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麗的自畫像——紀念潘玉良逝世41周年

最美麗的自畫像——紀念潘玉良逝世41週年

柳葉細眉,細長的眼睛,飽滿的紅唇,精緻的中式盤發,典雅的黑色旗袍,畫中的這位女子就是民國最傑出的女畫家潘玉良。

潘玉良(1895—1977),出生於江蘇揚州,家境貧寒,自幼失去雙親,14歲被賣入妓院,被時任蕪湖海關監督潘贊化贖身解救,二人結為伉儷。在丈夫的支持下潘玉良考入上海美專學習繪畫,後留學法國就讀於巴黎美術學院,又考取了羅馬皇家美術學院,多幅作品入選意大利國家展覽會,成為中國畫家“獲國際榮譽第一人”。潘玉良是當時最有影響力的女油畫家和現代美術教育家。她在油畫、白描、彩墨畫、雕塑、版畫等諸多領域都成就頗高。陳獨秀在她畫上題跋“餘識玉良女士二十餘年矣,日見其進,未見其止,近所作油畫已入縱橫自如之境,非復以運筆配色見長矣。今見其新白描體,知其進猶未已也”,不僅肯定了潘玉良從未停滯的藝術前進之路,也高度評價了她的油畫作品:已入化境,不再以技巧見長。好友張大千評價潘玉良師承傳統的寫實風格——“用筆用墨的為國畫正脈,大可佩也。”

潘玉良旅法40餘載,1977年病逝於巴黎。按其遺願,直到1984年,她的4000餘件遺作回到故里“奉獻國人”。其中自畫像10幅,分別為9幅油畫、1幅版畫。這幅畫於1940年的黑衣自畫像是潘玉良代表作之一,被公認為潘玉良最美麗的自畫像。為何這位人生之路坎坷崎嶇又並不貌美的女畫家對自畫像有著如此巨大的興趣?

自畫像是畫家與人生的對話,是畫家靈魂的解碼器。這幅自畫像最大的特點是潘玉良對自己的自詡,一種情感的表達,一種抗爭的表露。整個畫面營造著中國式古典氣氛,又籠罩著淡淡的哀愁和傷感。縱觀潘玉良的自畫像,都是憂鬱的,很少能看到她愉悅的情感。這幅畫創作於潘玉良第2次赴法期間,時值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國內陷入抗戰,民生塗炭,她身在異國,遠離親人,只有用畫筆抒發心中的愁緒。潘玉良將對祖國、對親人的思念,對祖國未來命運的憂慮與牽掛之情投入畫作,表達內心豐富而熾熱的情感。

畫中她身穿一席黑色的旗袍,胸前為中國龍飾的經典紋飾,梳著中式古典盤發,從畫的左側伸入了一簇怒放的菊花,置放在帶有中國傳統意味的粉青瓷瓶。潘玉良的油畫創作基本在西方的環境中展開,但畫面營造出中國式古典美。這與潘玉良內心對自己的期許相吻合,她把自己的這種歸屬性充分表達出來,使自畫像中的自己自信而兼有東方女性的含蓄與溫婉。

普通民眾對潘玉良的瞭解更多來自於影視形象,多想像其聰慧美麗甚至美豔。潘玉良年輕時候的照片保留下來的不多,其中一幅是在上個世紀20年代潘玉良留法時期學生登記表上的照片:她梳著蘑菇式學生短髮,樸素清麗。此後的諸多照片,潘玉良都是高顴骨、厚唇、矮身材、表情嚴肅。所以現實中的潘玉良相貌平平,談不上美豔。

瞭解了潘玉良的真實相貌,再來看她的自畫像,可以發現,這幅被認作是潘玉良最美的一幅自畫像,首先在於這幅畫弱化了潘玉良臉部缺點,五官被美化了,而這種美化來源於畫中所自然流露的情態。自畫像中端莊的儀態,優雅的高貴形象,是潘玉良所追求的。由於其早年曾在妓院當燒火丫頭,而一直為旁人所詬病,這也成為潘玉良一生之中揮之不去的隱痛。而她的內心是堅強的,她對自我形象的期許是端莊而典雅的,因為那是傳統東方女性所具備的美的特質。

出身青樓,從婢女、小妾到傑出畫家,潘玉良的傳奇經歷是一部舊社會女性的自強奮鬥史。她的作品,不僅是個人藝術上的探索,還承載著那個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生活、倫理方方面面,並在世界美術史上留下了自己的深深印記。(管東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