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英山:一个老兵的本色记忆

彭英山:一个老兵的本色记忆

●杨茂源

88岁高龄,虽然耳朵有些背,但却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活跃。在原绵竹市农机局的一个小巷子里,我们见到了这位名叫彭英山的老人。得知我们要去采访,老人表现得特别的严肃与庄重,他特地让老伴杨建花将自己多年荣获的军功章佩戴在了胸前,端坐在椅子上,始终保持着军人的特有风范。

血火洗礼的战斗岁月

1943年,年仅18岁的彭英山从老家山东省荣城县入伍,在战斗英雄江雪山所在营当战士。

江雪山是山东省掖县(今莱州市,驿道镇下庄村)人,1938年3月参加八路军,1941年5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辽沈、渡江、剿匪和解放广东、广西等战役战斗和对越自卫还击战。在抗日战争期间获得过战斗英雄奖章。曾任海南军区司令员。1983离休。2002年10月15日在广州逝世,享年84岁。

从1943年入伍,到1956年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彭英山先后历任战士、班长、副指导员、指导员。所经历过的大小战斗不计胜数。

在彭英山的记忆中,最让他骄傲的是在入伍三年后,自己所在的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即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军前身)参与的新开岭战役,全歼国民党第52军第25师的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1946年10月,国民党陆军中将杜聿明集中国民党军8个师,10多万人,占其总兵力的1/3 还强,分三路向我南满根据地进行进攻。而打头阵的就是驻辽宁省本溪市的国民党第52军第25师。这个师全部是美械装备,善于长途奔袭,有“千里驹”的美誉。师长李正谊,人称“李大麻子”。 第52军两个师分成两路:右路第2师和第25师第75团从桥头出发,经连山关、摩天岭、凤城,沿通往安东的铁道线向安东攻击前进。第25师为左路,由本溪出发,沿公路向赛马集、宽甸方向攻击前进,协同军主力会攻安东市。

对于杜聿明发动的大规模攻势,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林彪的对策是:以北满5个师的兵力,用火车运输,从哈尔滨经齐齐哈尔绕至松花江以南再步行向长春以北松花江发起运动攻势,以各个击破的方法求得歼灭这一地区的国民党军,策应南满军区。这也是林彪在给中共中央军委的电报中对东北形势的分析和对杜聿明进攻作出的军事部署。

10月19日、20日,林彪又两次电示南满前线指挥员和南满军区,要求其要避敌锋芒,寻敌弱点,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南满军区领导人根据东北局和林彪的指示,决定主动放弃安东,坚持东部山区,遂以第3、第4纵队主力隐蔽集结于通化以西等待机会,并佯装转兵安东。通化空虚,以引诱兴京国民党军放胆进犯通化,伺机于运动中歼灭敌人。

敌第25师师长李正谊指挥部队于10月20日拂晓发起进攻后,沿途遭到民主联军的抵抗,进展迟缓。10月24日占领赛马集,10月25日晨,李正谊接到军长赵公武电令,要求第25师留下一个营的兵力于赛马集,确保后方交通安全,其余部队于10月28日黄昏前到达通远堡以东地区,加强对凤凰山、凤城的攻击。国民党军自恃装备优良,人多势众,相互间的通讯联络毫无顾忌地使用明码,他们的指挥调动,东北民主联军听得一清二楚……

10月24日上午,第4 纵队司令员胡奇才得知国民党军第25师仅有少量兵力防守赛马集,遂决定以两个师及辽东军区警卫团两个营,外加1个炮兵团,共5个主力战斗团的兵力,突然向赛马集守军第25师第74团发起攻击,当日黄昏,进攻赛马集的部队进入阵地。晚上11时,胡奇才一声令下,部队从四面八方冲入赛马集,战至10月25日拂晓,歼其300多人,击溃两个营,夺回赛马集。

正向凤城、安东疾进的第25师师长李正谊闻讯赛马集失守后,立即回师救援。胡奇才认为在赛马集与敌人进行决战没有必胜的把握,应该选择更有利于自己的地形,遂决定放弃赛马集,把国民党军引向赛马集以西的30余里的狭长地带。同时,胡奇才从俘虏的口中得知,第52军军长赵公武为了增强回援的兵力,已经下令52军预备队第25师第75团归建第25师。原计划两个团不过5000人,现在是完整的3个团兵力已达8000人。而第4纵队总共才1万人,装备也非常落后,显然不占优势。胡奇才当即决定,命令部队向新开岭开进,同时以第11师保持与国民党军第25师接触,沿公路线边打边撤,力求把敌人引到我军的伏击地域。

10月28日晨,李正谊率部重新占领赛马集,稍事休整便接到赵公武的命令说,杜聿明司令长官已经命令地方保安队在10月29日接防赛马集,第25师应该于10月29日向宽甸攻击前进。尽管李正谊已经得到路上有许多“共军”,并有大炮的情报,但李大麻子自恃有飞机支援,有现代化的美式装备,还是不顾一切地向新开岭方向开来。

新开岭位于宽甸西北,四周高山重峦,宽甸至赛马集的公路穿越其间,是一个狭长的山谷洼地,地形对设伏十分有利。这时,第4纵队副司令员韩先楚率领第10师日夜兼程赶到了新开岭地区参战。第4纵队集中8个团迅速占领新开岭四周的山头,形成一个袋形伏击阵地。

李正谊率领的第25师分成两个纵队,师主力为左纵队,第75团为右纵队。由赛马集沿着大致平行的两条路分头前进。两支部队相隔约五六里。敌第75团团长把我第4纵队适当抵抗即行后撤的诱敌深人战术误认为是我军不堪一击,竟然不按命令在集合地点等待师主力会合就指挥第75团孤军深入,进入到我第4纵队预设的战场,当即遭到我第4纵队的攻击。该团团长进退维谷,急电李正谊要求师主力迅速前来增援。李正谊虽然感到形势不利,但是仍然决定前进。当晚,师部宿营于王家寨,使全师完全陷入了胡奇才第4纵队预设的战场之中。

10月31日10时,胡奇才下令各部向敌第25师发起进攻。敌第25师收缩于老爷岭和黄家堡一线,拼死顽抗,等待援兵。

杜聿明得知李正谊被围,立即下令第52军军长赵公武不惜一切代价要救出第25师,并命令沈阳长官部组织军火向李正谊部进行空投。赵公武接到杜聿明的电报后,立即致电李正谊,说自己已经派出第2师副师长带领第6团星夜赶来,要李正谊坚持到最后的五分钟。其实,当时的李正谊心里早已没了底,因为马上就到晚上了,夜战是解放军的特长,而国民党军是最怕夜战的。

我第4纵队的领导人重新调整部署,又将第10师两个营加入到战斗中,并且集中所有的炮兵,强攻老爷山。11月2日拂晓,我第4纵队各部向敌第25师展开总攻。我第10师于当日早上8时30分攻下老爷山,敌守军全线崩溃,向南突围,被我第11师截回,转而向潘家堡子方向突围,又被我第12师堵击。我第4纵队第10师、第11师、第12师发扬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精神,不顾国民党军飞机的轰炸、扫射,乘胜追击,展开围歼战,紧缩包围圈,激战至当日中午,将敌第25师压缩于黄家堡子以西河套内全歼。

新开岭战役是民主联军第一次以一个纵队的兵力在东北战场取得歼敌一个整师的战役,而且人数上也并不占太大的优势,这在民主联军日后的战斗中也不多见的。这一战役获得了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评价。

彭英山说,在那场战斗中,自己是连队的机枪手,担负的战斗任务非常艰巨。在自己的阵地上,他曾不止一次地看到自己的战友在自己的身边倒下,但是,他来不及悲伤,当时自己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要赢得这场战斗,向死难的战友报仇。在那场战役中,彭英山也因此负了伤。他风趣地说,自己命大,老天舍不得收自己。只是受了一些轻伤的他,在后方医院休养了一段时间后便又重返战斗前线了。

在彭英山的记忆中,参加辽沈战役塔山阻击战则更是他一生最为骄傲的事了。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这是我国解放战争中著名的三大战役。而辽沈战役则是解放战争全面拉开序幕的第一台大戏,也是林彪指挥的东北野战军的最得意之作。

1948年9月12日,根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的命令,辽沈战役全面打响。彭英山作为东北野战军的一员,参加了辽沈战役的塔山阻击战。

从9月12日开始,东北野战军在司令员林彪、政治委员罗荣桓的指挥下,先后分路奔袭北宁路。到10月1日,切断了北宁路,一部分主力进抵锦州城下。10月10日,由华北国民党军组成的“东进兵团”自锦西向通往锦州的要隘塔山发起猛攻。东北野战军预先设置在塔山的两个纵队顽强阻击,鏖战6昼夜,打垮国民党军的数十次冲击,成功地阻止了它的东进。其“西进兵团”出动后,也遭到解放军3个纵队的阻击,进至彰武、新立屯一带后,未敢继续南进。10月9日起,东北野战军发起对锦州的攻击。经过激战,于10月15日攻克该城,全歼守敌10万余人。随后,被长期围困在长春的国民党第60军于10月17日起义,新编第7军也放下武器投诚。10月21日,长春宣告和平解放。10月26日至28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在新立屯、黑山地区全歼廖耀湘兵团10万人。11月2日,直下沈阳、营口。辽沈战役至此胜利结束。东北全境宣告解放。在辽沈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47.2万余人。

彭英山说,塔山阻击战在辽沈战役中意义重大。塔山阻击战就是自己的老营长,当时已经升任团长的江雪山率队担负的阻击任务。为了阻止从锦西、葫芦岛方向增援锦州的国民党第92军第21师、第62军、第39军两个师、54师和暂编62师、独立95师共11个师,而东北野战军只有8个师阻援,8个师阻击国民党11个师的猛烈进攻,战争的激烈程度是可想而知的。担负阻击任务的江雪山团面临着非常大的压力,但是,为了保障主力部队攻打锦州的胜利,全团官兵都抱着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想法,与敌人展开着一次又一次的殊死搏斗,为保障东北野战军主力夺取锦州赢得了时间。从1948年10月10日开始,至10月15日结束,整个战斗进行了六天六夜,我东北野战军两个纵队歼灭国民党军共计6549人。江雪山“塔山英雄团”在那场战役中威名大振。

从1943年入伍到1953年,彭英山不仅参加了新开岭、塔山阻击战等著名战役,而且还参加了渡江战役、广东剿匪等无数次的大小战斗。这些,都是他一生最珍贵的记忆。

在讲述中,彭英山还给我们介绍了一些战斗中的趣事。

彭英山说,1946年,一次他们所在的部队由于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他们被迫退到了朝鲜,在那里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才又穿插返回到东北的。1947年,他们部队又一次被敌人围追堵截,为了生存,部队只好退到了苏联边境上,由于惧怕发生中苏摩擦,国民党军只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而不敢鸣放一枪一炮,从而使部队躲过了一劫。

彭英山说,在那个时候,他们所经历的困难是常人所无法想象的。东北的天气异常寒冷,雪深路滑,大路长期被敌人封锁,部队只得走山路和小路,道路崎岖难行,就是这样,他们一天也要急行军100多里。为了有效地打击敌人,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部队不能同敌人正面交锋,只得采取偷袭的办法,打一仗便快速离开,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彭英山说,为了赶时间,抢战机,他们往往是几天都无法吃不上一顿饭,全靠喝水维持体力。于是,彭英山便偷偷地将家乡的豆豉带在身边。一次,团长看到他拿出一个圆球的东西,从上面扣下一颗放在口中细嚼,便好奇地问那是什么东西,他告诉团长那是自己家乡自制的豆豉,团长尝了以后也从此开始喜欢上了吃豆豉。由于长期连续作战,他们身上的衣服几个月也没有办法洗一次,用绑带缠着的裤腿里满是虱子,经常奇痒难忍,他们把行军休息时捉虱子当成了一种少有的乐趣。

1948年2、3月间,在南下之前,彭英山所在的部队(塔山阻击团)接受了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的检阅。当远远地看到毛主席、朱总司令向受阅部队挥手时,彭英山的心情非常激动。那一刻,也是他人生最幸福的时刻。

激情燃烧的建设岁月

1958年,正是新中国成立后所经历的一个经济最为困难的时期,彭英山从部队转业分配到绵阳729厂进行建厂前的筹备工作。这一家兵工企业,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与管理知识,彭英山便被组织上安排到重庆学习,但是,不知道因为何种原因,729厂最终没有能够建成。于是,彭英山被分配到了绵阳专区,来到了绵竹县工作。从此,他在绵竹一呆就是50多年,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绵竹这片土地。

来到绵竹后,彭英山被安排到绵竹东北榨油厂工作,担任厂党支部副书记。当时国家经济非常困难,食用油是非常紧俏的物资,一般家庭一年也很难吃到一斤油。能够在榨油厂工作那是相当荣耀的事。

1959年,绵竹县联合厂成立,将原木器厂、榨油厂、电厂、铁器厂整合为一家企业,彭英山在县联合厂担任股长。但是,好景不长,县联合厂很快倒闭了。于是,彭英山被分配到了绵竹县同协食盐厂担任厂长兼厂党支部书记。因为当时是计划经济,企业只有生产指标没有经营指标。在彭英山的带领下,全厂干部职工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口号的感召下,每年都超额完成了生产任务。1962年,因为国家经济困难,对各类机构人员进行精简,彭英山被调到了县拖拉机站工作。在那个农业生产主要靠耕牛的时代,拖拉机就是最现代化的生产工具了。1966年,“十年文革”开始,“造反”、“武斗”,整个社会陷入了一片混乱,工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影响。在那个时代,没有任何个人可以很好地保全自己的,彭英山也不例外。但是,他不愿再回忆那段过去,也不想再提起。那个时代,不仅是给彭英山,同时也给所有的中国人造成了灾难。1978年,“十年文革”已经结束,但中国经济依然还处于停顿与徘徊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彭英山调入到了绵竹县农机厂工作,1979年到县农机局担任股长。由于其长期在农机战线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经组织安排,彭英山被任命为绵竹县农机校校长,直到1981年在这一岗位上退休,为绵竹农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彭英山共育有四个子女,三女一男,晚年生活非常幸福。退休后,彭英山最爱看的电影和电视仍然是战争题材的影片,因为,那段战争岁月影响了他的一生。他经常对老伴杨建花说,现在的电影电视拍得太假了,打仗哪里是那样的事。然后,他就会给老伴慢慢地讲(仗应该是如何打的),沉浸在对过去的美好回忆中。

相濡以沫60年的恩爱生活

从1955年结婚到现在,彭英山和妻子杨建花已经携手走过了58个年头。

1953年,妙龄如花的杨建花在彭英山姐姐的介绍下与彭英山相识。当时,两家人虽然相隔不远,只有几里的路程,但是,自从他们俩确定恋爱关系后,杨建花就再也没见着过彭英山。因为,当时彭英山正在广东剿匪,没有时间回来看她,他们之间唯一的联系方式就是每月不间断地写信。彭英山在信里向杨建花诉说自己在部队是如何的艰辛,杨建花就劝彭英山在部队要好好地干,照顾好自己的身体,自己在家里等着他。回忆起当初的点点滴滴,杨建花老人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两年后,彭英山将杨建花接到了部队,将其安置在了部队的家属区。同年10月1日,他们在部队举行了婚礼。因为当时条件有限,婚礼非常的简单,就是部队首长和战友大家围在一起吃一顿饭,一起热闹热闹。杨建花说:“有他的战友和家人的祝福,有他对我的体贴与关心,嫁给他我一点也不后悔。”

1958年,彭英山从部队转业,杨建花跟随着丈夫来到了绵竹,并在绵竹安了家。初到绵竹的时候,因为陌生的环境和对家乡的思念,杨建花倍感孤独,彭英山也经常遇到工作上的不顺。但是,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两人相互鼓励,相互理解,相互扶持,终于走了过来,并一直走到了今天。

1997年,已经71岁高龄的彭英山突发脑溢血,导致下半身瘫痪,生活不能自理。10多年来,老伴杨建花总是日夜陪护在老人身边,精心照料着自己的丈夫。为了防止因为下身瘫痪腿部肌肉的萎缩,杨建花每天都要坚持为丈夫按摩2个多小时;为了缓解丈夫精神上的压力,她一有时间就陪着丈夫聊天解闷,丈夫想吃什么,她就做什么。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杨建花推着轮椅,带着丈夫到院子里晒太阳,在冬天里,她就想方设法升高室内的温度,防止丈夫感冒,使病情加重。

五十多年过去了,看着陪着自己一路走来的老伴杨建花,彭英山满脸的幸福。他说,结婚这么多年,老伴一直始终如一的陪伴他,自己瘫痪了10多年,老伴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还是一如既往地照顾自己。他说:“在自己的心中,老伴(杨建花)永远是最美的”。听到彭英山说的这些话,杨建花流泪了。

88年,彭英山老人用生命的长度,累积了自己人生的厚度,他用自己的一生,为了共和国的建立、新中国的建设,为了绵竹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我们向这样的老人致敬,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最好感恩。

注:此文采访于2013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