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读|从《新华字典》到专栏作者——一个农村少年的读书成长记

约读|从《新华字典》到专栏作者——一个农村少年的读书成长记

每次有新认识的朋友问我的日常消遣,我都会回答两样,一样是打篮球,另一样便是读书了。

朋友不解,读书是一种学习的方式,怎么能成为一种消遣呢?听到这话,我便知晓,这位新朋友不是一位喜欢读书的人。

读书是一种学习的方式,是学习的手段。这句话有错吗?当然没有。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读书都是带有目的性的——为了获取知识与技能,为了开拓眼界,为了解答自己内心的疑问,为了更好的认知这个世界。读书当然是学习的方式和手段。

但读书又不仅仅是学习的方式和手段,或者说,这种学习的方式和手段并不是枯燥无味的。在我看来,读书所带给我的,除了丰富的古今中外各类知识外,它更为我的生活我的人生增添了无数色彩和数不尽的趣味。

约读|从《新华字典》到专栏作者——一个农村少年的读书成长记

最早是在上小学刚识字的时候,买了本《新华字典》。在乡下,那个年代,电视都还不是很普及,而且也没有几个频道,所以对外面的世界几乎没有什么了解。那本《新华字典》就承载了我对这个世界最初最广阔的认知。从字典上,我知道了很多父母长辈们和乡村教师无法告诉我的事。

在乡村小学贫乏的物质条件下,我们是没有图书室没有教科书外的书可以看的。唯一有的是,每学期发一本《当代小学生》和一本《少年天地》,那几乎是我小学时候全部的课外书了。三年级时,学校发了一本《中小学生必备古诗文选》,上面一共有150首古诗词和简短的文言文。这本书古诗文选堪称我小学时期最大的惊喜。仅仅半个月后,我就将上面的古诗词全部背诵了下来,因为那个时候没有别的书可以看,我只能一遍遍的翻看这本书。

约读|从《新华字典》到专栏作者——一个农村少年的读书成长记

中学去了县城后,虽然学校的图书室不对学生开放,但万幸学校门口每逢大休放假都会有书摊。中学六年,我将从生活费里省下的钱几乎全花在了学校门口的书摊和县城唯一一家新华书店。在这一时期,我读完了歆慕已久的四大名著,结识雨果和他的《巴黎圣母院》,邂逅了司汤达的《红与黑》,与高尔基一起走过了《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还和凡尔纳一起登临《金银岛》,畅游《海底两万里》……我更不会错过鲁迅、路遥、汪国真、舒婷、周国平等被很多盗版书商所钟爱的国内作家。

这个时期,是让我真正爱上读书的一个时期。如果说小学时候想要读书只是源自童年好奇心作祟,想要了解外面更大的世界。那么中学时期,读过了很多书后,我对读书便产生了真正发自内心的热爱。

贫乏的物质条件下,很多看在眼里的新鲜事物都是没有资格享受的。当身边的同学拿起了最新款的手机,大肆谈论着其时最为火爆的游戏。我只会安静的听着,思绪飘向还没有读完的那本书籍,尽量让自己不对那些游戏产生兴趣。

约读|从《新华字典》到专栏作者——一个农村少年的读书成长记

事实上,在后来的日子里,我对读书的兴趣始终要远远超过游戏。

读小说时,我会随着主人公的命运波折而惊心动魄;读散文时,我会为作者或优美或华丽或平淡的文字而倾倒;读诗歌时,我又会被诗人百转千回的感情所触动着。历史会带我穿越五千年的风云飘摇,一路见证强汉盛唐无双的风资;哲学会让我透过纷纷扰扰的世俗跌宕,看清背后的真实与规律;天文地理的著作让我对更为广阔的天地有了更多的认知,我的眼睛望向遥远的未知的地方目眩神迷。

在这样对读书的沉迷中,后来,我读了中文系,开始尝试写作。丰富的阅读积累,成了我写作最好的养料,写作也成了我在城市里生存下去的技能。现在,我甚至在一家大型阅读教育公司的新媒体账号上开设了专栏,成为了一名专栏作者。

约读|从《新华字典》到专栏作者——一个农村少年的读书成长记

人们之所以会有所爱好,是因为那些事情会给他们带来快乐。这种快乐不是一朝一夕的,不是短暂到稍纵即逝的,而是在长久的岁月里,无论何时去做,总是能够从中得到溢满心底的快乐。对我而言,读书便是这样的。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读书让一个农村孩子走到了今天,也将必然伴随着我走向更为广阔的未来。


作者 | 李半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