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忙於「會飲」終成《會飲記》李敬澤用碎片生活書寫精神樣本

平日忙于“会饮”终成《会饮记》李敬泽用碎片生活书写精神样本

大河網訊(記者 莫韶華)"平時忙於‘會飲’,屢欠文債,總覺得並無成果,內心充滿委屈,但是高興的一點是我回家可以寫《會飲記》,這些看似無用的行程最後卻可以產生有形的成品。"9月28日,著名文學評論家、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在鄭州談到新書《會飲記》時對記者說。

以"他"視角抽離出來掂量自己

新書為何取名《會飲記》?何為"會飲"?字面上說,會飲就是聚會而飲,可飲茶可飲酒可飲水,也可以如梁任公般"飲冰"。實際上,"會飲"出於柏拉圖對話《會飲篇》,說的是蘇格拉底和一幫雅典大爺喝了酒泡了澡,談天說地,探討人生和真理。

該書12篇散文是李敬澤作為《十月》預約作家的專欄作品。作者用親歷者的眼光,以"他"的視角來看待周遭,"讓我可以抽離出來掂量自己"。他從歷史的深邃中觀照當代文學的現場,嘗試去尋找那些隱沒在歷史的背面和角落的人,提及不被人熟知的姓名,拾起落滿了灰塵的書籍,在縫隙中劈開思想的天地,發現文學之美,博古通今,橫貫中西,旁徵博引,汪洋恣肆,編織出屬於李敬澤自己的文學地圖。

李敬澤的書寫中,能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作者在跟現實對話,跟世界對話,跟朋友對話,跟自己的記憶、經驗、想象對話。這些聲音有的尖銳,有的隱晦,有的委婉。讀者既能從中聽到眾聲喧譁,也能夠聽到作者獨特的、自己的聲音。這種寫作方式,跟錢鍾書的《管錐編》有類似之處,可以不斷讀,每次都能讀到不同的聲音。書中的每一篇文章往往都從一個現實的觸點出發,比如一次談話,一次會議,之後便是精神的"上天入地",在各種蕪雜繁複的材料中跳躍與飛昇,但又展現出嚴密控制平衡的梳理能力。

用"四不像"文體書寫精神生活樣本

有人形容李敬澤的書寫文體有點"四不像",他這樣回答,"我覺得文體並不是這本書的意思所在,有些讀者注意文體可能因為它是讀者對文章的第一印象。我個人認為比文體更重要的是寫作時的狀態,隨時把當下的感受和想法形狀化,這時,寫作和作品是處在一個表面上的。"

《會飲記》描述的一方面是喧鬧的帶著煙火氣息的人間生活,同時,也是精神上的交往。既是熱鬧,又是在熱鬧中發生的精神上的聯繫、關聯和爭辯。

談及這12篇行文的獨特之處,李敬澤說它的有意思之處在於記錄散亂的、片段的,看似無意義的當下其實是個實驗行為,無形的東西落到紙上就是塑性。探尋碎片化的東西之間的聯繫,並推敲這些碎片反映出來的現代人的世界觀。

之所以想寫這些內容的動力,李敬澤稱是源於他的生活中接觸到的當代文化的方方面面。那樣的碎片不僅是個人生活,可能涉及文學、歷史、美術、考古、語言學等,存在著各方面的矛盾和爭辯。《會飲記》是現行文化生活、精神生活的樣本,可能會作為百年後的一種參考。

"我從不認為精神生活和智力生活是象牙塔式的半空上的生活,談論所謂的高雅知識一定不要忘了‘世界的基礎是一碗麵’,是肉身和生活。"

平日忙于“会饮”终成《会饮记》李敬泽用碎片生活书写精神样本

文學批評家的藝術形態日益多樣化

文學批評家經常被稱為優秀作家的"伯樂",作為著名的文學評論家,李敬澤認為,文學批評家的文化功能並沒有喪失,只是在這個時代有了很大的變化。過去是高度的仰仗文化權威,而現在無非是藝術形態不同了,比如像豆瓣、書評公號等。廣義的批評功能依然存在,只是在文化體系裡發生的作用更加複雜化。

"傳統批評家和學院批評家還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這個時代,一個優秀的人要被埋沒還真不容易,從文化生態來講,比過去要多元化的多,出版社、雜誌、網絡、公眾號,總有綻放的一隅。"

李敬澤關注新鮮事物,認為在這個時代要向新鮮人群開放。每個人都被時代深刻的塑造改造著,同時也引發了人們深刻的焦慮,而很多人選擇封閉。"在文學層面,活力永遠是向新鮮層面才能保持的。"

對於時下文學作品被大量改變成影視作品,李敬澤坦言,文學的價值絕不是看是否能改編成影視作品,他們在生產鏈上並不是上下游的位置。"我並不主張小說家們寫東西的時候考慮是否能改變成影視作品。"

平日忙于“会饮”终成《会饮记》李敬泽用碎片生活书写精神样本

李敬澤對河南感情深厚,對於將於29日頒發的南丁文學獎,他說,所有的作家都應該對河南有感情,河南厚重的文化底蘊幾乎自然的流淌於他們的血液裡。南丁文學獎是充滿了溫暖的文學情誼的獎項,南丁影響了河南幾代作家。這個獎項是對南丁人格精神的懷念和銘記,也是河南文學從現代以來成就的展示,它推動了河南文學的發展,鼓勵文學人才的成長。

李敬澤自詡為新銳作家,好處就在於前方還有無數的可能性可供選擇,"我是一個業餘寫作,但是也有業餘習慣,可以隨時隨地寫,並不太注重儀式感"。在忙亂中抽出時間夾縫式寫作,就像抽菸鬥一樣可以把玩的小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