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丽的自画像——纪念潘玉良逝世41周年

最美丽的自画像——纪念潘玉良逝世41周年

柳叶细眉,细长的眼睛,饱满的红唇,精致的中式盘发,典雅的黑色旗袍,画中的这位女子就是民国最杰出的女画家潘玉良。

潘玉良(1895—1977),出生于江苏扬州,家境贫寒,自幼失去双亲,14岁被卖入妓院,被时任芜湖海关监督潘赞化赎身解救,二人结为伉俪。在丈夫的支持下潘玉良考入上海美专学习绘画,后留学法国就读于巴黎美术学院,又考取了罗马皇家美术学院,多幅作品入选意大利国家展览会,成为中国画家“获国际荣誉第一人”。潘玉良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女油画家和现代美术教育家。她在油画、白描、彩墨画、雕塑、版画等诸多领域都成就颇高。陈独秀在她画上题跋“余识玉良女士二十余年矣,日见其进,未见其止,近所作油画已入纵横自如之境,非复以运笔配色见长矣。今见其新白描体,知其进犹未已也”,不仅肯定了潘玉良从未停滞的艺术前进之路,也高度评价了她的油画作品:已入化境,不再以技巧见长。好友张大千评价潘玉良师承传统的写实风格——“用笔用墨的为国画正脉,大可佩也。”

潘玉良旅法40余载,1977年病逝于巴黎。按其遗愿,直到1984年,她的4000余件遗作回到故里“奉献国人”。其中自画像10幅,分别为9幅油画、1幅版画。这幅画于1940年的黑衣自画像是潘玉良代表作之一,被公认为潘玉良最美丽的自画像。为何这位人生之路坎坷崎岖又并不貌美的女画家对自画像有着如此巨大的兴趣?

自画像是画家与人生的对话,是画家灵魂的解码器。这幅自画像最大的特点是潘玉良对自己的自诩,一种情感的表达,一种抗争的表露。整个画面营造着中国式古典气氛,又笼罩着淡淡的哀愁和伤感。纵观潘玉良的自画像,都是忧郁的,很少能看到她愉悦的情感。这幅画创作于潘玉良第2次赴法期间,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国内陷入抗战,民生涂炭,她身在异国,远离亲人,只有用画笔抒发心中的愁绪。潘玉良将对祖国、对亲人的思念,对祖国未来命运的忧虑与牵挂之情投入画作,表达内心丰富而炽热的情感。

画中她身穿一席黑色的旗袍,胸前为中国龙饰的经典纹饰,梳着中式古典盘发,从画的左侧伸入了一簇怒放的菊花,置放在带有中国传统意味的粉青瓷瓶。潘玉良的油画创作基本在西方的环境中展开,但画面营造出中国式古典美。这与潘玉良内心对自己的期许相吻合,她把自己的这种归属性充分表达出来,使自画像中的自己自信而兼有东方女性的含蓄与温婉。

普通民众对潘玉良的了解更多来自于影视形象,多想像其聪慧美丽甚至美艳。潘玉良年轻时候的照片保留下来的不多,其中一幅是在上个世纪20年代潘玉良留法时期学生登记表上的照片:她梳着蘑菇式学生短发,朴素清丽。此后的诸多照片,潘玉良都是高颧骨、厚唇、矮身材、表情严肃。所以现实中的潘玉良相貌平平,谈不上美艳。

了解了潘玉良的真实相貌,再来看她的自画像,可以发现,这幅被认作是潘玉良最美的一幅自画像,首先在于这幅画弱化了潘玉良脸部缺点,五官被美化了,而这种美化来源于画中所自然流露的情态。自画像中端庄的仪态,优雅的高贵形象,是潘玉良所追求的。由于其早年曾在妓院当烧火丫头,而一直为旁人所诟病,这也成为潘玉良一生之中挥之不去的隐痛。而她的内心是坚强的,她对自我形象的期许是端庄而典雅的,因为那是传统东方女性所具备的美的特质。

出身青楼,从婢女、小妾到杰出画家,潘玉良的传奇经历是一部旧社会女性的自强奋斗史。她的作品,不仅是个人艺术上的探索,还承载着那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伦理方方面面,并在世界美术史上留下了自己的深深印记。(管东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