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能代表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师德吗?你怎么看?

用户6318234609492


在教师的工作中,有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就是许多时候还是成绩说了算,几乎是“一好遮千丑”的程度。对成绩好坏的衡量,不是你本身有多好,而是你比别人好多少。如果你有10个及格,别人只有9个,那你还是很棒的;可是如果你有30个及格,但是别人有31个,那你可就一无是处了。

于是,成绩可以说是许多学校的重中之重。有的学校在焦虑之下,动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给一线的教师施加压力。成绩相对优秀的,就利用各种大小场合进行表彰赞赏,各种绩效资源向其倾斜;成绩相对落后的,就借助各种政治或经济上的限制予以约束,希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为了强化成绩的重要性,有的学校还提出了“教学成绩就是你的业绩,教学成绩决定你的江湖地位!”的说法。

不少一线教师也不由自主地把目光聚焦于成绩的比较上,把成绩和教学能力划上等号。一方面,他们时刻紧盯别人的成绩动态,如果自己领先,就满满的自信,感觉自己的能力一定不凡;如果自己落后,要么焦急得睡不着觉,想着如何翻盘,要么就感觉抬不起头,

另一方面,他们对成绩有一股强烈的控制欲望。为了掌控成绩,他们热衷于猜题,愿意花大量的时间,把各种试题进行极其细致地分类,总结出所谓的解题模式,然后让学生去记忆,并挖掘一切可用的时间去训练学生,直到学生对各种模式烂熟于心。如果模式带来成绩,他们就视之为致胜法宝;如果模式失效,他们就批评学生不懂得变通。

有的教师一看成绩没什么希望超过别人,就干脆选择放弃。对于别人的相对优秀,他们要么自甘落后,要么嗤之以鼻:“他们还不是因为学生基础好,其实学生还是给他们教差了,如果是我来教,肯定教得比他们好!”

教学成绩的确是衡量教学能力的一种方式,但是如果使用的方式不对,或者直接把成绩等同于能力,会造成我们对自身教学能力的误判,反而不利于教学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了解,到底什么是教学能力。

从功利的角度看,能力就是解决问题的本事,而教学能力就是解决教学问题的本事。那么,我们要解决什么教学问题呢?

有的人觉得,最大的教学问题是如何把成绩教得比别人好。其实更确切地说,最大的教学问题,是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至于超过别人,那是提高成绩带来的结果。比如你要和别人赛跑,如果老是想跑的比别人快,那你可能会面临更多的失望;如果你一心提高自己的速度,可能不经意就超过别人了。

既然要提高成绩,那么提高哪个成绩更有效呢?之前的文章《怎样合理地评估学生的数学成绩水平?》提到,衡量学生的数学成绩水平,最好的指标是学生个人的平均分,也就是学生的数学实力中枢。因此,从功利的角度看,要想衡量自身的教学能力,更明智的做法,就是看能否提高学生的数学实力中枢。

学生数学实力中枢的提高包括两部分,一个是实力的提升,另一个是发挥的稳定。

学生要想提升数学的实力,归根到底在于有效地积累数学的知识点。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处理两个关系,一个是自己与学习资源的关系,另一个是自己与学习方法的关系。

学习资源是知识的载体。现在的学生想学数学,可选的资源实在太多了,除了学校发的课本和练习,还可以到市面上购买各种书籍和用品,同时网络上不缺乏大量优质的网站和APP。有得选是好事,但是选择一多,学生就面临两大挑战:一个挑战是,如果在海量的资源中,筛选出合适自己的资源;另一个挑战是,选出合适的资源后,怎样合理地搭配使用,让资源能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学习。

学生的这两大挑战,要求我们具备一个能力,就是帮助学生整合资源的能力。首先,我们需要利用资源创设情境,为学生营造一个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环境和氛围。其次,我们需要对资源进行分析重组,以便调整难度,适应学生的思维承受能力。再次,我们需要合理配置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形成性练习和巩固性练习。最后,我们还需要借助资源,为学生提供及时准确的反馈,以便学生调整学习的方向。

学习方法是效率的工具。学生处理好自己与学习资源的关系,是属于“做正确的事”;而处理好自己与学习方法的关系,是属于“正确地做事”。现在的学生要想找方法,似乎也不需要主动,在学校,班主任和老师轮番教诲,在网络上,不乏各路学霸分享成功的经验。在寻找方法的过程中,学生也面临两大挑战:一个挑战是,如何从各路方法中提炼出学习的基本路径,这是学习的战略层面;另一个挑战是,如何在将各种方法合理地组合,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有效地迭代升级,这是学习的战术层面。

学生的这两大挑战,要求我们具备一个能力,就是帮助学生改进方法的能力。首先,我们需要帮助学生发掘学习的价值观,即“什么更重要”。在数学的学习中,理解比记忆更重要,积累比完成更重要,学习的基本路径,就是尽可能地理解每一个知识点,然后通过练习实现有效的积累。

其次,我们需要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由三个核心部分组成:别人讲解时的倾听,自己练习时的思考,以及反馈交流时的调整。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如何倾听别人的话语,如何分析遇到的问题,还有在获得反馈时,又可以如何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习惯并非刻板不变的行为,而是需要保持迭代升级的动态平衡。

提升实力后,是稳定的发挥。

学生成绩的差异,源于分数的流失,而分数的流失,源于考试中出现的错误。学生的错误分为两类,一类是理解型错误,就是“不会做而做错”;另一类是技术型错误,就是“会做但是做错”,即我们常说的粗心大意。

有的人认为,造成粗心大意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学生自以为懂了,其实不是真懂,所以才会出错。其实这种情况应该属于理解型错误,而不是技术型错误,它本质上还是“不会做而做错”,只不过是学生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而已。

技术型错误不仅会发生在学生身上,我们大人也经常会粗心大意。我有时候做应用题,会发现方程怎么解都解不出来,仔细检查好多次,才发现自己好自然地把“2×4”的结果写成“6”,而且前几次检查都没发现!

对于理解型错误,只能靠提升实力来解决;而对于技术型错误,需要通过调整考试习惯,降低出错的概率。考试的习惯也是由三个核心部分组成:做题的节奏,解题的格式,以及草稿纸的使用。

许多老师在平时测验的时候,都是试卷一发,到点一收,中途只要纪律正常就完事。其实这里就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去年中考期间,我到七年级的一个班代课,刚好他们安排测验,我就作了一番统计,发现了两个好玩的现象。一个现象是,50个学生当中,准备了草稿纸的不超过15个人。剩下的学生没准备,要么就写在试卷上,东一块西一块的,把题目都盖住了;要么就使劲心算,然后往答题卡上写个结果。另一个现象是,好几个学生都在同一道题目上停住了,十多分钟还在纠结,下一道题明明更简单,就是不肯放弃。

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帮助学生培养考试的习惯。

对于做题的节奏,通常的建议是“先易后难”,可是题目的难易程度因人而异,另外学生在发现一道题做不出来时,常常会选择投入更多的时间,结果让自己变得很被动。一个有效的调整,就是“1分钟原则”,一道题无论难易,都给自己1分钟时间,会做就做下去,不会做就标记,然后跳到下一题。这个原则可以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把试卷上的每道题都做一遍,而且会做的基本上都做完了,剩下的即使出错,也不会有太大的遗憾。

对于解题的格式规范,需要依靠平时的练习形成习惯。对于草稿纸的使用,学生通常的做法,就是哪里有空写哪里,结果到最后乱得自己都不想看。一个有效的调整,就是“对折排版写题号”,让每道题的草稿有序地排列,清晰可见。它还有一个好处,就是降低检查的成本,当学生想要检查的时候,检查那道题,都可以快速地找到相应的草稿,这样,检查的效率就提高了,出错的概率自然就减少了。

最后小结一下,要想衡量自己的教学能力,一个有效的做法,就是看能否提高学生的数学实力中枢。实力中枢的提高分为两个部分:实力的提升,以及发挥的稳定。实力的提升,可以从整合学习资源和改进学习方法着手;发挥的稳定,可以培养学生的考试习惯来实现。

- End -


蓝色winds


完全不能,根据实际情况来看,两者根本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现在中小学的职称制度是广大教师心中的一根刺,因为僧多粥少,名额所限以及各种苛刻条件和很多人为因素,无数一线教师,甚至一些面临退休或者已经退休的教师只能是中级职称,终身与高级教师无缘。

而中小学属于基础教育,普遍来看各位教师如果正常的工作量彼此相差不大,劳动强度也相近,但是因为职称制度,如同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评上高级的收入比其他教师超过一大截。这样明显的同工不同酬显然不利于团结和正常的教学。教师也是人,也需要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任何行业任何人相比都有追求高薪和良好福利待遇的正常需求。教师也只是一个普通行业,无需把教师妖魔化,也无需把教师神化,希望自己的劳动得到合理的报酬,这是和谐社会的正常诉求。

很多教师,有过多年班主任的经历,工作兢兢业业,可以说把最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三尺讲台,无论业务能力还是道德人品都无可指摘,但是因为当前职称制度的弊端,导致始终无法评上高级,还要忍受着社会上对老师苛刻的要求,只能牺牲奉献,不能贪图任何报酬,能力带来价值,既然教师行业如此重要,为社会带来无可估量的隐性价值,为什么教师就不能要求按劳分配,取得自己相应的回报呢?而真正的那些评上高级的教师真的在教学上高人一等,同时又从来不做任何违反师德的行为吗?任何一个真正从事教育行业的一线基层教师都对真相心知肚明,只有那些无知的外行才会对教师要求取消职称制度口诛笔伐。

任何一个国家想要长期发展都离不开对教育的大力投入,中国光大中小学教师除了个别一线城市还可以之外,绝对算不上体面的收入,更是和所谓的中产阶级查了一大截。相比较而言,近看香港台湾,远看欧美,教师收入低下已经令人发指,何况还有万恶的职称制度直接成了教师生涯的天花板!职称绝对不能代表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师德,应该有更加科学和合理的制度评定教师的业务和品德,但是绝对不是职称。

和全天下教师共勉之!


潮水居


教师职称一直是网上争论的焦点,因此许多小编为了赚取流量和跟贴数就一而再再而三的拿它说事。

对于这个问题,客观的讲,职称评审与师德有关系也无关系。有关系是指在职称评审条例中,前几条对参评教师的政治条件和师德情况有着具体要求,只是较为笼统,无法量化,所以很多地方就在师德方面制定了一些“一票否决项”,如严重体罚学生,造成严重影响的、违法违纪受过处分的等。说它与师德关系不大,主要因为教师职称属于专业技术职称,因此,评审条例中大部分是对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与水平作出了规定和标准。

至于教师职称在网上遭到骂声一片这个现象也要理性看待。世上任何事情没有十全十美的,教师职称也是如此。要承认教师职称当初设置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地位,引入竞争机制,激励优秀教师,几十年来也确实在这些方面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但不可否认,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执行情况不一,社会风气前些年的不良,腐败现象的无孔不入,教育教学难以量化等因素,也造成了教师职称给教育教学带来很多消极影响。

但凡事不能因噎废食。教师职称的设置基本点是好的,作用是积极的,那就要肯定,就要坚持下去。至于各地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弊端要及时调整处理,对于评审条例中不合理的规定,要及时改正,如现在对论文的要求,就没有了(我们当地)。对于教师职称评审中产生的腐败想象要敢于斗争(职称评审设置公示期就是防止出现腐败)。

至于网上许多人为将近退休,仍没评上高级而愤愤不平也应客观对待。职称分低中高三档,越往上越难,国家人事部门设置的比例越低,类似金字塔式,不可能人人都能评上,即使条件达到,也有人数比例限制,即使国家再放宽这种情况也会有,这就是当下有些地方评职称时的“优中选优”的苦衷。更何况在有些从教三四十年里,没有评上中级职称,也存有一些个人问题,如学历不达标,为何不在继续教育中勤奋学习,争取达标,普通话等级考试不合格,为啥不努力练习呢?

至于网上有些人倡导以工龄代替职称,那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如果那样,势必回到“大锅饭”年代,不符合时代发展趋势,也不会被国家采纳的。


手机用户凭栏听雨


如果我说,职称能代表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师德,估计留言区会有一片骂声,因为有些人坚持认为,能晋升职称的老师都是会钻营的,这部分人一般比较愤世嫉俗;如果我说,职称不能代表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师德,估计留言区会有一片指责声 ,因为也有些老师坚持认为,天道酬勤,付出总有所得,这部分人心态相对平和。

我真诚地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在某种程度上,在某种程度上(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职称是可以代表教师的工作能力和师德的。但是这个并不绝对。也就是说,教学能力强,师德好的老师,大部分是可以晋升高级职称的,但是我也并不否认,确实有少数人,教学能力并不是很强,也早早晋升为高级职称,这种现象并不是教育界所独有,恐怕不用我在这里解释。

正如“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道理一样,教育界没有生活在“真空里”,不正之风是存在的,但是,能力强的、师德好的教师还是占高级职称的大多数。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说说我自己的经历。

我是52岁时晋升的高级职称,我在中教一级的职称上停滞了20年,可以肯定的说,我不是会钻营的人,否则,怎么会20年中教一级?在我来到南方工作的十几年中,只教过一年高一,大部分时间都在教高三,我所带的班级,周流动红旗,月文明班级的获得次数,连续几年在学校名列前茅,年年超指标完成高考升学指标,我也因此多次获得县区级优秀班主任、先进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学校组织老师下水考试,我是获奖最多的教师,虽然职称晋升的比较晚,但是,我还是坚信天道酬勤。可以想象,如果我只是一味的抱怨,不去在实际工作中证实自己,肯定晋升高级职称无望。

再说说我的同事。

我所在的学校高中部,语文高级教师6名,只有一名是中层领导,至今仍然在上两个班的课,而且是高三年级组长出身,其他人各个都是常年战斗在高三备考第一线的老教师,职称能代表他们的教学能力和师德。

客观面对,冷静思考,这是应有的态度。没有强大的人力资源背景,就想办法让自己在业务方面强大起来,用实力博取高级职称,让职称印证你的实力。

在我的另一篇问答中,有老师留言,说我胡说八道,他们学校的高级职称都是不上课的,我真觉得,他们学校够奇葩,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您如此的义愤填膺,在这些不上课的老师申报高级职称时,您为什么不举报?不敢举报,却敢在留言区说我是胡说八道,我说您也够奇葩,您不反对吧?

一家之言,不喜勿喷!


王老师教育新视界


所谓职称评定,怎能评判一个教师师德及教学之水准!简直让全球耻笑!所谓职称评定,摧残了大部分教师的积极性,抹平了大部分教师的进取心,滋长了大部分教师的狡诈!职称评定,究竟想把中国教育引向何方?


David140462330


职称能否代表老师的教学水平和师德不能一概而论,职称级别高的老师中有教学水平一般,师德不怎么高尚的。职称级别低的老师中,教学水平一流,师德高尚的也不乏其人。某些因素促成能力平庸、品德低下的人早早晋级的也大有人在。下面举一个实际例子大家自己判断吧。


我的一个老师现在快六十岁了,一直担任九年级化学课,送走了一届又一届毕业生,而且成绩优秀,上课根本不再要课本就能讲的。还非常的爱岗敬业,对学生非常负责任。但,一年又一年评高级职称都与他无缘,现在马上要退休了,还是中教一级职称,而且晋升高级职称无望。和他年龄相当的老师都拿高级中的五档了,他每月比人家的教学任务还重,工资却相差好几百块钱。

和他同一个学校的一个年轻教师,三十岁出头就混个小领导,根本不担课,年年优秀,中教高级职称。他平时只有看见领导是有笑脸,见到同志们都横眉竖眼的,找他咨询个事情他就爱答不理的,还拿话噎人,老是给同事小鞋穿,故意刁难这个刁难那个的,好多同事都和他吵过架,但就是丝毫不影响各方面的晋升。


春日苍穹


从目前学校职称评定的流程和标准来看,职称几乎和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师德没多大关系,因为很多东西都不是实实在在的 ,而是靠投机取巧,仅为了获得职称而去走流程。真正有教学能力的老师,不会靠职称来装点门面,而是靠教学效果,学生整体成绩,学生的整体和个体综合素质来衡量。

我曾经和一些老师开过玩笑,我说衡量一个老师的能力与水平,就看他所教的班中等成绩以下的学生有多少,如果把差生都提升到中等生,把中等生提升到优秀,那才是真真的有能力有水平。有些老师就笑,说那根本不可能。细想想,现在有多少老师会这么想?愿意把功夫往这方面去下。不是不愿意,是很多因素在制约着你做不成。

再说师德,德字往往是做人立身之本,教书育人的教师更当修好德。然而很多老师现在师德异化,整天唠叨满腹,勾心斗角,心思根本不放在自我修养上。本来社会对教师队伍的评价就不高,从自身再不重视德性的修炼,那就更让人瞧不起了。所以,有时看到一些素质一般,又不争气的老师,我也瞧不起。

什么时候取消称职评定,我看也就给教师解套了,再也用不着费劲心思去钻营了。那时该把心思放在教学能力和师德上面了吧?如果还不,那这教师干脆别当了,让有才有德之人去干吧。包括现在那个绩效工资,也都是糊弄鬼,造矛盾,降低工作效率的东西,不妨也取消了吧。


韩国成老师


肯定不能!现行职称评定水分极大,有个别老师符合职称水平,但大多数老师是被动评了职称,因为它是增加工资的手段,它与师德没有啥直接关系,仅仅是伤害大多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分化了教师人心,造成了教育史上最大的贪富差距。极大的工资不平衡能夠让老师安心从教吗?


王振軍2


职称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收入。因此所有教师都太别重视。经过努力评上高级职称的教师,则开始走下坡路,想方设法不担课或少担课,不求上进。而职称低的年轻教师,则身负重任担课多。


清风冷月


最近,所谓的教师节又要到了,网上有关议论教师的话题一波接着一波,有用吗?什么也别说了,就让我们沉默到老吧,惹的百姓恨透了教师,比如工资的问题,天天有报道教师工资长了,老百姓想你就不定工资有多高,究竟咋样,做教师的你我都清楚,安静一点吧。嚷嚷的都快崩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