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是如何成爲主流社交軟體的?

寶貝小賈


先來重新回憶一下當年微信被群嘲的故事吧。

實際上,小米早於微信推出米聊,當時殺入智能機領域的雷軍早早看中了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處在移動互聯網的開端上,qq仍然帶著pc端的基因,市面上還沒有一款真正的移動互聯網原生社交應用。

當時小米手機還沒上市,雷軍就在2010年12月發佈了米聊安卓版。雷軍自己也覆盤道:“做米聊曾有設想,如果騰訊一年後才有所反應,米聊勝率是50%,如果騰訊兩三個月就有反應,米聊應該100%會死掉。”

結果真被雷軍說中了,騰訊兩個月後緊急上線微信,當時拼的就是速度,什麼用戶體驗,產品交互統統不存在的,連基本的註冊都bug不斷,應用商店評論區一片罵聲。

儘管微信當年的開局看上去有點慘淡,隨著懂產品,懂社交的張小龍推出,微信是一個生活方式概念,加上qq奶爸的超大用戶基數和超強導流實力,以及與通訊錄的打通,微信逐漸發展成如今擁有10億用戶的龐然大物,引起了全球關注。


1、在社交領域,騰訊的競爭對手,是時間

移動互聯網這個概念,對很多人來說只是一個空泛的存在,即使當初小米做米聊,移動做飛信,網易和電信合作易信,他們也只是單純的在社交方面發力,對於社交應用在移動互聯網時期意味著什麼,在將來又會發展成什麼樣,並沒有清楚的認知。

做米聊的雷軍可能因為押寶智能機,對移動互聯網的認知更深遠,但米聊敗在沒有社交基因,沒有用戶基礎。

移動互聯網意味著,人人都能有手機,隨時隨地進行網上衝浪,有了智能機這個載體,曾經出現在科幻小說中的場景,都有可能實現, 人們可以通過手機購物、消費、出行、娛樂,如果將這些功能聚集在一個平臺上,那麼粘性最高的無疑就是社交平臺。

微信上線之初僅僅是在延續移動互聯網端社交的故事,然而隨著“微信是一個生活方式”概念提出,通過微信連接一切的藍圖就已經在張小龍腦中構思好了。

從這個角度來看,當年那些所謂的競品,沒有一個真正意識到移動互聯網社交連接一切的巨大契機,他們統統不能算作微信真正的對手。


微信上線之初,憑著能打通qq好友和通訊錄的便捷功能,快速開啟虹吸效應,積累了大量用戶之後,發送語音信息和語音通話功能讓微信在社交方面表現力更為強勁。

隨著張小龍把qq郵箱裡的漂流瓶搬到了微信上,加上附近的人和搖一搖功能,給用戶帶來了十足的新鮮感,在此之前,從來沒有一款社交軟件有這樣多的有趣玩法。

掃一掃功能的出現,更是讓掃碼成為潮流,一時間大街小巷遍佈二維碼,貼在牆上的二維碼大家都恨不得上前掃一掃。

而在2015年春晚上,微信以全民參與搖一搖互動抽獎搖紅包的方式,將搖一搖的行為成功植入每個人的腦海中,數據顯示,2015央視羊年春晚成紅包大戰 春晚微信搖一搖達110億次,搖、發、搶,紅包一夜之間改變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


3、與生活的豐富交點。

隨著微信佈局越來越清晰,微信入口開放給了合作伙伴,以及入股企業。購物的京東、唯品會、蘑菇街、滴滴的打車服務、美團的外賣服務、同程藝龍的出行服務、貓眼電影、摩拜單車、信用卡還款、手機充值、理財、生活繳費和掛號就診等城市服務,用戶都能通過微信體驗到。

公眾號文章等碎片化閱讀,以及即用即走的輕量級app小程序的上線,讓微信的內容生態越來越豐富,用戶停留在微信上的時間就越多。

那麼,用戶還會有時間去使用其他app麼?答案可想而知。


微信已然成長為強大茂盛的樹狀生態鏈,每一個節點都能延展出無數新的枝椏,比如微信公眾號衍生的品牌力、廣告效應、娛樂功能、商業潛力,小程序衍生出的購物、出行、p圖等服務。相信在未來,微信這些生命裡頑強的枝椏,會有生生不息的態勢。


我是吳懟懟,虎嗅、36氪、鈦媒體、產品經理等專欄作者、前澎湃新聞記者,專注互聯網科技文娛解讀,更多深度解讀,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


吳懟懟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基於龐大的騰訊社交體系,可以說如果沒有騰訊內部的資源灌注,放在其他任何一家會員基礎沒有那麼穩固的公司是不可能那麼成功的。

第二就是微信的產品經理張小龍,大神級的產品經理,對於微信的定位,時機的把握絕對是牛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