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帶您了解「頸型頸椎病」

「科普」带您了解“颈型颈椎病”

頸型頸椎病“初認識”

隨著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山大,

“頸肩腰背痛”這些不速之客,

悄然走進了我們生活和工作,

並有時佔據了首要地位,

“箇中滋味”我們多數人都有體味。

今天,我們先認識、瞭解一下“頸型頸椎病”。

「科普」带您了解“颈型颈椎病”

“頸型頸椎病”是頸椎病大家族中的一員,也稱局部型頸椎病

具有頭、肩、頸、臂的疼痛

及相應的壓痛點,

影像學無椎間隙狹窄等明顯退行性改變,

但頸椎生理曲線改變,

椎間不穩定及輕度骨質增生等。

「科普」带您了解“颈型颈椎病”

相對來說,“頸型頸椎病”發病較早,

影響人群數量最多,

受累人群年齡跨度最大,

罹患時間長度最長,

但總體而言,可防、可控、可緩解,預後較好。

頸型頸椎病“病因”

頸型頸椎病在臨床上極為常見,

不少患者以“落枕”的形式來就診

「科普」带您了解“颈型颈椎病”

多由著涼受風、枕頭不合適、睡姿不當等誘發,

實際以久坐(開車、辦公室、伏案工作等),

頸部長時間單一姿勢或姿勢不良,

導致頸肌慢性勞損、頸項部軟組織不平衡

為主要因素,

並伴隨頸椎關節失穩,

從而誘發一系列症狀與體徵。

  • 慢性勞損

  • 工作姿勢不當

  • “低頭族”

  • 扭傷、拉傷等

  • 年齡因素

  • 精神因素


「科普」带您了解“颈型颈椎病”「科普」带您了解“颈型颈椎病”
「科普」带您了解“颈型颈椎病”「科普」带您了解“颈型颈椎病”

頸型頸椎病“表現”

1.頸部症狀

頸部不適感:頸部疼痛、頸部酸脹、頸部發僵,活動或者按摩後好轉;晨起、勞累、著涼或受風后加重。

頸部活動受限:活動時自覺“嘎嘎”響聲,肌肉“板、僵”發板、僵硬,活動時不靈活。

頸項部壓痛:局部觸摸肌肉“發硬”,壓迫酸脹感明顯,但自覺按壓後“舒服”。

2.肩部症狀

肩部沉重感,自覺“提肩”活動費力,局部酸脹感,按壓後舒適感油然而生,肩部肌肉軟組織緊張,有時疼痛劇烈,甚至自覺雙上肢“串、麻”,臥床或倚靠某處後減輕。

「科普」带您了解“颈型颈椎病”

3.背部症狀

肩背部肌肉發緊、發僵,局部壓痛點,活動後或者按壓後好轉、舒適,症狀與肩部相似。

「科普」带您了解“颈型颈椎病”

4.頭部症狀

有時感覺半邊頭部或者整個頭皮部發緊,悶痛不舒服,單純休息後緩解不明顯。

「科普」带您了解“颈型颈椎病”

頸型頸椎病“檢查”

頸椎X線檢查:

正位:輕度增生退變,並隨年齡增長程度加重,出現椎體緣、Luschka關節及小關節等增生。

側位:頸椎生理曲度減弱、變直,甚至反曲等。

斜位:椎間孔增生、狹窄等。

過伸過屈位:頸椎穩定性不良。

「科普」带您了解“颈型颈椎病”

頸椎CT/MRI檢查多提示不同程度退變,伴隨間盤及椎管病變。

頸型頸椎病“防治”

「科普」带您了解“颈型颈椎病”

預防頸椎病的發生,需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保持良好的坐姿或者體位。

2.久坐後適度鍛鍊,如頸椎保健操。

通過頸椎運動,避免肌疲勞、痙攣;促進局部血液循環。

3.適當休息,避免睡眠不足。

4.改變用枕習慣,避免過高/過低。

仰臥者枕頭高度為自己一個拳頭的高度即可

側臥者枕頭高度為自己一個半拳頭的高度為宜

5.積極鍛鍊,增加頸椎穩定性及全身肌肉協調性。

「科普」带您了解“颈型颈椎病”

1.適度活動,必要時頸託固定;

2.理療:聲、光、電、熱、磁等理療形式均可,注意避免損失皮膚。

3.推拿按摩:需要諮詢專業人員,由專業人員操作。

4.外用藥物:藥膏、膏藥,避免皮膚過敏。

5.口服藥物:非甾體類抗炎鎮痛藥物、肌松藥、營養神經藥物等。

專家介紹

孫偉,中日醫院骨科一部(骨關節外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長期從事骨科疑難疾病診斷與治療,擅長股骨頭壞死等髖關節周圍疾病診治,以及人工髖膝關節置換等。

門診時間:週二上午(特需),週五上午(知名專家)

李子榮,中日醫院骨科首席專家,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中日醫院骨壞死與關節保留重建中心主任。擅長股骨頭壞死的診治,以及髖、膝關節微創人工關節置換術,對髖、膝、脊柱等疑難疾病有豐富的診療經驗。主持的“激素性骨壞死基礎與臨床研究”被評為“2007年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

門診時間:週一下午(特需),週四上午(國際部),週五上午(知名專家)

「科普」带您了解“颈型颈椎病”「科普」带您了解“颈型颈椎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