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規劃來了,鄉村振興不搞一刀切,不得強迫農民上樓

9月26日,新華社全文播發了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規劃中指出,農村居民點遷建和村莊撤併,必須尊重農民意願並經村民會議同意,不得強制農民搬遷和集中上樓。

近幾年,在全國一些地方不時發生撤村並居、趕農民上樓的事情,或統一規劃民居建築,或集中建造高樓大院,以某種理由拆掉農民故居新房,此舉不僅浪費了大量物力財力,還人為地造成農民的怨言。

事實上,這並非國家第一次提出不得盲目大拆大建、不得強迫農民上樓。早在2011年4月,國務院就曾發佈嚴格規範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切實做好農村土地整治工作的相關通知。強調各地要採取有力措施,堅決糾正違背農民意願強拆強建等侵害農民權益的行為。

重磅規劃來了,鄉村振興不搞一刀切,不得強迫農民上樓

時隔7年,為何趕農民上樓還屢禁不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換取用地指標。以拆遷後的宅基地復墾,換取城市新增建設用地指標。二是謀求形象政績。用千房一面的鄉村新居或者高樓大廈,快速建成表面光鮮的新農村社區。在如此扭曲的觀念推動下,一些地方以個人意願代替農民意願,甚至不惜用行政手段強迫農民上樓,卻沒有很好的考慮農民居住方式、生產方式等問題,結果導致收穫的糧食無處存放、各種農具堆積樓道,讓被上樓後的農民哭笑不得、難以適應。

不可否認,隨著大量農民進城務工買房定居和農二代的求學入城,不少農村出現了空心村、無人村,老破亂的故居舊宅缺乏維護、風雨飄搖,一定程度造成了土地資源的大量浪費與安全隱患。對之歸納重構,集約用地,也符合鄉村實際。近些年,華西村、西辛莊村等名村通過並村上樓,用擠出的土地發展工業和現代農業,實現了工業興村、農業富村,讓農民過上了城市的生活,贏得了民心民意,也樹立了鄉村建設的樣板。

重磅規劃來了,鄉村振興不搞一刀切,不得強迫農民上樓

但應該看到,並非所有的農村都適合上述發展模式,簡單粗放的“鄉村建設學樣板”有時反而會背離振興鄉村的初衷。中國幅員遼闊,各地農村千差萬別,村落空間的形成有些達到幾百上千年,有其演進的時代背景和獨特的風格內涵,是彰顯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城鎮化絕非消亡農村的推進過程,美麗鄉村建設也非千村一面的複製模仿,不能只盯著土地財政和建設圖紙而忽視農民利益訴求,更不能一邊建設現代樓宇一邊抹去村落歷史。堅持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雙輪驅動,統籌城鄉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合理優化鄉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一定要遵循村莊自身發展規律,走符合農村實際的路子。

留住青山綠水,記得美麗鄉愁。鄉村建設不僅需要堅固整齊的現代化建築,也需要留住不同歷史、能夠代表本地土木風格和特色的老院落、老房子,這樣的鄉村才有故事,才有內涵。現在一些村莊改建,重視鄉土氣息、保留鄉村風貌,並以此發展鄉村旅遊和觀光農業,形成一二三產業融合,走上了致富道路。因此,美麗鄉村建設,應順勢而為,因地制宜,既要合理借鑑城市社區的有益經驗,又要體現農村應有的風情特色,打造各具特色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而所有這一切,充分考慮原住居民生活形態和傳統延續、充分尊重農村基層組織和農民意願應為前置條件。

重磅規劃來了,鄉村振興不搞一刀切,不得強迫農民上樓

為防止趕農民上樓越演越烈,這次農村振興戰略規劃專門提出以下幾點:

——綜合考慮村莊演變規律、集聚特點和現狀分佈,結合農民生產生活半徑,合理確定縣域村莊佈局和規模,避免隨意撤併村莊搞大社區、違背農民意願大拆大建。

——加強鄉村風貌整體管控,注重農房單體個性設計,建設立足鄉土社會、富有地域特色、承載田園鄉愁、體現現代文明的升級版鄉村,避免千村一面,防止鄉村景觀城市化。

——順應村莊發展規律和演變趨勢,根據不同村莊的發展現狀、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等,按照集聚提升、融入城鎮、特色保護、搬遷撤併的思路,分類推進鄉村振興,不搞一刀切。

以上鄉村振興戰略規劃中的這些具體要求,個個切中當前村莊改建存在問題的要害,可謂是保護農民利益訴求和古村落的“及時雨”。老宅故居,關乎億萬農民的安全感和鄉土情結,期待相關配套政策紮實落地,希望盲目的大拆大建和強制農民上樓的行為早日休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