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8 劉伯溫、姚廣孝與建北京無關,元朝第一漢臣才是創建者

北京成為首都,最大原因就在於蒙古帝國分裂後,忽必烈認識到自身應該倚重什麼(漢文化地區),由此,遷都北京。都城的建設者就是劉秉忠。劉秉忠死後,忽必烈贈其太傅、趙國公,諡號文貞。忽必烈之孫、太子真金之子,元成宗鐵穆耳封其“太師,諡文正。這個諡號在封建社會臣子的諡號等級中應該是最高的了。清朝的曾國藩就是文正。後世又被晉封為常山王。

劉伯溫、姚廣孝與建北京無關,元朝第一漢臣才是創建者

金中都復原圖

(1)劉秉忠、郭守敬籌建北京,使北京第一次成為“統一國家”的首都

1264年,忽必烈聽取劉秉忠的建議改“中都”為“大都”,將未來的首都定於此地。北京雖然在戰國時期的燕國就是燕國都城,但和今天的北京城在地理位置上並不一致。真正與今天的北京城類似的是在遼國時期,但遼國時北京只是“陪都”。

金國的“中都”才是真正的首都。金中都是正方形,周長37裡多。東南城角在永定門火車站西南,東北角在宣武內翠花街,西北角在軍博南,西南角在鳳凰嘴村。1215年,蒙古軍隊攻破金中都後,將其焚燬。

1264年,忽必烈聽從劉秉忠的建議,決定在金中都的遺址上新建都城。但劉秉忠率領學生郭守敬、趙秉溫等經過考察後,拋棄了原來的主張,決定放棄在遺址上興建,改在以金中都東北方的大寧宮為中心的地方新建都城。

大都於1266年開始興建、1267年正式興建,1272年完工、1273年宮殿完工,1274年北京第一次成為“統一中國”的首都。

劉伯溫、姚廣孝與建北京無關,元朝第一漢臣才是創建者

元大都復原圖

(2)劉秉忠建造理念的開創性以及最早的四合院形制在北京

元大都的設計理念非常先進,佈局合理,特別是利用了河湖水系,使元大都的供水系統重新暢通,並且符合中國古代建築的理念。除此以外,元大都的衚衕系統非常發達,雖然,衚衕是北方常規建築方式,但目前我國能夠找到的“四合院”模型只有元朝的。

元大都皇宮外的建制是:“大街制,自南(以)至(於)北,謂之經;自東至西,謂之緯。大街二十四步闊,小街十二步闊。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衡通。”自熊夢祥(元)《析津志》

單士元的《故宮史話》中說:元代一步為五尺,元一尺合0.308米(也有說0.312米),簡單地說,元代一步合1.5米以上。因此,大街最小37米、小街最小18米;29條衚衕街道將384條衚衕連通。

大街、小街、衚衕之間的距離嚴格按照標準建造,大街、小街寬度一致。同時,每個四合院都佔8畝土地,可安置10戶人家。

大都內的皇宮周邊共有50個商業區,這50個商業區按照各自的功能劃分片區,大都城內每天的生活起居一目瞭然。現在東四一條到十二條的衚衕佈局,依然保持著元代的風貌。

在皇宮的建造中,劉秉忠更是以《易經》的“九宮八卦”為基礎理念,設置了:宮城居中、軸線分明的建造格局。同時,又將《周禮·考工記》從理想變成現實,如外城為方形、旁三門,鋪以“九經九緯”的道路,形成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格局。這一理念,為朱元璋、朱棣建造南京、北京的故宮提供了典範。

劉伯溫、姚廣孝與建北京無關,元朝第一漢臣才是創建者

(3)建造南北故宮與劉伯溫、姚廣孝關係不大,民間的“八臂哪吒”傳說元朝就有

建成後的元大都,在平面地圖上呈東西短、南北長的矩形,城牆全長60裡又240步,有十一門,南、東、西三面各三門,北面二門,被附會為哪吒“三頭六臂兩足”。所以,後來明故宮的諸多傳說,其實早在元朝就有了。只不過把劉秉忠改為劉伯溫或者其他人了。

其實,民間就喜歡拿當時比較有名的人當幌子,比如劉伯溫、姚廣孝本來就不是一個時代的風雲人物,非要捏合到一起。

劉伯溫病逝於1375年,而南京故宮從1366年開始建造,但因為朱元璋想把都城建在自己的老家,所以南京故宮就停建了,直到1375年才重新興建,1392年才基本完工。

劉伯溫、姚廣孝與建北京無關,元朝第一漢臣才是創建者

其實,故宮的修建跟他們都沒有什麼特別大的關係,南京故宮的建造樣本就是元大都,朱元璋在1366年的時候,身邊已經聚集了眾多人才,其中就有包括劉伯溫在內的元朝官員。再加上南方工匠去過北京的人也不少,懂得元大都建造的人很多。

北京故宮又是以南京故宮為建造樣本,只要有建築大師建造就可以了。直接建造北京故宮的建築大師是生於洪武年間的蒯祥。蒯祥是專門建造皇宮建築的大師,從永樂到天順(明英宗)為明代皇帝建造了眾多建築。

因此,明代在皇宮建造上就是以元朝為樣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