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部的蚌埠爲什麼逐步衰落了?

餅臉星小胖丁


回想改革開放之前,蚌埠的經濟發展為全國矚目:機床廠、柴油機廠、水泵廠、拖拉機附件廠、空壓機廠、造船廠、化工廠、化肥廠、毛紡織廠、紡織長、印染廠、無線電一長到十四廠,(70年代後期,電阻和電容已經在國際上供不應求);還有肉類聯合加工廠、玻璃廠、酒廠、飲料廠等等等等,輕工重工產業數不勝數;科研院所好幾個,駐蚌單位不勝枚舉。可以說是工業門類齊全,製造業和服務業興旺發達,農業生產欣欣向榮!故流傳著一句名言: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

然而,改革開放後,蚌埠迷茫了。各行各業關、停、並、轉,成為一道“絞索”,越勒越緊。技術人員流失、國有資產流失、下崗失業問題集中爆發。從那以後,蚌埠的老本消耗殆盡,蚌埠的民心一片暗淡。衰落,便自認而然!

無獨有偶,浙江省的工業標杆-蘭溪市,也類似蚌埠市的情況,改革開放後便一蹶不振,到現在仍然缺乏加快發展要素和百姓的信心!

我是60年代中期來到蚌埠的,在蚌埠學習、工作了40年有餘。看著它的興衰與變遷,心裡真的不是滋味!然而,近幾年蚌埠的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現代服務業開始成為拉動經濟社會的主要力量。但是,沒有製造業作為支柱,沒有科研院所積極參與,蚌埠想要持續發展,會有很多“力不從心”之憂!


yd3001


雖然我很喜歡這個城市,因為坐火車出行都是從這裡出發,在鳳陽上學。但關於這個問題,我還是要回答一下。

蚌埠之前崛起是靠的什麼?就是依靠鐵路崛起的啊,嚴格的說,蚌埠的崛起太依賴鐵路了,但現在大家都在發展,所以它的這個優勢也變得蕩然無存,地理優勢喪失了。

還有就是,蚌埠沒有可靠的工業基礎,一旦其他城市的鐵路比較發達,它就會出現很多問題,客商們紛紛撤離蚌埠後,自然而然這個城市就衰落了。當然,蚌埠也不是沒有重新崛起的機會,蚌埠崛起的契機還在交通上。

現在給我的感覺就是,蚌埠在發展旅遊業,成龍捐贈的一些古民居不就落戶蚌埠了嘛,而且蚌埠臨近的鳳陽,旅遊資源又是得天獨厚,蚌埠遲早有一天,會再次騰起的。

蚌埠火車站


蚌埠的湖上升明月


小幸福的萌萌雷


00

紅旗八一

其實不只是蚌埠逐步衰落,整個安徽原經濟稍微發達的城市都在衰落,蚌埠,淮南,蕪湖,馬鞍山失血嚴重,血到哪裡了,血到合肥了,蕪湖馬鞍山還好,能佔些江蘇的光,還沒背玩死,淮南已經殘喘了,淮北迴光返照,蚌埠基本快挺屍了,蚌埠是標準的交通城市,從中國開通津浦線開始蚌埠就處在要衝,徐蚌南成為了必爭之地,工業上蚌埠受到的好處也不少,解放後很多重工業在蚌埠都有立足地,並且發展迅猛,輕工業也不錯,雖說改革開放老式重工業退出舞臺,但依然存活下來很多,比如蚌埠濾清廠的BB等,鐵路分局的存在也盤活了蚌埠的經濟,但情況在99年00年發生了變化安徽省提出要發展出一個全國知名的安徽城市,於是安徽財政開始全力傾斜合肥,並且從各地開始拉攏企業,事業單位。眾所周知合肥開始瘋狂的發展期,京東方等大批企業被搶到合肥,接著隨著鐵路分局撤銷,大量鐵路單位被移到合肥,隨意而來的是幾萬鐵路人的移民,而蚌埠首當其衝,大量中堅消費群體的轉移加上政策的不公平始終掙不到好的企業,蚌埠從經濟等各領域慢慢衰落,曾經聽到個笑話,懷遠縣是蚌埠市的一個縣,懷遠的酒友開車到蚌埠擺場吃飯,只因為開車到蚌埠吃飯比在本地吃便宜。雖然只是個笑話,但也看出來,隨著消費群體的轉移,蚌埠的整體經濟已經很破敗了,其實蚌埠只是一個縮影,就如開頭說到的,集全省之力成就一個合肥的口號,喊了出來,自然也要幹出來。


紅旗八一


您好,蚌埠的衰敗是一種必然的趨勢。蚌埠是京滬線的一座城市,因為京滬線,從一座小漁村發展到一座中型的城市,在八十年代以前,由於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名聲可是響噹噹。那為什麼逐步衰敗呢?我認為原因主要有四點:

一是蚌埠過去因為鐵路的便利性,成為老工業基地城市。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全國各地的老工業基地日子一般都不好過,蚌埠自然也逃脫不了這個命運,大量的下崗職工,工廠如何轉型擺在大家面前。

二是蚌埠還是因為鐵路的便利性,有了不少駐蚌單位,現在逐個搬走。

還是因為交通的便捷性,國家各機關在蚌埠有不少直屬單位,現在搬離的實在是太多了或者也是走下坡路。在蚌埠北有個叫曹老集鎮,在這個鄉鎮北邊有一個物探大隊,就是當時地礦部的,那個物探大隊地盤還是蠻大的,與之對應的,在市區解放二路也有一塊地盤,他們那裡最火的時候,我印象是有不少人都在海南買房子(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現在呢?曹老集都改成駕校了,市區那個也沒有多大的人氣了。

三是有點想**,某個城市依靠行政的力量,搬走多少好單位

蚌埠,虧也就是在這方面,地級市,沒話語權。不像那個城市,集全省力量辦大事,我見一個網友做的統計,他靠行政力量辦了40來個單位,其中蚌埠就有20+。典型的蚌埠捲菸廠,“一品黃山 天高雲淡”,那個名氣是上了CCTV-5,也是安徽的利稅大戶,現在好像只剩下一個生產車間了。

四是城市骨架打不開,過去受限太多

過去蚌埠的城區三院、體育場再朝南很快就是邊界了,因為航校在那裡,現在搬遷了;北邊有淮河,東邊有龍子湖。在我生活的那段時間裡,感覺蚌埠的城市骨架實在是太小了。前幾年回蚌埠,打車去蚌埠南站,因為管制往南走了下,感覺機場搬走之後,蚌埠發展快了。加上淮河北側的到寧洛高速那一片、蚌埠南站那一片,感覺蚌埠的骨架徹底起來了,為下次騰飛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小朋友OR大朋友


首先認為“逐步衰落”應該更像一個偽命題!

其他本身蚌埠市,處在一個淮河邊上,最早靠著鐵路和水路帶動起來的。碼頭城市!從名字就可以看出來!蚌,是河蚌的意思,蚌埠又名珠城,這裡之前比較盛產珍珠,埠,是碼頭的意思,這個也是蚌埠名字的由來!

蚌埠市在上個世紀比較有名的一些比如“螞蝦街”,“太平街”,“二馬路”等等,都沒有搞出名堂來,被一些後來者居上!同時現在回頭蚌埠市並沒有什麼支柱性的產業!

合肥,作為安徽省的省會城市,很多的發展重點可能都會傾斜一點的。這個就是從合肥的房價的上漲,地鐵修建,巢湖市合併,而且蚌埠原來的鐵路樞紐的優勢現在也慢慢被合肥取代了!

蕪湖市,黃山,等等其他幾個城市都有各自一些地方的優勢,或者一些支柱性的企業等等。


耶格學堂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介紹幾個背景。1.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騰飛,和世界上其他幾個國家一樣,並不是整體飛躍,而是城市帶的形成和飛躍。中國有三個發展非常快速的城市帶: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所謂東部沿海發達地區,主要指這些地方。2.沿海發達省份都有除省會城市外的經濟中心,省會城市退居次要地位。比如遼寧的大連、山東的青島、江蘇的蘇州、浙江的寧波;福建的廈門和廣東的深圳。這是沿海地區獨有現象,其他省份則幾乎沒有沒有看到。3.隨著製造業的興起和高速鐵路的發展,原有鐵路樞紐和傳統能源城市逐漸衰落。不僅內河港口城市急劇衰落,鐵路樞紐也不例外。安徽的蚌埠與江蘇的徐州兩個城市非常相似,都是交通樞紐,蚌埠的車牌號C,徐州也是C。A一般都是省會城市,可見當年蚌埠和徐州在各自省份的重要地位。但是,與蚌埠相比,徐州還是著名的重工業城市,高等教育則很發達,擁有211高校(中國礦業大學),江蘇師範大學,徐州醫學院,徐州工程學院等本科學校,蚌埠也可以,擁有安徽財貿大學、醫學院陸軍學院等好幾所本科高校。但是,上個世紀末起,徐州就開始被蘇南城市超越,這是經濟規律使然。

安徽作為欠發達省份,工業落後,自然資源並不豐富,歷屆省領導,考慮的主要是兩點:一是集聚資源,打造合肥這個現代化大城市,並由此為龍頭,帶動合肥周邊城市的發展。這是一種長遠戰略部署,因為與其把有限的資源撒胡椒麵,倒不如做好合肥這碗辣糊湯。這就是為什麼六七年前,安徽有了那次把巢湖市拆分的大調整。還有一個目的就是在任期內能顯著出效益,就必須集中資源辦大事,畢竟遍灑胡椒麵短期內是沒有效果的。

但是,安徽忽略了抓住長三角聯動發展的國家大戰略,沒能主動承受到南京經濟圈的輻射。祿口機場離馬鞍山很近,數條地鐵幾乎到了安徽家門口,但安徽卻採取了閉關鎖省的策略,所謂肥水不外流。殊不知,用幾個臨近城市去主動對接,這幾個城市發展起來了,不是可以對其他城市起到示範引領作用嗎?

回到蚌埠。安徽財經大學,原來叫安徽財貿學院,名稱雖然上去了,但優秀的師資卻幾乎流失殆盡。南京財經大學、南京審計大學,看看他們很多教授、系主任的簡歷,至少一小半,都是安財過去的。一次開會,遇到南財的校長,由於是安徽人,多聊了幾句,他告訴我,他是安財某個繫系主任然後去的南京。這裡想說的是,發達地區對落後地區人才的掠奪。良禽擇木而棲,這是自然規律。人才是一個地區發展最重要的因素,這會導致落後地區越來越落後。這也是虹吸現象在人才領域的體現。


潤嘉禾


我以前在蚌埠唸書的時候就感覺這個城市的規劃不是很行,汽車站和火車站都在市中心,沒有見到什麼好的企業,按道理來說這個火車拉來的城市發展應該還可以,但是安徽省最近全力發展合肥,連蕪湖跟馬鞍山由於靠近南京都發展的比蚌埠好,估計需要大力的招商引資吧。


吳飛翔19890213


哈爾濱人,安徽只去過合肥和黃山,對蚌埠實在不瞭解。



因為合肥。企業和交通是一個城市發展的基礎,蚌埠許多企業和組織都被要求搬到合肥,蚌埠交通樞紐的地位也讓位給了合肥,許多線路都是被迫繞到合肥的。其實不光是蚌埠,安徽許多原本很輝煌的城市都沒落了,一句話舉全省之力建設合肥!


徐州路人甲


最簡單的,蚌埠沒有什麼好的企業單位。人才全部外流打工,本地經濟就上不去,所以就沒有好的企業環境,惡性循環。所以很難。

最好的辦法就是政府引進一些比較好的企業。待遇好技術含量高的。把人才吸引回來。

總之一句話一切為了經濟發展,經濟好了才是硬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