民起義的大軍。腐敗的元朝政府,只能被迫啟用劉基為江浙省元帥都事,鎮壓農民起義。

對於初期的農民起義,劉基是仇視的。他畢竟是屬於地主階級的,從小享受著身為地主階級的特權,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他再是個好官,也無法真切體會到底層老百姓的艱辛和絕望。

食不果腹、衣不遮體、飢不擇食...,種種苦難的描述,只有真得經歷過才知道那是怎樣的一種絕望!否則,對於旁觀者來說,也僅僅是書本上的成語而已。

劉基體會不到。所以,他把農民起義軍比作“群妖”,比作“盜賊輩”。有詩云:“至今盜賊輩,嘯眾如蜂蟻。”對於,群妖盜賊輩,只能暴力鎮壓。

劉伯溫:明知狡兔死走狗烹,為何還要執意走下去

但是,元朝廷,對於農民軍的態度,是能招安即招安的。

這種態度給了某些農民軍可乘之機。比如有些起義軍頭頭啊,就糾結一幫人,以起義之名,行無賴之事,起義是假,通過招安獲得實際好處為真。

所以,當起義軍頭頭方國珍攜帶大量珍寶錢財要買通劉基招安他的時候,劉基果斷拒絕了。

方國珍呢,也不放棄,此路不通走彼路。他繞開劉基,竟然派人跑到元朝的首都去賄賂朝中重臣,下招撫詔。見過無恥的,沒見過這麼無恥的吧。自己明明起義了,一旦瞧見形勢於自己不利,就想著法地讓朝廷招撫自己。

方國珍這條路子走通了,劉基卻因此被扣上了“失天子憫念元元之至意”的罪名,朝廷還撤了他的職。劉基氣得要自殺,幸得好友門人阻攔。

劉伯溫:明知狡兔死走狗烹,為何還要執意走下去

近欲陳而無階兮,退欲往而無路。”自此之後,他的一腔報國無門的苦悶只能向山水,向詩詞。

之後,農民起義軍愈演愈烈。元朝又再次被迫啟用劉基,命他“招安山寇吳成七等”。劉基自募義軍,採取剿撫兼施的辦法,血腥鎮壓了那些拒命不服的起義者。後來因鎮壓有功,要論功行賞。然而當報到朝廷時,朝中當權者又找了藉口讓他丟了兵權。

至此,劉基算是徹底看清了元朝的嘴臉,也看到了元朝已經病入膏肓,不可救藥。

於是他置元世祖像於案上,北向而拜曰:臣不敢負世祖皇帝,委實因為走投無路。之後逃歸老家青田,時年1356年,他已經46歲。

他在如此被歧視的官場,經歷了四起四落,在這個循環當中他終於認識到了:要報國,在元朝朝廷是行不通的。

劉伯溫:明知狡兔死走狗烹,為何還要執意走下去

如今的劉基已經不像年輕人一樣衝動了。他要冷靜下來,認真思索今後的路如何走?如今,是被他之前斥為“盜賊”的天下。已經歷經世態炎涼的他深知:元朝政府已經窮途末路,最終會被新的王朝所取代。而這新王朝的主人很大可能會出現在目前的起義軍當中。

而此時的他,是有士大夫的固執和驕傲的,他無法放下身段去投入起義軍的懷抱。索性採取靜觀時變的辦法。迴歸老家青田,他一方面集中鄉里的義軍自保,一方面可以靜下來整理自己的政治思想,總結元末經驗教訓,為新王朝的建設做準備,這全部體現在他的著作《郁離子》中。

《郁離子》,鬱,有文采的樣子;離,八卦之一,代表火;鬱離,就是文明的意思,其謂天下後世若用斯言,必可抵文明之治。

劉伯溫:明知狡兔死走狗烹,為何還要執意走下去

書中不僅集中反映了作為政治家的劉基治國安民的主張,也反映了他的人才觀、哲學思想、經濟思想、文學成就、道德為人以及淵博學識。在寫作《郁離子》的過程中,劉基的整個思想體系,尤其是對社會政治方面的看法及主張更加成熟,也更加系統。

此後,在輔佐朱元璋創建明朝的過程中所提的各種策略均與這本著作所述的思想一脈相通。

當劉基不斷提升打磨自己專業度的時候,朱元璋的大軍也打到了他的家鄉。朱元璋早就仰慕劉基的學識,派人邀他出山。劉基卻猶豫不決。後來,友人陶安和宋濂也來信來勸,他的母親也勸他出山。於是,在至正二十年三月,劉基雄心勃勃地離開青山到達應天。時年50歲。

劉伯溫:明知狡兔死走狗烹,為何還要執意走下去

冬天過去了,春天還會遠嗎?!

50歲,對於一般人來說,已然是風燭殘年。但是對於劉基來說,前50年只是不斷積累的過程,之後便是厚積薄發的開始。

劉基遇上了朱元璋,劉基的才能得以發揮最大化;朱元璋遇到劉基,從此朱拋棄了野路子的農民軍打法,走上了正規軍的路子,加快了統一的步伐。

這是歷史上最經典的cp組合,開國皇帝和軍師。正式開啟了打遍天下無敵手的操作。

劉伯溫:明知狡兔死走狗烹,為何還要執意走下去

那時,朱元璋並不是最特別的存在,相反,他處在被兩面夾擊的尷尬境地。

就在這個時候,劉基來到了應天,朱元璋的大本營。老朱迫不及待地召見了他。劉基也在此時呈上了《實務十八冊》,詳細講述滅元興邦的大計方略。朱喜出望外,以上賓之禮待之。

劉基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制定了“打破被兩面夾擊”的破局方針。當時,朱元璋、張士誠和陳友諒三股勢力呈夾心餅乾的狀態。而朱元璋就是那個夾心。如果兩塊麵餅幹一同發力,夾心就會被壓得扁扁的。

劉伯溫:明知狡兔死走狗烹,為何還要執意走下去

朱元璋

劉基分析了張士誠和陳友諒的性格和軍事特點。張士誠胸無大志,屬於保守派,只要朱不去搶他的地盤,就不會構成威脅;陳友諒則地處上游,擁有精兵豪艦,屬於激進派,需要提防。如若先進攻張士誠,陳友諒必全軍出動;如先進攻陳友諒,張士誠則不會援手。

朱元璋聽後大喜:“先生神機妙算!”

劉基第二件事,就是在對抗陳友諒的戰役中,出謀劃策,起到了重大的作用。當時要論農民起義軍,勢力最大的當屬陳友諒,也是最有可能稱帝的那位。

所以,當1360年,陳友諒軍兵臨城下的時候,朱元璋的部下都是心驚膽戰的。很多人主張投降或棄城逃跑。劉基則主張:先斬了主張投降或逃跑的。現在敵人志驕氣盛,可先誘敵深入,再派兵伏擊。朱元璋採取了建議,結果大獲全勝。

劉伯溫:明知狡兔死走狗烹,為何還要執意走下去

很多時候,特別是在危難關頭,劉基總是寥寥數語,便能撥開迷霧,點破形勢,讓人眼前一亮。

所以,即使在劉基回家葬母服喪期間,每每有軍事大事,朱boss總是派人來求教於他。可見,劉基在boss心中的重要性。在劉基的扶持下,最終在鄱陽湖戰役中,朱元璋打敗了陳友諒。鄱陽湖戰役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當時陳友諒號稱60w大軍,朱元璋才20w大軍。最終卻是優勢一方陳友諒中箭而亡。

日後,朱元璋對劉基的兒子劉璟說:“他的天文,別人看不懂...鄱陽湖廝殺一片,他都有功。

陳友諒一死,朱元璋東取張士誠,so easy!之後北伐中原,遂成帝業!這大致上都是按照劉基的部署來的。哦,對了,其中還有一個需要糾正的問題,那就是朱元璋需要“正名”

劉伯溫:明知狡兔死走狗烹,為何還要執意走下去

儒家文化中有一個“”與“”的問題。“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這也是很多開國皇帝明明草莽出身,卻總喜歡七拐八繞地一定要和某個朝代的皇室或者聖人扯上關係的原因。比如劉備就是一個賣草鞋的,卻自稱是漢高祖劉邦的後人。

正名,是道德和政治的雙重需要!朱元璋當時尊小明王韓林兒為帝,他的名則是下屬。而小明王韓林兒雖然是傀儡,但是卻佔據了一個“帝王”的名份。朱元璋再怎麼厲害,表面上也在是為小明王打江山。

所以,當劉基提議要除去小明王,朱元璋則順勢採納了建議,找了個機會偷偷地把韓林兒沉入水底。劉基在朱元璋建立大業的過程中,發揮了很重大的作用。但是如果說沒有劉基,那就沒有朱元璋的大明天下,那也是不對的。

劉伯溫:明知狡兔死走狗烹,為何還要執意走下去

試想從古到今,擁有驚世之才的謀士也不少,他們遠比皇帝聰明有遠見的多,為什麼卻甘願做皇帝的孺子牛?那是因為謀士們深知:他們和皇帝是一個組合,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各自要發揮好各自的作用,同時要密切配合,才能達到1+1>2的效果。

謀士善謀,與之相伴而來的缺點則是不善決斷。他們可以為輔佐的主人提出N種可能性,但是具體走哪條路,則需要一個拍板的王者。而善於決斷的王者需要有大氣魄,需要有承擔後果的勇氣!

謀士借的是君王的善斷,君王借的是謀士的善謀,只有如此,才能成就一番霸業。比如范蠡之於勾踐,張良之於劉邦,諸葛亮於劉備,房玄齡之於李世民。這種類型的組合,一般在創業階段,兩人親親我我互訴衷腸;在創業成功之後,謀士的下場向來都不是特別好的。

劉伯溫:明知狡兔死走狗烹,為何還要執意走下去

因為那些開國君王們太瞭解謀士的能力了,這對於那些猜忌心特別重的皇帝來說,總是個隱患。 也許,劉基在投奔朱元璋那刻起,也已經預料到自己最終的歸屬。但是他為什麼還要選擇走這條路呢?歸隱山林,做一個亂世中的隱士不好嗎?但是為什麼明知山有虎,還向虎山行?

我想,對他來說,唯有這條充滿危機的道路,才能讓自己的生命之花綻放;夢想和生命相比,他選擇了實現夢想的機會!

劉伯溫:明知狡兔死走狗烹,為何還要執意走下去

大明朝建立之初,百廢待興。

1367年,劉基被封為太史令,制定《戊申大統歷》;之後制定曆法,為洪武三十年所頒《大明律》之張本。

1368年,劉基依據“民困必須蘇,用兵不能少”的需要,吸取古時軍屯法和府兵制之長處,創建軍衛法。洪武三年十一月,朱元璋封劉基為誠意伯。

此時,隨著政權的日益穩固,淮西集團和浙東集團的內部矛盾暴露出來。淮西集團相當於朱元璋的老鄉會,基本上都是一開始就跟著朱元璋打天下的人。這一集團武將居多,且人多勢眾。主要成員包括李善長、郭興、郭英、湯和、周德興,以及常遇春等人。以李善長為首。浙東集團,主要是以劉基為首的江浙一帶的後來歸附於朱元璋的文人們。這些文人文化素養都很高,深諳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在朱元璋創業後期和建國之初,他們為天下安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劉伯溫:明知狡兔死走狗烹,為何還要執意走下去

淮西集團是一幫打天下的人,浙東集團主要才能在於治理天下。朱元璋看到了這一矛盾,且看到了兩大集團各自的優缺點。於是,利用兩大集團的矛盾,以達到勢力的平衡。

▲一次談話,劉基道出了要制約和除掉開國功勳武將的原因。最終卻把自己兜進去了。

劉基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來處理朝廷大事的。

劉基性格剛強,秉公執法。

有一次,李善長(明朝第一位宰相,開國元勳之一)因過失受譴,御史趁機彈劾,劉基反為他辯護;還有一次,李善長親信李彬由於貪慾伏法,李善長去說情劉基不允,並且劉基判決:即殺之。可見,劉基做事從來是對事不對人的。

劉伯溫:明知狡兔死走狗烹,為何還要執意走下去

劉伯溫劇照

包括在“誰為宰相”這是事情上。李善長罷相之後,朱元璋給出了三個人選,詢問劉基的意見。

三人分別為:劉基的好友楊憲,汪廣洋,以及胡惟庸。劉基均投了否決票。朱boss未聽勸阻,還是選用了三人,最後都出了問題。而在這件事之後,胡惟庸卻記恨上了劉基,在之後給了劉基致命一擊。

當然,劉基為朱氏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他深知功高震主的道理。所以,1371年,劉基便以年老多病為由辭官還鄉。

劉基回到青田後,深居簡出,謝絕一切官府來往,每天只是飲酒下棋,從不談自己的功勞,以免引起大boss的懷疑。但是明箭易躲,暗箭難防。當時左丞相胡惟庸暗中唆使地方官吏上疏誣陷劉基,說他找到了具有王氣的風水寶地,想據為己有做墓地。

劉伯溫:明知狡兔死走狗烹,為何還要執意走下去

朱元璋非常迷信,再加上本就對劉基狐疑,於是奪取了他的俸祿。劉基大俱,慌忙間赴京謝罪。事後留在京城,不敢回鄉,積憂成疾。

1375年,劉基臥病在床,朱boss見他已經沒有威脅了,便允許他還鄉。三月份到家,一個月後就去世了。表面上看是病逝。直到剷除胡惟庸,胡黨黨羽為了自保,揭發了胡惟庸曾派醫生毒殺劉基。

而當時的劉基是有察覺的。因為胡惟庸請了醫生前來探病,劉基服用了開的藥之後,覺得肚中有個拳頭般的塊狀體。當時是報與了朱元璋知道的,但是朱元璋沒有重視。又過了三個月,劉基病情轉壞。朱元璋才遣使護送他回家。胡惟庸案發後,朱元璋曾對劉璟說:如今我才知道他是被奸臣暗算了。我要向天下公佈他的好處。1390年,朱元璋頒誥,令劉基子孫世襲誠意伯爵祿。

這讓我想起了《延禧宮略》裡和親王的死。和親王因為謀反被抓,皇帝借海蘭察之手,賜予他一杯毒酒,讓他飲完即回府。和親王的一句“看來皇上是讓我病逝了”,道出了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