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唯一的北宋都城留下的古蹟

開封城

城摞城

地下埋有幾座城

經考古發掘證實,開封“城摞城”埋下的六座城:

魏國都城大梁城——在目前開封地面下12~14米處;

唐朝重鎮汴州城——在目前開封地面下10~12米處;

北宋都城東京城——在目前開封地面下8~10米處;

金代汴京城——在目前開封地面下約6米處;

明代開封城——在目前開封地面下5~6米處;

清代早期的開封城——在目前開封地面下深約3米處。

開封城多次遭受黃河泥沙的掩埋,鐵塔幸好當年建造在小山上,成了開封唯一的北宋都城留下的古蹟。如今泥沙已淤積至山頂,原來高高的塔基底部已被泥沙埋沒。鐵塔無言,它遭遇了37次地震,15次水患,目睹了金兵兩次攻陷京城燒、殺、搶、擄的血腥,數次遭受蒙古鐵騎的踐踏,又先後承受了明朝和民國時期被人扒開黃河大堤,使得開封城哀鴻遍野,泥漿滾滾的慘禍,歷經千年滄桑,依然巍巍地屹立在中原大地上。

鐵塔又名開寶寺塔,始建於公元1049年(北宋皇祐元年),高55.88米,八角十三層(每層有窗戶,中間有狹小的磚梯可通頂層,登梯共168級),由28種形狀的鐵褐色琉璃磚組合壘砌而成,每塊磚上都有精美的浮雕,遠看通身似鐵,故名“鐵塔”。因此地曾為開寶寺,又稱鐵塔是宋代磚塔的傑出代表,也是國內現存琉璃塔中最高大的一座。遠望,鐵色琉璃瓦遍飾全身,具有鐵打銅鑄的深厚氣質,挺拔有力、氣宇軒昂;近看,遍身裝飾都是琉璃浮雕藝術品,每塊磚做工精細、栩栩如生。鐵塔以其精湛絕妙的建築藝術和宏偉秀麗的修長身姿馳名中外,被譽為‘天下第一塔’" ,是1961年中國首批公佈的國家重點保護文物之一。

閣式,基座及8稜方池因黃河氾濫埋淤地下。

先見

鐵塔在建造時,設計者就充分考慮到了開封西北風威力巨大,在鋪設地基時,採用了東南高西北低的做法,塔身在建成時向左傾斜,並預言500年後塔身就會正,現在近一千年過去了,不僅不向左傾,而且還向右傾了。在不得不驚歎建造者的工藝的同時,亦更是佩服其智慧與卓見。

故事

馮玉祥智賣鐵塔。

北伐戰爭末期,馮玉祥將軍率領國民革命軍進駐開封。看到了年久失修、殘破不堪的鐵塔。巧用妙計,以收留的女兒名義送給“龍鳳祥”金銀珠寶店莫掌櫃做丫環,要了十萬大洋為聘禮。“龍鳳祥”莫掌櫃怎知馮玉祥領他見的“女兒”竟然是“鐵塔”。將軍滿懷深情端詳著鐵塔:“你看這‘丫頭'莊嚴肅穆,溫文爾雅,衣著卻是這麼破爛不堪,莫掌櫃應該好好給她打扮打扮呵!”莫掌櫃象洩了氣的皮球,硬著頭皮答道:“我馬上請來工匠修理……”。 馮玉祥用10萬大洋在開封辦了座教濟院,扶弱救貧,古城人民交口稱讚。他智賣鐵塔之事,在民眾中至今傳為佳話。

傳說

古時候,開封城北角夷山上有一個井口大的泉眼,日夜不息一直往外冒又鹹又澀的渾水,老百姓飽嘗泥濘之擾、疫病之災。全城父老鄉親在一起議定,堵死這口害人的泉眼。用石頭填,沙袋堵都無濟於事,後來得知泉眼底下通著東洋大海哩!有海妖興風作浪,只有造塔才能鎮住海妖。後來經仙人指點得到建塔方法,工匠們先蓋了第一層,然後用土把它埋起來,修成坡道運料,接著蓋第二層,和在平地上施工一樣。依次類推,一直蓋了十三層,最後把封的土一層層剝開運走,一座巨塔就矗立在夷山上了。據說人類的第一座塔就是用這種笨辦法,花了幾十年的工夫蓋起來的。自從夷山造塔以後,開封再也不冒海水了。

詩讚

擎天一柱礙雲低,

破暗功同日月齊。

半夜火龍翻地軸,

八方星象下天梯。

光搖瀲灩沿珠蚌,

影落滄溟照水犀。

火焰逼人高萬丈,

倒提鐵筆向空題。

元代散曲名家馮子振筆下的鐵塔給人以壯美的感受。

帖子附圖:

開封唯一的北宋都城留下的古蹟

開封唯一的北宋都城留下的古蹟

開封唯一的北宋都城留下的古蹟

開封唯一的北宋都城留下的古蹟

開封唯一的北宋都城留下的古蹟

開封唯一的北宋都城留下的古蹟

開封唯一的北宋都城留下的古蹟

開封唯一的北宋都城留下的古蹟

開封唯一的北宋都城留下的古蹟

開封唯一的北宋都城留下的古蹟

開封唯一的北宋都城留下的古蹟

開封唯一的北宋都城留下的古蹟

開封唯一的北宋都城留下的古蹟

開封唯一的北宋都城留下的古蹟

開封唯一的北宋都城留下的古蹟

開封唯一的北宋都城留下的古蹟

開封唯一的北宋都城留下的古蹟

開封唯一的北宋都城留下的古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